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德)E.蒂森选编李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日记
  • 中国
  • 历史
  • 文化
  • 李希霍芬
  • 19世纪
  • 西方视角
  • 游记
  • 地理
  • 观察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0241
商品编码:10542422342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费迪南德·冯·霍芬 著;(德)E.蒂森 选编;李岩,王彦会 译;华林甫,于景涛 审校 定  价:90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页  数:755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20241 上册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en)——中国
上海——天津——北京
芝罘(山东)——旅行计划
宁波和周边(浙江)
舟山群岛
从宁波(浙江)到镇江(江苏)
南京及其周边
在长江下游的旅行
去往山东和在山东的旅行
从满洲南部去往北京
在北京周边的旅行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从南至北穿越中国:广州——北京
在中国的次旅行结束
附录:霍芬在中国旅行地图
下册
在浙江、安徽和江苏的旅行
一次大旅行 直隶—山西(蒙古)—陕西—四川—沿长江而下
段:从北京穿过蒙古到西安府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上下)》是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德·冯·霍芬1868年至1872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案,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的山川、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探查。
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国的考察日记,文笔生动流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弥足珍贵。另外,霍芬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靠前问题的认识,也值得中国人思考。
(德)费迪南德·冯·霍芬 著;(德)E.蒂森 选编;李岩,王彦会 译;华林甫,于景涛 审校 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靠前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很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蒂森为霍芬的学生,《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其根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一位杰出植物学家在十九世纪末期深入中国腹地探险的旅行手记的简介,该书详尽记录了其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和西藏边境的科学考察、文化观察以及与当地土著部落的互动,完全不涉及李希霍芬的《中国旅行日记》相关内容。 --- 《秘境探芳:杜若林博士的云贵高原植物志与风物录》 作者: 阿尔伯特·杜若林(Albert Durrwell),英国皇家植物园特派研究员 出版时间: 1905年(首次英文版) 译者: 王静安(根据1938年修订版增译) 装帧形式: 精装,内附大量植物手绘插图及水彩风物写生 页码: 约850页(正文),附录及索引另计 --- 内容概述:一次挑战自然与科学的伟大远征 《秘境探芳:杜若林博士的云贵高原植物志与风物录》并非一部简单的游记,而是一份承载着十九世纪末欧洲科学探索精神的珍贵文献。本书详细记录了英国著名植物学家阿尔伯特·杜若林博士,自1898年至1902年间,受英国皇家植物园委托,深入中国西南边陲——滇、黔、藏交界地带——为期四年的考察行程。 此次探险的目标极其明确而艰巨:系统性地采集、记录和分类在欧洲尚未被科学界认识的特有高山和亚热带物种,并绘制精确的地理和人文图谱。 杜若林博士的足迹踏遍了澜沧江上游的峡谷、怒江流域的深山密林,以及金沙江沿岸的高寒草甸,深入了当时被西方世界视为“地理盲区”的地区。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植物学的精确性、地理测绘的严谨性,以及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敏感与尊重。全书内容厚重,结构宏大,涵盖了自然科学、民族学、地质学和气候学的多重维度。 第一部分:踏入蛮荒——西南门户的建立与初期困境 (1898-1899) 杜若林博士的旅程始于香港,随后经由上海转入长江水道,最终抵达昆明。前几章着重描述了在边境城市建立补给站和研究基地的艰辛过程。他详细记述了与地方士绅、传教士以及早期建立的衙门进行交涉的复杂性。 本部分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滇西横断山脉初期探险的描写。杜若林博士记录了如何克服湿热丛林、疟疾肆虐以及物资短缺的困境。他详细记载了首次发现并成功采集到被命名为 Rhododendron durrwellii(杜氏杜鹃)的过程,以及首次对高山杜鹃属的形态学区分。此外,关于气候骤变导致的低温考验,以及对当地竹类(特别是箭竹的抗寒特性)的初步观察,为后续的攀登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怒江秘境与植物的“伊甸园” (1900) 这是全书篇幅最长,科学价值最高的部分。杜若林博士深入了怒江(萨尔温江)流域的峡谷地带,他称之为“被时间遗忘的流水之谷”。 植物学发现: 在这一部分,杜若林博士集中精力于记录峡谷底部与山脊之间的垂直植被带变化。他发现了大量新的兰科植物、山茶科物种,特别是对珍稀的华盖木(Taiwaniodendron hancei)的早期观察和记录。书中包含了数十页的手绘精确插图,描绘了花朵的纹理、叶脉结构乃至孢子的形态,其精细程度在当时堪称一绝。 民族与文化侧写: 杜若林博士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当地的傈僳族和独龙族(书中称之为“独里人”)部落进行接触。他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通过交换盐巴、烟草和简单的医疗用品,换取当地人带领他进入无人涉足的山谷。他对这些部落的口传历史、狩猎习俗、药物使用(特别是对吗啡含量极高的罂粟科植物的认知)进行了深入且充满同理心的记录,这在当时的西方探险文学中是相当罕见的客观性体现。他甚至记录了他们独特的榫卯建筑结构和对‘山神’的敬畏。 第三部分:雪域边缘的严酷考验与地质观察 (1901-1902) 旅程的最后阶段,杜若林博士试图向北推进,接近尚未完全被确定的中印边境地区。这一时期的记录充满了对极端环境的描写。 地质与水文研究: 在高海拔地区,杜若林博士结合了早期地形图与自己的观测,对该地区强烈的地壳构造活动进行了初步推测,特别关注了冰川侵蚀的痕迹和河流的深切作用。他详细描述了季节性雪崩的破坏力,以及如何利用当地的石灰岩和片麻岩来稳定营地。 耐寒物种的分类: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他采集了大量高山垫状植物、报春花属和杜鹃属的矮小变种。书中对这些植物如何适应极度低温和强紫外线辐射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假设性讨论。 归途的艰辛: 结尾部分记录了回程途中因高原病和伤病导致的数次生命危险,以及依靠当地信奉佛教的僧侣提供的简易帮助而得以康复的过程。这部分展现了人类意志力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总结与影响 《秘境探芳》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学专著,它更是一份关于“失落世界”的影像记录。杜若林博士在书中力图平衡科学的冷峻与人性的温暖,他没有沉溺于对异域的浪漫想象,而是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但也极度危险的中国西南边陲。本书在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欧洲植物学界和地理学会的轰动,并直接促成了后续更大规模的植物考察队进入该地区。