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汝昌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周汝昌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经典
  • 鉴赏
  • 解读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7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像我们已经从作者的红学著述中感受到他对古典文化、《红楼梦》的痴迷一样,我们从《千秋一寸心》中同样能感受到作者对古典文化、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与深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著。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著作。
  正像我们已经从作者的红学著述中感受到他对古典文化、《红楼梦》的痴迷一样,我们从这本小书中同样能感受到作者对古典文化、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与深情。

作者简介

  汝昌,字玉言。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目录

新版自序
初版自序
凡例
之一 满城春色宫墙柳
山抹微云秦学士——主秦观《满庭芳》
满城春色宫墙柳——说陆游《钗头凤》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说岳飞《满江红》
洛浦梦回留珮客——说岳珂《满江红》
花落水流红——说王实甫《赏花时》
文采风流今尚存——说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感时思君不相见——说敦诚《寄怀曹雪芹》
桂华流瓦——说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众里雪他千百度——说辛弃疾《青玉案》
夜凉河截天流——说夏竦《喜迁莺》
不减唐人高处——说柳永《八声甘州》
应是绿肥红瘦——说李清照《如梦令》
火冷灯稀霜露下——说晏殊《蝶恋花·密州上元》
梨花落后清明——说晏殊《破阵子》
不知腐鼠成滋味——说李商隐《安定城楼》
之二 锦瑟年华谁与度
怕教彻胆寒光见怀抱——说吴文英《绕佛阁·与沈野逸东皋天街卢楼追凉小饮》
飞云苒苒蘅皋暮——说贺铸《青玉案》
重燃绛蜡——说韩疁《高阳台》
永夜月同孤——说杜甫《江汉》
送乱斜日落渔汀——说吴文英《八声甘州》
人有悲欢离合——说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锦官城外柏森森——说杜甫《蜀相》
走月逆行云——说贾岛《宿山寺》
靓妆眉沁绿——说晏几道《临江仙》
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杜牧《清明》
东风无力百花残——说李商隐《无题》
远天垂地外——说贾岛《秋暮寄友人》
尘香明日城南陌——主吴文英《菩萨蛮》
之三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东城渐觉风光好——说宋祁《木兰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说苏轼《浣溪沙》
背西风酒旗斜矗——说王安石《桂枝香》
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说张耒《风流子》
风和闻马嘶——说欧阳修《阮郎归》
小楼西角断虹明——说欧阳修《临江仙》
梦绕神州路——说张元幹《贺新郎》
……
之四 一上高城万里愁
附录
编者后记
校后记

精彩书摘

我却不敢苟同这个对字法。
何以不取“黏”字呢?盖少游时当北宋,那期间,词的风格还是大方家数一派路子,尚无十分刁钻古怪的炼字法。再者,上文已然着重说明:秦郎所以选用“抹”并且用得好,全在用画入词,看似精巧,实亦信手拈来,自然成趣。他断不肯为了“敌”那个“抹”字,苦思焦虑,最后认上一个“黏”,以为“独得之秘”(那是自从南宋才有的词风,时代特征是不能错乱的)。“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艺术是不以此等为最高境界的。况且,“黏”也与我们的民族画理不相贴切。我们的诗人赋手,可以写出“野旷天低”、“水天相接”,这自然也符合西洋透视学,但他们还不致也不肯用一个天和地像是黏合在一起这样的“修辞格”,因为中国画里也没有这样的概念。这其间的分际,需要仔细审辨体会。大抵在选字功夫上,北宋词人宁肯失之“出”,而南宋词人则有意失之“入”。后者的末流,就陷入尖新、小巧一路,专门在一二字眼上做扭捏的功夫;如果以这种眼光去认看秦郎,那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以上是从艺术角度上讲根本道理。注释家似乎也无人指出:少游此处是暗用寇准的“倚楼极目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的那个“连”字。岂能乱改他字乎?
说了半日,难道这个精彩的出场,好就好在一个“抹”字上不成?少游在这个字上享了盛名,那自是当然而且已然,不但他的令婿在大街上遭了点意外事故时,大叫“我乃山抹微云学士之女婿是也”,就连东坡,也要说一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可见其脍炙之一斑。然而,这一联八字的好处,却不会“死”在这一两个字眼上。要体会这一首词通体的情景和气氛,上来的这八个字已然起了一个笼罩全局的作用。
“山抹微云”,非写其高,写其远也。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这其实才是为了惜别伤怀的主旨,而摄其神理。懂了此理,也不妨直截就说极目天涯即不啻是全篇主旨。
然而,又须看他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满地秋容惨淡气象;整个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而“弥漫”。学词者于此不知着眼,翻向一二小字上去玩弄,或把少游说成是一个只解“写景”和“炼字”的浅人,岂不是见小而失大乎!
八字既明,下面全可迎刃而解了:“画角”一句,加倍点明时间。盖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正写那个时间。“声断”者,正说的是谯楼上报时的鼓角已然停歇,天色实在不早了。“暂停”两句,才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一个“暂”字,一个“聊”字,写出多少难以为怀、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意绪。若以为这等虚字不过是常人习用的泛词,无甚深意可言,那就太粗心而浮气了。
……

