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依恋伦理、客体关系和神经心理学研究都认为:母亲对女儿的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
和母亲关系的好坏,会在日后女孩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伴侣及孩子的关系中再现,也会在工作中呈现出来。女孩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关系模式……方方面面都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果你时常感到:
没有安全感、低价值感、情绪容易失控,那么是时候去探索自己如何被抚养长大,去理清与母亲的关系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会带领你一步步走出“命运轮回”。
第一步:分离·保持自己的心理边界
第二步:哀悼·直面失去的母爱,找回真实的情感
第三步:自爱·疗愈母爱的缺失
第四步: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关系
第五步:认同·寻找真实的自己
第六步: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七步:突破·成为独立而自由的女性
突破模因遗传的束缚,找回生命的力量感。
我们身边常常见到这样的女性:
·她们可能有很多“他视角”的身体焦虑:担心自己身材不好、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
·她们可能有各种奇怪的躯体化症状,疼痛、失眠、易累、缺乏活力……
·她们遇事总是很纠结,常常无法感知和表达自己的需要、欲望、情感……
·她们总是在迎合讨好他人,或者在愤怒中倔强地不依赖任何人……
·她们既不快乐,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些表现可能是因为“代际创伤”和“文化认同”。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里,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女性总是处于他者和附属的位置。甚至有很多女性认同这一观念,并且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让这种思想世代相传。
例如一些母亲在自己还是小女孩的时候遭受过一些性别灾难。于是,她们会让自己的女儿也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这样的重蹈覆辙,实在让人感觉心酸又可悲。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只要重新审视和母亲的关系,找到创伤的源头,看见它、修复它,便可以重获生命的力量。
##在看第一章的时候我觉得我小时候确实遇到了里面的问题,比如父母为了工作而把我留给姥姥,但是我的记忆是从很后面才开始的,我不止到我的姥姥是怎样回应我的需求的。不过我在后期确实表现出了完全不想家,这种情况从小就出现了,比如出去旅游,从来不会说找妈妈或者要给妈妈打电话之类的。在上大学的时候尤为突出,因为有了室友的对比。不过我自己并没有发展出很严重的回避等症状,可能是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了问题就很难会被问题带着走了。
评分##帮助千万女性突破代际创伤,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我们总是在重复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关系模式,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这么做?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很多关于我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重要客体、社会环境极大程度塑造了一个人。要知道形成的原因,改变才能真正发生。我常常羡慕那些幸运儿,他们在最初几年不知不觉间获得了受益一生的礼物,而不幸的我却要用不可计量的努力去弥补缺失,他们是得到祝福的孩子,而我从出生就面临巨大挑战,还好这条路并不孤独,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走在自我疗愈的路上,这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人格的独立意味着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且能坚持自我;意味着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性,拥有清晰的人际边界;也意味着不会害怕离开某个人就活不下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勇敢活出自己的妈妈!“独立与自由,始终是我鼓励女性要一直追求的。”不仅是人生观还有育儿观,都讲的特别好。
评分##我们总是在重复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关系模式,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这么做?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很多关于我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重要客体、社会环境极大程度塑造了一个人。要知道形成的原因,改变才能真正发生。我常常羡慕那些幸运儿,他们在最初几年不知不觉间获得了受益一生的礼物,而不幸的我却要用不可计量的努力去弥补缺失,他们是得到祝福的孩子,而我从出生就面临巨大挑战,还好这条路并不孤独,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走在自我疗愈的路上,这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每位女性都要从第二性状态中觉醒,走向自己,成为自己。
评分##推荐每位女性看这本《因为我是女性》。重男轻女的家庭更要看,母亲是受害者也是传递者,母亲不接纳自己生的女儿,其实是拒绝自己的女性身份,背后是社会和家庭对于女性的排斥和贬低,好让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奴隶和附庸。
评分##一开始被书名吸引的一本书。 翻阅后,被内容吸引的一本书。 看电子书不过瘾,换成了纸质书。
评分##非常浅显,行文在科普、鸡汤、玄学中游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