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 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除了比较浅白的生活篇,其他部分都不错,帕慕克相较于别的诺贝尔作家,文论部分真的很平易近人,且由于地理位置造就的身份特殊性,使东西方主题成为其重要的烙印。通过文中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帕慕克隶属于努力型而非天才型的作家,内敛而不激烈,注重文学性而有意规避政治,身份造成的思想矛盾被克制、严谨的性格柔化成隐性的表达,所以他更喜欢用小说来讲故事。PS:帕慕克与奈保尔一样,都有一位热衷于写作的父亲。
评分##关于手表、如梦和读书的沾沾自喜的几节是喜欢的,不过还是习惯了手记。博尔赫斯后再度加深了对陀氏的神化。
评分##每一篇短文里,总有几句话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才能继续看的。帕慕克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坦诚而深刻,一针见血又毫不矫揉造作。
评分##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每次读帕慕克的时候(其实统共也没读过几本),都会出现阅读中文小说时才感受得到的语感和思维方式,这蛮有意思,有空我来思考思考!另外就是觉得帕慕克真是个天真的人(啊这句话说出来怎么像讽刺但其实是褒义来着)
评分##关于手表、如梦和读书的沾沾自喜的几节是喜欢的,不过还是习惯了手记。博尔赫斯后再度加深了对陀氏的神化。
评分##帕慕克入门速成。香肠、地震、他人的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书、绘画、建筑、政治攻讦、纽约生活、《巴黎评论》访谈、诺奖演讲,等等,看似杂乱,实则有作者编排的用心。即其永远都在探讨的“他者”与“我们”的互动,设想我们处于他者的境地,“运用想像力摆脱我们的身份,于是我们便获得了自由”,从而,悄悄抹除他我之间的那条人造的界限。因此,遭到来自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伊斯兰主义、世俗激进主义……的围追堵截,发现尽管刻意逃避政治三十年,政治还是主动找上门来。最终,发出愤怒的、来自艺术家崇高使命的反驳——面对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音乐、一个故事,我们是要争论它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承载什么文化、暗含什么意识形态,还是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它们的色彩、韵味、节奏,“品味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耽于谈话的方式”?一个
评分##我觉得其实,他想用所有“碎片”指向一个中心的初衷失败了
评分##好一般。
评分##除了比较浅白的生活篇,其他部分都不错,帕慕克相较于别的诺贝尔作家,文论部分真的很平易近人,且由于地理位置造就的身份特殊性,使东西方主题成为其重要的烙印。通过文中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帕慕克隶属于努力型而非天才型的作家,内敛而不激烈,注重文学性而有意规避政治,身份造成的思想矛盾被克制、严谨的性格柔化成隐性的表达,所以他更喜欢用小说来讲故事。PS:帕慕克与奈保尔一样,都有一位热衷于写作的父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