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烽火動蕩後留存的中國文學史講義,由日本漢學大傢吉川幸次郎授課,京都大學學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詩經》《楚辭》,下至明清小說,以年代為經,經典作者和作品為緯,再現中國三韆年文學菁華。
吉川幸次郎在講義中不求全備,也不發四平八穩的議論,以寬闊的比較文學視野,細密的文本解讀,傳遞中國經典文學的審美和思想價值,展現一位心係“文化中國”者的懷抱和見識。
★以清晰的問題意識、域外視角,編織齣浩瀚中國文學史的坐標係統
作為二十世紀日本漢學的代錶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瞭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並以日本學者獨特的縴細敏感,結閤現代比較文學視角,自成一派,完成這部具有強烈吉川色彩的中國文學史。
★注重生命體驗與文本細讀,以希望與絕望重新詮釋中國文學的普世意義
通過對文本的細讀,發現不同作品和作者所體現的絕望與希望的生命體驗,並總結各種文學類型流行背後的時代變化,把“文學是人學”的詮釋發揮到極為獨到細膩的高度。
★一部薪火相傳之書,將幾代學人挽留在中國古典文學理想國
據黑川洋一迴憶,“真正將受到挫摺的我們挽留在中國學問中的,可以說是吉川先生的幾部講義”。日後,數十位受到感召的日本學人,畢生從事中國文學的研究與傳播,都以這部書作為起點。
##讀庫即將齣版的吉川幸次郎文集的第一本,是吉川先生的學生整理的課堂筆記,在日本齣版也是起到普及大眾的作用。課堂筆記這種體裁,其實是不太穩定的,講者的觀念一直在變化,而聽者難免也有記錄不準確之處。因此,書中有些觀點我是不太同意的。但是即便如此,書中仍能展現吉川幸次郎先生的漢學研究功力,譬如分析宋詩的特質,以及蘇、黃與杜甫的比較,寥寥數言,卻見解精湛。本書的設計也非常漂亮,上手感覺實在是太好瞭。還有個細節非常加分,就是書後附的文學年錶做成摺頁,而且還是寬度遞減的摺頁。以前看書碰到的很多摺頁都是每頁大小完全一樣的,我這種手殘黨就總是把摺頁弄皺,而這本書的這個細節設計真的讓人直呼貼心。總之,這本書是吉川文集的一個不錯的開頭,完全有理由期待文集的其他著作。
評分##終於拿到熱乎的剛齣版的瞭。讀庫還沒正式發行,在二手書網站上買到的,感謝某位讀者(未讀者)割愛。 三個月前讀過博士的論文集《中國詩史》,跟這本講義錄《中國文學史》相比,還是論文更艱深考究,能看到很多引用的文獻。講義錄還是淺顯瞭些。
評分##題目應取作中國古代文學史,而不是中國文學史。要言不煩,娓娓道來,舉枚例案,條分縷析。儘管文本細讀較少,但是將文本代入語境,輔以與日本文學甚至西方文學的比較,提供理解中國文學的政治性與日常性,抒情性與史實性,地方性與世界性,書麵性與口頭性,虛構性與紀實性,格律性與自創性,民族性與中原性等等均有涉獵。吉川幸次郎特別關注詩詞格律,音韻節奏,也時常將最熟稔的杜甫引入評述之中。另外還談到瞭不同朝代的文體特徵,文人群體的關係、社會風貌與人情風俗等等。清代部分略顯簡單,稍顯遺憾。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入門手冊,推薦。不過有一個觀點值得商榷。作者對於中國文學與國際互通的認識不足,並且將中國文學定義為封閉式的文學,同時歸結與地理決定論。謝@jiangyousi ???? #學而愛#127
評分##布麵軟精裝。封麵樸素大氣。由於是講義,論述流暢易懂,綫索簡潔清晰,準確把握瞭每一時代文學的肌理。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曆史、語言、技藝和情感把握比較準確,常有現代人的獨到判斷:齊梁文學是語言的過剩。詞尊重縴細的情緒。等等。從上古一直講到清代,卻還能兼顧文本,寥寥數語,就點明瞭一首詩的時代氣息和內在品質。
評分簡明決斷,一把理順。
評分##終於拿到熱乎的剛齣版的瞭。讀庫還沒正式發行,在二手書網站上買到的,感謝某位讀者(未讀者)割愛。 三個月前讀過博士的論文集《中國詩史》,跟這本講義錄《中國文學史》相比,還是論文更艱深考究,能看到很多引用的文獻。講義錄還是淺顯瞭些。
評分##也可說是中國文化史
評分##作為一般的觀眾讀者,此書受用。也可以參照著看看曆史。
評分##長學問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