前言/序言


《唐宋风华:文心雕龙与诗词之韵》 卷首语: 千载风烟,尽付笔端;一寸真心,意气凌云。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诗与宋词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巨星。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从盛唐的雄浑壮阔,到宋代的婉约深沉,一代代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风貌,抒发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本书《唐宋风华:文心雕龙与诗词之韵》并非仅仅是对唐诗宋词的简单罗列或浅尝辄止的赏析,它试图深入探究隐藏在诗词背后更深层的文学脉络与审美旨趣。我们将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为线索,借其宏大精深的文学思想,去审视、去解读唐诗宋词的创作规律、艺术特征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心雕龙》,“文”者,事也;“心”者,才也;“雕”者,琢也;“龙”者,变化也。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雕龙”般的技艺,需要心力的投入、精雕细琢的锤炼,才能成就“龙”一般的神韵与变化。这正是我们解读唐诗宋词的绝佳视角。我们将从《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论说”等篇章中汲取养分,理解作者如何认识文学的本源、如何溯源圣贤之道、如何借古鉴今,并将这些理论原则,投射到具体的唐诗宋词创作实践中。 我们相信,理解了“道”,才能体悟“文”的真谛;掌握了“法”,方能驾驭“情”的汹涌。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引导读者跳出单纯的“好听”、“好看”的直观感受,进入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世界,去感受唐诗宋词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的内在逻辑与艺术魅力。 第一章:文之本源,道之体现——《文心雕龙》与诗词的“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即言:“夫文者,华之表也,而道之充也。”这句话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提供了钥匙。文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生活,承载着“道”的内涵。那么,唐诗宋词中的“道”又是什么? 在唐代,国家的统一与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开放,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沃土。“道”在这里体现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王昌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都不仅仅是景物的描摹,更是那个时代“道”的流露——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我们将考察这些诗歌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将抽象的“道”转化为具象的审美体验。 宋代,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程朱理学的兴起,对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省、思辨、追求理性的精神。宋词,作为一种更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形式,其“道”则常常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对个体情感的细腻剖析。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河”的旷达,辛弃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醒,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们将分析宋词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心雕龙》中的“原道”篇,强调了文学的根本在于“托辞于始”。而唐诗宋词的“道”,正是通过对天地万物、人生百态的“托辞”,从而揭示出超越时空的真理。我们将以“原道”的理论为基础,深入挖掘唐诗宋词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精神。 第二章:文体演进,风格流变——诗词的“文”与“体” “盖文心雕龙,其义一也。”刘勰认为,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文心”与“雕龙”两个层面。“文”指文章的形式,而“心”则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诗词的世界里,“文”与“体”的关系尤为密切。《文心雕龙》中对“风骨”、“声律”、“体裁”等方面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唐诗宋词的演进与风格流变提供了理论框架。 唐诗,经过南北朝的铺垫,终于在盛唐时期迎来了辉煌。古体诗的自由奔放,近体诗的格律谨严,共同构成了唐诗丰富的体裁。我们将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为何能与古体诗的自由相结合,创造出《春望》的深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如何体现在其五言律诗的精巧结构中。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近体诗的格律对诗人语言的约束与启发,如何促使他们在有限的框架内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的新体裁。它以其独特的长短句,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宋代文人抒发细腻情感的需求。《文心雕龙》在“体叙”篇中对各种文体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体从最初的“宴乐之音”发展为能够承载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的文学形式的过程。我们将考察宋词如何通过“词牌”的限制,在音律、节奏上形成独特的韵味,又如何突破这些限制,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从苏轼的豪放,到李清1710960996的婉约,再到辛弃疾的稼轩体,我们将分析不同词牌所适合的情感表达,以及词人如何在这些既定的框架下,挥洒自如,创造出个性鲜明的风格。 本书将侧重于从《文心雕龙》对“草木”、“明诗”、“乐府”、“赋”等篇章的解读出发,对照唐诗宋词的创作实践,来分析诗词体裁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我们将关注诗歌的“风骨”——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探讨唐诗宋词如何通过语言的精炼、意象的选取、节奏的安排,来塑造鲜明的风格。 第三章:情之所钟,才之所发——唐诗宋词的“心”与“情” “夫情者,天地之性也;感者,天地之本也。”刘勰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心”是作者的情感世界,而“情”则是情感的流露。《文心雕龙》对“情采”、“丽辞”、“隐秀”等篇章的论述,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唐诗宋词如何将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唐诗,在“盛唐气象”的笼罩下,情感表达往往更加奔放、宏大。