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礼》的成果。各卷后附有校勘记。《仪礼注疏》将成为《仪礼》好版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校点前言
卷第
仪礼疏序士冠礼第一
卷第二
士冠礼第一
卷第三
士冠礼第一
卷第四
士昬礼第二
卷第五
士昏礼第二
卷第六
士昏礼第二
卷第七
士相见礼第三
卷第八
乡饮酒礼第四
卷第九
乡饮酒礼第四
卷第十
乡饮酒礼第四
卷第十
乡射礼第五
卷第十二
乡射礼第五
卷第十三
乡射礼第五
卷第十四
燕礼第六
卷第十五
燕礼第六
卷第十六
大射第七
卷第十七
大射第七
卷第十八
大射第七
卷第十九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二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三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四
聘礼第八
卷第二十五
公食大夫礼第九
卷第二十六上
公食大夫礼第九
卷第二十六下
觐礼第十
卷第二十七
觐礼第十
卷第二十八
丧服第十
附录
四库全书总目仪礼注疏提要
仪礼注疏校勘记序
宋严州本仪礼经注精交重雕缘起
重刻宋本仪礼疏序
重刻宋本仪礼疏后序
重刻宋本仪礼疏跋
重刻宋本仪礼疏序
重刻宋本仪礼疏记
嘉业堂丛书本仪礼疏跋
精彩书摘
媵爵者皆坐祭,遂卒解,兴,坐奠解,再拜稽首,执解兴。公苔再拜。媵爵者执解待于洗南。[六二]待君命也。
【疏】「媵爵」至「洗南」注「待君命也」云「执解待于洗南「待君命」者,以其君尊臣卑,虽自饮讫,故执觯待于洗南,以待君命也。
【蔬】「小臣请致者」注「请使」至「君也」案下二人俱致,礼法当然,是以不敢必君举也,故云「一人与?二人与」取君进止,是优君也。
若君命皆致,则序进,奠觯于篚,阼阶下皆再拜稽首。公苔再拜。媵爵者洗象解,升,实之。[六二]序进,坐奠于荐南,北上,降,阼阶下皆再拜。序进,坐尊北,交于东楹之北,奠于荐南,不稽首,送觯,公苔再拜。序进往来,巾尊北,交与东楹之北,奠于南,不敢必君举也。大尉礼日:「媵爵者皆退反位。」
【疏】「若君」至「再拜」注「序进」至「反位」云「序进进往来,(六四)由尊北,交于东楹之北」者,前二人酌酒降自西阶,故交于西楹之北;此酌酒奠于君所,故二父于东楹之北弋二父于东楹北」者,以其酒尊所陈在东楹之西,西向而陈,(六五)其尊有四,并执幂者在南,不得南头以之君所,又唯君面尊,尊东西面酌酒以背君,故先酌者东面酌讫,由尊北又楹北往君所,(六六)奠讫,右还而反。后酌者亦于尊北,又于楹北与反者而交,先者于南西过。后者于北东行,奠讫,亦右还而反,相随降自西阶。云「奠于荐南,不敢必君举也」者,案乡饮、乡射皆云(六七)「奠者于左,将举者于右'是乡饮酒一人举解及二人举解皆奠于荐右,今言媵爵于公,是将举旅当奠于荐右,而奠于荐左,故云「不敢必君举也。引大射礼者,此经二人「阶下再拜稽首,送觯无反位之文,故引大射「媵爵者皆退,」「反门右北面位。」
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六八)以酬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辞。寅升,成拜。兴以酬直就其阶而酬之也。升成拜,复再拜稽首也。先时君辞之,于礼若未成然。
【蔬】「公坐」至「成拜」注「兴以」至「成然」自此至「奠于篚」论公为宾举旅之节。「公坐取大夫所媵觯」者,取上「楹北」解。云「兴,以酬宾,就其阶而酬之也」者,经但云「兴,以酬宾郑知公就西阶者,以其宾降拜不于阼阶下,而言「西阶下'故知公在宾西阶上也。不言西阶者,以公尊,空其文也。云「升,成拜,复再拜稽首也。先时君辞之,于礼若未成然」者,凡臣于君,虽为宾(君相酬,受爵,不敢拜于堂上,皆拜于堂下;若君辞之,闻命即升;若堂下拜讫,君辞之,即升堂复再拜稽首。所以然者,以堂下再拜而君辞之。若未成然,故复升堂再拜稽首以成之。升则不云「再拜稽首」直云「成拜」。以堂下既有「再拜稽首」则此文是也,若堂下未拜之间,闻命则升,升乃再拜稽首,则不得言「升,成拜六以其堂下未拜,即下经云「小臣辞,宾升,再拜稽首」郑注「不言成拜者,为拜故,下实未拜」是也。凡臣拜于君,有三等,初受献拜于堂下,或亲辞或遣小臣辞,成与不成,如上说;至于酬酒,虽下堂拜,未即拜,待君辞,即此下经云「公坐奠解,苔再拜,执觯兴」二儿卒解。宾下拜,小臣辞。
……
前言/序言
《仪礼注疏》:窥探古礼的智慧与精神 《仪礼》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礼仪典籍,与《礼记》、《周礼》并称为“三礼”,在中国礼乐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详细记载了周代至汉代时期,贵族在政治、宗法、军事、祭祀、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礼仪程序。而《仪礼注疏》则是在《仪礼》的基础上,由历代学者进行注释和疏解,深入阐释其字句含义、礼仪精神、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功能,为后人理解和研究这部古老经典的智慧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内容详解: 《仪礼》全书共十七篇,每一篇都聚焦于一种特定的礼仪活动。其内容之详尽,涉及之广泛,足以描绘出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射礼: 描绘了士大夫在乡里举行射礼的场景,不仅是军事技能的演练,更是体现尊卑有序、教化民风的重要仪式。从嘉宾的到来、行射、执弓、中靶、受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要求。 燕礼: 记述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在宴会上进行的礼仪。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活动,更是维系社会等级、增进君臣父子亲情的场所,通过一系列的宾主之礼、献酬之礼,展现了人伦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大射礼: 详细记载了君王举行的盛大射礼,其规格和仪式更为隆重,旨在选拔贤能、巩固统治,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聘礼: 阐述了诸侯国之间派遣使臣进行聘问时所遵循的礼仪。这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通过聘礼的往来,得以体现国家之间的关系、尊重与交流。 丧礼: 详细记录了贵族丧葬过程中的一系列隆重仪式,从降灵、成服、哭临、奠祭,到最后的葬礼,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哀悼、对生者的慰藉,以及对家族伦理的强调。 