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学家》讲述了屠呦呦、钟南山、张益唐、王贻芳、常进、鲍哲南、颜宁、许晨阳、莉丽莎•兰道尔、马克•麦考林这十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的“人物故事”,真实呈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成长经历、对科学启蒙的认知过程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艰难与突破。书中的科学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屠呦呦“不喜欢场面事儿,只想研究青蒿素”;钟南山说“我们要讲真话,对得起病人”;发明人造皮肤的鲍哲南觉得“工作对我是一种追求,但家庭对我更重要”;生物学家颜宁告诉学生“有能力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不应该去爬玉龙雪山”;“数学界的新星”许晨阳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红外天文学领域泰斗马克•麦考林向全世界发声“就做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每一个科学家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着科学人生与自然、与社会的碰撞与交融。
《成为科学家》也是一部本跨学科的科普故事书。在讲人物故事的同时,介绍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有助于青少年拓展学科知识、建立科学思维体系的建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精神是从少年时期就在日常点滴形成的优秀特质:追求真理的热情、战胜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投入。“成为科学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梦想,找到科学的乐趣、其味无穷。
##好奇心,专注,热情,兴趣,勇气,耐心,纯粹,热爱,赤诚……似乎用无论哪一个美好的形容词去形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不为过。而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词汇或许也可形容这些great minds,就是他们每个人身上对待科学,对待自己的研究命题都有一股“孤勇”之气。不随波逐流的去追随可“稳步前进”的学术上升之路,而是要去攻坚那些跳起来也不一定能摸到的科研目标,如张益唐,如李贻芳。可敬可佩。
评分##1.那些讲述里没有讲述到的东西,都是一将功成万骨灰里的骨灰。 2.对事物天真纯粹的好奇心,快没有 3.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内化,这些直觉才能自己生长,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与特定的头脑碰撞。 4.科学家也执拗而高傲,有的也毛病一大堆。 5.有一个因素是基础物理毕竟不涉密,可以广泛宣传。
评分##因为张益唐的一篇所以找来看,读罢发现,也确实是两位数学家,张益唐和许晨阳,给我的触动最大。也许因为数学是一种极纯洁而具有美感、无用之大用的学科。
评分##这就是科学家,做着改变世界的事情。大都经历过苦难的年代,能体会到和平年代的研究来之不易。
评分##疫情期间出的书,很不容易。很奇怪的是 ,看同时代卓越科学家的故事,无法理解实际上她们已经成为传奇,但是看稍远一点儿科学家的故事,反而很容易生出敬仰之心。我小声地提醒自己,不要受这种偏见的影响。
评分##文笔不错,但吹的有点过
评分##一个下午看完的书,还是有点启发的。许晨阳,鲍哲南,颜宁的经历还是很有意义的,难道真的是国内与学术!b站弹幕里已经在刷“学阀”了!!!哎,出国深造→_→回国报效祖国→_→毅然决然出国。这个逻辑下的大咖还有那些?好奇
评分##教育3. 算是老、中、青三代中国学者(除掉两位外国学者)的生涯回顾。屠呦呦条件最艰苦,钟南山环境最险恶,张益唐过程最折磨,这是老一辈;王怡芳,常进都带着爱国情怀,干着国家级的工程大事,这是中一辈;鲍哲南、颜宁、许晨阳则代表了新一代科学家的发展历程,少了些许外界环境的磨难,多了几分个性的张扬,不变的仍然是对科学的热爱及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决心。
评分##颜宁教授很长一段时间(终身)会是我的偶像。《成为科学家》到手马上翻她的part,回想她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吸引我的也不是年少有为,记得是有篇文章说道她长期“昼伏夜行”的状态,她习惯凌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白天回去一觉睡到中午,日子过得很简单。(惊人的成绩来自平凡的日常,关键耐得住寂寞)。那时便觉得她好特别好可爱。大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前程似锦的道路都太多了,像她那随心所欲误打误撞的强者真的很独特。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与她共鸣;持续几天高强度工作效率高向她看齐。她教会我人生的意义不能按外界普念去衡量,向死而生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全力以赴踏踏实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