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对当代流行文化的生动再现。著名作家翟永明在这本新著中叙述了自己青春时代的流行文化,内容涉及服装、电影、阅读、爱情等等。时代变幻与日常生活纠缠于一体,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细细检视,每一篇都凝聚着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书中配有作者精选的数十幅青春时代的照片,以及多幅彩色老电影海报、旧书书影;文字笔调轻松活泼, 笔随意走,纵横涂抹,让人读来兴致盎然。
##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评分##最喜欢写川菜的那部分,涉及国外的川菜回忆结合何多苓自传里国外的部分,原来九十年代他们在纽约的生活是那样的。
评分##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评分##看了《十三邀》何多苓那期,无意中遇见了这位女诗人,听她讲那过去的故事…
评分##看得心里很复杂。如果翟永明知道,一位“八五后”看了她“不怎么值得一提”的七零年代会心生羡慕,是一种什么感受?是,我羡慕的是她早年的阅读意识。别说七零年代了,整个九零年代,即两千年以前,也就是我的小学,甚至到了初、高中,都没看过多少书本之外的“砖头”,也很少去影院——经历WG、没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的父母,把所有和主课之外的爱好视为无物,反复提醒着上学的“终点”是大学。相信这是一代父母的教育失格。其实,探索哪有什么终点?而我的“身体”已经长大,却依然像书中的她那样求知若渴。
评分##算三星半吧,去年九月份去白夜的时候买的,最近才得空看完。历史与个人总是存在着撕裂,但以此作为那个时代属于个人成长的记录,未尝不是一种回看和补充。
评分##丰富泛滥也有泛滥的痛苦,枯燥单调也磨炼人腾挪心思的智慧,学会如何在限制中讨生活。翟老师在这本书里写了自己在特殊年代成长对美、书籍、电影、摄影、食物的理解和激励争取,争取一种个人不被同化的快乐,也让我们反思动荡年代对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评分##文采一般。
评分##《收获》上的专栏“远水无痕”发了六篇怀旧文章,2016年又写了一些有了本书;想写日记无法坚持,早期的回忆没有日记支撑,这些文字关于作者的少年到青年,有趣、苦涩、悲苦都有;1972年进了26中,军宣队管学校,齐肩小辫是标准,变化在刘海和头绳;留了齐耳短发,来自邻居程莉;高一来自成都军区的几个插班生都是一身绿军装,地方学生流行格子装点点装等,后来是的确良,院子里津津姑娘敢于裙子外扎显腰身,校宣队女孩是时尚风向标,北京布鞋也潮流过;初中时候有王叔叔有海鸥相机会暗房冲印,他的模特就是女儿和街上女孩,周末带四五个女孩去公园摆拍,纱巾当滤镜用;高中毕业下乡两年没有照片,后来进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同学小费有长城相机,学农摆拍,学军也摆拍,因为婴儿肥和浓眉大眼总是被选,四川日报的李记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