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3-31
维正之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周健,1983年生于浙江萧山,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评论区在干嘛啊…作者在绪论就指出他的“田赋”定义中包括漕粮,而且给出了理由…
评分##除第一、五、十章外,其余七章谈的均是漕粮。但书名副标题是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且内容都是1820年或1840年以后,哪来1730年?谈漕运不如倪玉平清晰。第328页说,咸同以降,清朝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采用的论据是,田赋重要性下降,在岁入的比重,从1753年(!)的73.5%下降至1908年的35%。第八章受范金民论文思路影响。同治时,江苏减赋只是为了减轻官员征缴负担而已,与老百姓无关。胡温取消农业税,只是因为农业税微乎其微。但当时还有不少华中学者反对取消农业税,理由是取消农业税,乡镇干部就无事可干。第407页说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但刘志伟说的恰恰是根本不可能从贡赋逻辑转变到市场逻辑(或者不能用市场逻辑来解释中国经济史)。哪怕到了2020年,我们也不是市场经济。
评分 评分##扎实精深。问题导向的研究,避免了大而全的“框架式”论述。“额外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认知颇具启发性,“第二次耗羡归公”的提法也很有开创意义。另外,与前贤更注重征收层面的研究相比,本书对分配与管理层面的关注有极大推动之功。
评分 评分 评分##治学严谨的典范,史料运用的很扎实,就是很让人信服。中西不同语境下的赋税行为背后依据不同的逻辑,作者这本书围绕清朝的田赋展开,其中很多内容都非常有价值,其中关于陋规摊捐的分析很有道理。读罢全书,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清朝很多制度的设计未必不遵循市场逻辑。需要这样的史学研究和著作。
评分##原文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mHFyIPb5CchEySysYwbS1w 田赋不仅在19世纪中叶以前清朝国家法定财政收入中占据接近四分之三的份额,而且在传统政治观念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田赋背后承载着超出于“财源”之上的政治象征意义——它既是编户齐民对君上的义务之体现,也...
评分维正之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