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山水诗中的超然物外、送别诗中的依依不舍,都体现了诗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我们将分析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放不羁,如何与酒、与人生、与友情紧密相连;杜甫《登高》中的苍凉悲壮,又如何寄托了他身世飘零、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这些诗歌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准确地捕捉并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 宋词,则以其特有的细腻与婉约,更加注重对个体情感的深入挖掘。离愁别绪、闺怨相思、羁旅之苦、怀才不遇,这些在唐诗中或许只能点到即止的情感,在宋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们将细致地品味李清照《声声慢》中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层层递进的哀愁,分析词人如何运用叠字、反复等手法,将内心的凄凉渲染到极致。我们也会探讨辛弃疾那些看似慷慨激昂的词作背后,所隐藏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这种悲愤如何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 《文心雕龙》强调“情”与“景”的融合,认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我们将考察唐诗宋词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却将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本书将以《文心雕龙》的“情采”、“比兴”、“赋”等篇章为指导,深入分析唐诗宋词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诗人词人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形象。 第四章:意境营造,言外之味——诗词的“雕龙”之功 “文心既具,则须良工雕龙。”刘勰认为,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思想情感的投入,更需要精湛的技艺打磨。“雕龙”之功,在于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成有生命力的作品,使其具有“言外之味”。唐诗宋词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们卓越的“雕龙”技艺,塑造了无数令人回味的意境。 《文心雕龙》中的“隐秀”、“比兴”、“通变”等篇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诗词意境营造的钥匙。我们将分析唐诗宋词如何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引发读者联想,传达深层含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通过明月、长征等意象,将读者带入到一种古老而辽阔的时空感中,烘托出边塞征战的久远与艰辛,以及戍边将士的孤寂与思念。 “意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它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景象的复制,而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诗人词人引导下,在脑海中形成的生动画面和情感体验。我们将研究唐诗宋词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氛围的烘托、节奏的韵律,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意境。比如,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寥寥数字,却营造出一种凄婉颓靡的意境,将亡国之君的无限悲伤与追悔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心雕龙》的“通变”篇,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唐诗宋词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对传统的继承,更在于其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我们将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词人,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苏轼如何打破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的新境界;辛弃疾又如何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本书将结合《文心雕龙》对“神思”、“风骨”、“丽辞”等方面的论述,深入分析唐诗宋词在意境营造上的精妙之处。我们将探究诗人词人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锤炼,对意象的选择,对情感的抒发,来创造出那些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境界。我们也将思考,为何这些诗词能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结语: 《唐宋风华:文心雕龙与诗词之韵》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我们借助于刘勰《文心雕龙》这座巍峨的理论高峰,去审视、去解读唐诗宋词的创作奥秘。本书希望能够引领读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能够深入其内在的艺术逻辑,感受其不朽的魅力。 通过对“道”、“文”、“体”、“心”、“情”、“雕龙”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唐诗宋词的视角。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蕴含着作者的“道”的追求,承载着时代的“文”的气息,遵循着“体”的规范,流淌着“心”的情感,并通过精湛的“雕龙”技艺,成就了不朽的艺术。 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唐诗宋词深邃意境的一盏明灯,让您在阅读中,不仅领略到文字的优美,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永恒的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当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盛唐的长安街头,感受着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或是置身于宋词的婉约江南,品味着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哲思。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便是周汝昌先生那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他并非仅仅罗列诗词,而是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如同涓涓细流般渗透进来,让那些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诗句的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字词,在他眼中却蕴含着千年的情感与智慧。他会从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出发,一点点拨开迷雾,让我们理解诗句背后的深意,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这种讲解,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来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心灵的慰藉。那种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他用他毕生的学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璀璨的光芒。