祭礼: 描绘了祭祀祖先、神祇的各种仪式。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表达敬畏、祈福、感恩的重要方式,也承载着维系宗族凝聚力和政治合法性的功能。 朝礼: 记述了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和政治秩序。 军礼: 记载了军队出征、凯旋等军事活动中的礼仪,既有军事部署的严谨,也有对军纪军威的强调。 士冠礼: 详述了男子成年加冠的仪式,标志着一个人从少年迈向成年,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士昏礼: 记载了男子行婚姻之礼的详细过程,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亲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古朴的仪式感和对婚姻的慎重态度。 乡饮酒礼: 描绘了乡间长者举行的饮酒聚会,旨在增进乡邻之间的和睦,以及对德高望重者的尊敬。 学记: (虽然《学记》通常作为独立的篇章,但在《仪礼》的疏解中,其教育思想也常被联系和阐发。)《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不是《仪礼》的直接篇目,但其教育思想与礼仪精神息息相关,在后世的阐释中,常常被用来佐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注疏的重要性: 《仪礼》本身虽然内容丰富,但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其具体含义和操作方式对于后世读者而言,往往存在难以理解之处。历代学者正是通过“注”和“疏”的方式,为《仪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注”: 主要对《仪礼》中的字词进行解释,澄清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古今异义。例如,对一些生僻字、异体字、假借字进行考证,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字面意思。 “疏”: 则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仪礼》的礼仪内容进行阐释和发挥。这包括: 解释礼仪的程序和细节: 详细说明每一步礼仪的动作、顺序、用具、人员安排等,使其清晰可辨,便于后人模仿或理解。 阐述礼仪的精神内涵: 深入挖掘每项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尊卑、长幼、亲疏等社会伦理。 考证礼仪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追溯某项礼仪的起源,与其他朝代的礼仪进行比较,分析其演变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历史背景。 分析礼仪的社会功能: 探讨某项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等方面的作用。 引证相关文献: 引用《诗经》、《尚书》、《左传》、《论语》等其他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以佐证《仪礼》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丰富其解读。 《仪礼注疏》的价值: 《仪礼注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仪礼》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完整的礼仪规范手册,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仪礼注疏》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其中礼仪的分析,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宗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人们对鬼神、祖先的敬畏之情。 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仪礼注疏》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实践应用。它所强调的“礼”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实现道德教化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礼仪的深入解读,可以理解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核心道德理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得以贯彻和体现的。 文学与艺术的灵感源泉: 《仪礼》所描绘的众多仪式场景,如庄重的祭祀、肃穆的朝会、喜庆的婚礼,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戏剧性。这些描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反思: 尽管古代的礼仪形式早已不复存在,但《仪礼注疏》所蕴含的礼敬、谦和、责任、感恩等精神内核,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理解古代的礼仪,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反思当代社会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从中汲取智慧,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仪礼注疏》(套装上中下3册)(竖排繁体版),以其精炼的字句、严谨的疏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华夏文明深处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礼仪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智慧和崇高精神的经典著作,引导我们去探寻那份古老而永恒的文化基因。通过研读这部巨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以应对当下社会的挑战,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