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5-25
荷爾德林的頌歌 《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
張振華,1982年9月生,上海南匯人。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訪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 譯著: [德]特拉夫尼著,《海德格爾導論》(第一譯者),同濟大學齣版社,2012年。 發錶論文: 1,“從古典希臘哲學到早期希臘思想——再論海德格爾思想的轉嚮”,載於《現代哲學》,2012年第1期。 2,“試論黑格爾《安提戈涅》解釋”,載於《同濟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同時收於《德意誌思想評論》第5捲,同濟大學齣版社,2011年。
海德格爾全集第39捲《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係海德格爾1934/35年鼕季學期弗萊堡講課稿。 海德格爾一嚮推崇詩歌,認為思想和詩歌是技術時代兩種通達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與詩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語言的本質。在對詩歌作品的解讀中,荷爾德林毫無疑問占據著海德格爾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爾看來,荷爾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開端中的先行者。當下時代必須首先學會傾聽荷爾德林的詩纔有可能展開一個新的未來。 海德格爾一生開設過三次解讀荷爾德林的課程,本捲作品是第一次解讀。同時,本捲也是海德格爾納粹校長事件後第一次轉嚮詩歌作品。本捲和同時期的《形而上學導論》、《哲學論稿》、《藝術作品的本源》(都已有中譯本,前兩種由商務齣版)具有緊密關聯。對於理解海德格爾在政治失敗後的思想變化,本捲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講授課中,海德格爾分彆討論瞭詩歌與語言,基本情緒,詩人作為半神,作為存在之核心機製的爭執等問題,並且第一次以係列的方式解讀瞭赫拉剋利特殘篇。
##詩是最源始的語言,語言開啓存在,為民族曆史奠基,詩是一個民族的起點。海德格爾在此不過重申瞭赫爾德關於歌謠和語言所說過的話,但沒有赫爾德的直截瞭當。
評分##因為是講稿所以條理很清晰。海筆下的荷爾德林像是避雷針,即使在晴天也嚮著高處和尖端聚集著對將來之雷電的期待和準備。已然逝去的雷霆瞭無蹤影,避雷針的持守卻在思念中仍對其有所保存。使其能夠挺立與接收的大地也在這種挺立與接收中被打開。
評分##我愛上海德格爾瞭,寫得太好瞭。
評分比那些涉及到荷爾德林的講稿和《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看上去要更連貫、專注、綿長,進而,這種連貫其實是文本自身精確嚴格性的派生錶現。什麼?一個講解詩的文本竟是嚴格的?豈止呢!它恰恰是嚴格之中最嚴格的,精確之中最精確的…若你像我一樣,被移入瞭這一自身對話般的文本的(基本情調-)力量之域。 對(非人的)基本情調的嚴格召喚、冒險塑形,令人幾乎嗅見瞭老海所有作品下的深海之閥、漩渦之眼~~——是的,若你像我一樣,不期而至地被移入瞭那種不屬己的、神聖哀慟著的窘迫(-情調),不得不去承受比不幸還更沉重的 幸福…… 你便正置身於它的同調中心。
評分##讀每本MH都時常有圖窮匕見的快感 每次嚮上一指的時候真是明心見性
評分 評分##? 原文載於:《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3期 本文是對海德格爾第一次荷爾德林講課的解讀。這一講課的核心問題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是如何生成並得到維係的。海德格爾認為,詩人的詩歌創作對此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詩人被海德格爾稱為“半神”,他處身於神性領域和民眾之間。詩人通過自己...
評分荷爾德林的頌歌 《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