评分

每次读到书中关于宋词的部分,我都会被周汝昌先生的细腻情感所打动。他对于词境的把握,精准而又生动,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时代,亲身体验词人笔下的悲欢离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李清照词作的解读,他并没有将李清照简单地视为一个“才女”,而是深入挖掘她词作中蕴含的坚韧与力量,以及她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抗争。周先生的语言充满了感情,他会用许多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感同身受。读他的讲解,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优美的句子,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句词而潸然泪下,或者因为一首诗而心潮澎湃。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书,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与古人共鸣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周汝昌先生对于唐诗宋词之间联系的独到见解。他并非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通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宋词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貌。他会从诗的格律、词的韵脚,到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一一进行对比和阐释,让我们看到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演变。他的讲解,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细节,既能让我们理解诗词的整体风格,又能让我们 appreciate 那些精妙的局部处理。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原来唐诗宋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像一条河流,由唐入宋,奔涌向前,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学遗产。周先生的这种梳理,不仅加深了我对诗词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周汝昌先生的“情”。他讲诗词,不仅仅是在讲文字,更是在讲情感,讲他对古人的理解与尊重。他会对诗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会对他们的才华赞不绝口,会对他们的情感发出由衷的慨叹。这种“情”贯穿于全书,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让遥远的古人变得亲切起来。他讲解时,常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对一些常见的误解进行澄清,这些都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他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他的文字,仿佛就能看到他讲课时的神态,听到他慷慨激昂的声音。这种“情”与“理”的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价值,又有极高的可读性,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周汝昌先生对诗词“意”的解读。他认为,诗词的精髓在于“意”,在于诗人想要传达的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哲思。他并不满足于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会深入挖掘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这些含义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会用许多精辟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意”化为可感的形象,让我们豁然开朗。例如,他对某些意象的解读,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对“意”的追求,不仅提升了我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让我认识到,真正伟大的诗词,往往能够超越时代,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周先生的讲解,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诗词深层意境的大门。

评分

可口可乐了考虑考虑

评分

刚买到,还没看,准备看一下名家是如何读诗的多长长知识

评分

正像我们已经从作者的红学著述中感受到他对古典文化、《红楼梦》的痴迷一样,我们从《千秋一寸心》中同样能感受到作者对古典文化、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与深情。

评分

好书非常满意,价格也是很到位的 讲得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前辈独得诗心,我读后对诗人、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略微学到了一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评分

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内容涵盖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玩耍、人际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家庭关系、心理成长等方方面面,堪称家庭教育问题的“百科全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周先生的大作很喜欢,用尽一生喜欢诗词,喜欢曹雪芹,研究红楼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