它为理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南生态多样性和原住民文化提供了第一手、且极具人文关怀的珍贵史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仿佛置身于浓雾弥漫的峡谷之中,与采集者一同,聆听山风的呼啸,并嗅闻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奇异花朵的芬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感处理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并非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叙事的高低起伏来牵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连续记录了数周的沉闷行程或繁琐的社交活动之后,作者总会突然插入一个高潮点——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也许是一次与重要人物的深度对谈,或是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古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冗长或疲惫。更厉害的是,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开篇对某种地方特产的初步印象,可能会在行程后半段,通过新的见闻获得一个更全面、甚至颠覆性的理解。这种“伏笔”与“回收”的技巧,让整部作品的结构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作者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记录者,而是一个深谙叙事之道的说书人,他懂得如何调动读者的期待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感到十分着迷,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既有欧洲知识分子那种严谨的观察和逻辑梳理,又糅合了探险家特有的、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与热情。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肌理。举例来说,他对某一处市井集会的描写,并非简单罗列了人流和商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地人互动中的权力结构和微妙的社会等级,那种分析的深度,远超了一般游记的肤浅记录。语言运用上,他似乎偏爱使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精确的形容词,使得即使是描绘日常的场景,也充满了戏剧张力。比如,描述一次艰难的旅途时,文字没有落入抱怨的俗套,而是巧妙地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自身内心的坚持进行对比,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更难得的是,他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紧张的描述间隙,抛出一个带着自嘲意味的俏皮话,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这位遥远时代的记录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一同在探索这个未知世界。这种融合了学术严谨与人文关怀的笔法,是很多当代旅行文学所缺失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泛着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仿佛穿越时空,让人立刻联想到遥远而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大地。封面上的插画,线条粗犷却又不失细腻,用一种近乎油画的笔触描绘了某种古老的建筑剪影,隐约可见飞檐翘角,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并非那种千篇一律的宋体或黑体,而是略带手写风格的衬线字体,阅读起来不仅不费力,反而增添了一份沉浸式的历史代入感。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平摊后书页十分服帖,即便是这样一本可能记录了大量珍贵见闻的“旅行日记”,也能保证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扉页上印着的那枚不知名的印章图案,让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作者自己的标记,还是他访寻过程中偶然获得的某种信物?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场视觉上的小型展览,它成功地用触感和视觉语言,为即将开启的文字旅程设置了一个充满期待的序幕,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历史厚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可贵,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物理细节。

评分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见闻录,更是一幅定格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全景图。作者的观察点极为精准,他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记者”本能,总能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社会细节。无论是对某一时期货币体系的波动、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还是普通手工艺人制作工具的流程,都有着翔实的记录。这些细节如果脱离了作者的亲历视角,可能需要查阅大量档案才能拼凑出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时间感”的记录。他细致地记录了不同地区人们对季节更替、作息规律的认知差异,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人类学和社会时间观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其中的一些手绘草图或地图标注,虽然简单,但极大地辅助了文本的理解,让原本抽象的地理描述变得立体起来,仿佛能让人跟随他的脚步,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丈量那段漫长而充满未知的大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其对文化冲击与自我重塑的细腻捕捉。作者显然并非抱着征服者或评判者的心态踏上旅途,而是一个谦卑的学习者。他在记录异域习俗和信仰时,展现出惊人的共情能力。我注意到他多次提到,在初次接触到某种他无法理解的仪式或生活方式时,内心经历的挣扎与最终的接纳过程。这种心理层面的描摹非常真实和可信,它揭示了“旅行”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在面对那些与他根深蒂固的欧洲价值观相悖的观念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用“落后”或“原始”来标签化,而是试图从对方的文化逻辑内部去寻找其合理性。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努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极其先进和难能可贵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反思自己对“他者”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差异时,内心深处潜藏的傲慢与偏见,并引导我们去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