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很纠结的一部作品 对于博古 周恩来和毛主席的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些内容只占据了一半的篇幅 剩下的就是作者旅途的描述了,这个部分我是真不感兴趣。 和毛主席这个对话太牛逼了,高瞻建瓴,难以想象是在封闭的延安的一个人说出来的,对于国际形势分析准确无误。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有着非常清晰且准确的判断 作者说的对 只有他才是能统一中国的人
评分##有价值的史料不是很多。蛛丝马迹间,能感受到外国人当时的特权地位。
评分##看完会觉得,共产党的胜利不是偶然的。
评分##有价值的史料不是很多。蛛丝马迹间,能感受到外国人当时的特权地位。
评分##不经意走进一段美国学者看待中国领袖的文字中,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字背后的沧桑历史、坎坷经历、宕荡人生,更引起我的涟漪圈圈。
评分##史料价值。毕森等人的延安之行虽然只有几天,但也绝非是蜻蜓点水,当年的领袖们对时局的分析还是相当准确的。毕森本人也被这种精神力量感染,联想斯诺和美军延安调查团等的叙述,当年的延安是何等一个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的地方。
评分##蓝杉树与美洲蕾永远会在,纪念曾经的青春,爱,岁月。
评分##看得出,咱们对时局的判断比委员长要靠谱多了。 p.s.作者儿子唱两只老虎那里真的泪目了
评分很纠结的一部作品 对于博古 周恩来和毛主席的对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些内容只占据了一半的篇幅 剩下的就是作者旅途的描述了,这个部分我是真不感兴趣。 和毛主席这个对话太牛逼了,高瞻建瓴,难以想象是在封闭的延安的一个人说出来的,对于国际形势分析准确无误。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有着非常清晰且准确的判断 作者说的对 只有他才是能统一中国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