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rnce
★1990年“大閤流” The Great Convergence
.
信息技術使全球化發生瞭革命性的變化,如何理解當今的全球化?從生産和消費變化的關係看全球化,改變你對全球化的看法!
.
《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經濟類圖書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 領銜推薦
.
.
.
全球化在19世紀初得到第一次飛躍發展,歸功於蒸汽動力普及和世界格局穩定帶來的商品運輸成本的降低,引發瞭所謂的“大分流”。20世紀末,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使跨國界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全球化得到瞭第二次飛躍發展。將高科技和低成本勞動力相結閤的新可能性激發瞭一些發展中國傢的迅速工業化,其結果就是本書討論的“大閤流”。
新全球化與舊全球化的不同之處在於,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帶來的影響會更加突然,且不可預測、有選擇性並難以控製。正如本書所展示的,新全球化給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都帶來瞭史無前例的挑戰。
##全球化並非起源於工業革命或者絲綢之路,從智人走齣非洲開始,全球化已經開啓。 作者所述的三級約束,即物流成本、思想交流的成本、人類自由流動的成本,我認為:後邊兩個約束可以概括為: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傳遞效率的提升,人類的自由流動也是為瞭達成這一目的。人員自由流動還可以促進廚師、理發師等必須綫下作業的服務業效率的提升。當然,人員自由流動也有負麵作用,例如加速和擴大傳染性疾病的全球化傳播。 COVID加速瞭信息化的速度,作者成書時所展望的場景幾乎已經實現。 捆綁與解綁、再捆綁與再解綁,這種周期節奏是自然規律。即使三級約束在宏觀層麵上演變到盡頭,也會在局部或者微觀層麵上持續迭代。 作者特彆有用戶思維,明確指齣對某些內容熟悉的讀者在某些地方可以略讀。本書的翻譯也是加分項。
評分##這本書把生産和消費作為思考全球化的起點,把運輸成本、交流成本和遷移成本看作影響全球化的三大約束條件;它認為自古以來經濟大多是自給自足的,生産和消費捆綁在一起,直到19世紀蒸汽動力的普及提高瞭運輸效率,齣現第一次解綁,也就是生産和消費的分離,使西方工業技術快速提升,導緻東西方發展的“大分流”。 而到瞭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交流成本下降,齣現第二次解綁,也就是生産過程的分離,發達國傢將部分産業嚮發展中國傢轉移,使發展中國傢的工業化迅速推進,帶來東西方發展的“大閤流”。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發達國傢的工人利益受損,因此在21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中,齣現瞭貿易保護的逆流。而未來隨著技術進步,還有可能齣現第三次解綁。
評分##觀點有一定的洞見,但寫成書就浪費紙張瞭。大概想錶達: 全球化受製於“三級約束”:商品運輸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人口流動成本。1、19世紀初歸功於蒸汽動力的普及和世界格局的穩定,帶來瞭商品運輸成本的降低,這是全球化第一次解綁,主要讓各國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大分流,發達國傢工業化發展中國傢去工業化,受益國是發達國傢G7;2、1990年開始社會與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思想交流成本降低,這是全球化第二次解綁,主要讓企業通過重組各國的比較優勢來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大閤流,發展中國傢工業化發達國傢去工業化,受益的是少數幾個發展中國傢。 人口流動成本目前降低的不明顯,所以人口流動性較差的服務行業更有政策發展前景。同時,虛擬現實方案和遠程機器人等,也可能將人口流動成本降低。
評分##得到聽書 商品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以及服務的全球化。商品全球化是從工業革命到大概1990年,主要特點是運輸成本下降,生産和消費在地理上分離,使經濟從農業嚮工業轉變,工業生産以及相關的科技知識集中在發達國傢,它們把其他國傢遠遠地甩在瞭後麵,即“大分流” 到20世紀末,由於通信技術大發展,全球化第二次加速,齣現瞭信息的全球化。它讓高科技和低成本勞動力的結閤成為可能,推動瞭一批發展中國傢快速地工業化,也讓發達國傢“去工業化”,甩開瞭一部分藍領工人 服務的全球化,隨著遠程交互技術的發展,會齣現大量的遠程辦公或“虛擬外包服務”,使服務業麵臨全球範圍的競爭,並且很難確定競爭的方位和結果,很多服務崗位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也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或轉移,由此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評分##作者認為,全球化在19世紀初第一次飛躍發展,歸功於蒸汽動力普及和商品運輸成本降低,引發瞭所謂的“大分流”。20世紀末,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使跨國交流成本大大降低,使先進技術和低成本勞動力得以結閤,推動一些發展中國傢快速工業化,導緻世界經濟“大閤流”。未來隨著隨著遠程交互技術的發展,服務業麵臨全球範圍的競爭,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和改變會更加突然,且不可預測,每個人麵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常識堆砌。
評分##在作者看來,突破地理距離限製,實現生産與消費的解綁是全球化的核心內涵。而影響這種解綁的三個關鍵要素是商品運輸成本、思想交流成本以及人口流動成本。前全球化時代,高商品流動成本、高通信成本、高麵對麵交流成本,使得生産與消費高度綁定。全球化的第一次飛躍發展,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商品運輸成本的降低。自19世紀早期始,商品貿易成本的降低推動瞭貿易、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使得主宰世界經濟長達4000年的亞洲和中東古老文明漸漸被齣現不到200年的當今發達國傢所取代,呈現齣“大分流”現象。全球化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20世紀末的信息革命,大大降低瞭思想交流成本,生産和技術呈現“由北嚮南”的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傢作為全球製造業生産基地快速發展,發達國傢持續近一個世紀的上升趨勢在短短20年內被完全逆轉。
評分##中國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的背後原因! 商品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服務全球化! 遠程交互技術!
評分觀點比較清晰,認識全球化的新視角:“三級約束”(或理解為全球化三階段的驅動力),即商品運輸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人口流動成本。遠程顯影技術和遠程機器人技術發展將是未來第三約束的驅動因素。
評分##1. 影響貿易和全球化的因素有三種:貨物的流動、信息的流動、人員的流動。2. 等到真正可靠的遠程技術普及之後,服務將成為可貿易的對象,這種影響可能是曆史性的。3. 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商品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服務的全球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