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夢想之城的創造與死亡

一座夢想之城的創造與死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查爾斯·金(Charles King)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作者說明/001
地圖/002
前言/001
第一部 夢想之城
第一章 凶險的海濱/003
第二章 波將金與雇傭兵/017
第三章 燈塔/033
第四章 總督與詩人/050
第五章 “敖德薩沒有民族色彩”/076
第二部 殘酷居所
第六章 陰謀與陰影/105
第七章 血腥與復仇/128
第八章 新天地/155
第九章 德涅斯特河畔的田野/179
第十章 “我希望您能關注以下事項”/205
第三部 懷舊與紀念
第十一章 英雄之城/227
第十二章 黎明/245
大事記/259
緻謝/262
注釋/265
參考文獻/280
索引/299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在敖德薩,黑海最偉大的港口,一個世界自由的夢想激勵著天纔和創新者,從作傢亞曆山大?普希金和艾薩剋?巴伯爾到猶太主義激進分子弗拉基米爾?賈博廷斯基和免疫學者伊利亞?梅奇尼科夫。然而,這裏的死亡人數也驚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占領者在這裏屠殺瞭大量的猶太人。敖德薩是充滿活力的、多元文化圖景的挽歌,繁榮的猶太人口構成瞭這幅圖景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對敖德薩的夢想得以在布萊頓海灘(指紐約)幸存下來的慶祝。

用戶評價

評分

##原著很好,猶太人的悲歌,所有20世紀的卑劣和暴虐,都能在這裏找到存留的影像和傷痛。之前讀巴彆爾的小說,就對敖德薩印象深刻,讀瞭這部曆史書,纔對敖德薩有瞭可稱作切膚的認識。翻譯也很好,看完纔發現,譯者是李雪順,《江城》和《尋路中國》都很喜歡,難怪讀得很舒服。

評分

##大半個鼕天都不結冰的港口和通往地中海的路徑吸引俄國南下與奧斯曼爭奪黑海。葉卡捷琳娜1768占領黑海北岸咽喉,1783吞並剋裏米亞半島,1792功成。法國大革命導緻榖物替代進口需求,陸運漫長昂貴危險,奧斯曼屈從於歐洲壓力開放黑海通嚮地中海的兩個海峽,敖德薩成為歐洲重要的榖物運輸港。1854年,眼看俄國占上風的英法轉而與奧斯曼結盟,剋裏米亞戰爭某種程度上終結瞭敖德薩自由港身份,美國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在歐洲榖物貿易中與敖德薩直接競爭。14世紀以來猶太人在西歐反復受攻擊東遷,波羅的海至黑海一帶成為歐洲猶太人中心。1859希臘人主導瞭第一場反猶屠殺,一戰後奧匈帝國、法國、烏剋蘭人、白軍、布爾什維剋、納粹及其羅馬尼亞代理人打著各種旗號反猶屠殺最終使敖德薩猶太人占比從1926的36%降至1989的4%

評分

##【No.012】很遺憾作者將這個題材寫成瞭這樣,一座經曆算得上傳奇的城市在作者筆下成為瞭各類名人軼事的流水賬記錄。

評分

##原著很好,猶太人的悲歌,所有20世紀的卑劣和暴虐,都能在這裏找到存留的影像和傷痛。之前讀巴彆爾的小說,就對敖德薩印象深刻,讀瞭這部曆史書,纔對敖德薩有瞭可稱作切膚的認識。翻譯也很好,看完纔發現,譯者是李雪順,《江城》和《尋路中國》都很喜歡,難怪讀得很舒服。

評分

##二戰中唯一被德國以外軸心國占領的蘇聯大城市,穿插建城故事、城市名人和文化勝景的紀實文學。

評分

##原著很好,猶太人的悲歌,所有20世紀的卑劣和暴虐,都能在這裏找到存留的影像和傷痛。之前讀巴彆爾的小說,就對敖德薩印象深刻,讀瞭這部曆史書,纔對敖德薩有瞭可稱作切膚的認識。翻譯也很好,看完纔發現,譯者是李雪順,《江城》和《尋路中國》都很喜歡,難怪讀得很舒服。

評分

##一座地處東西之間十字路口的暮光之城,民族主義和自由的世界主義在這裏交匯。這樣的城市還有伊斯坦布爾、科爾多瓦和香港。1867年到訪的馬剋吐溫登上波將金石階俯瞰城市,贊嘆“我們的眼裏全是美國的景象”。敖德薩飽受瘟疫之苦,總督黎塞留采取強製隔離和檢疫措施,劇院成為收容所,變相地促進瞭文藝和娛樂的繁榮,李斯特和果戈裏的作品在這裏演齣,普希金留下瞭一段浪漫而魯莽的羅曼史並孕育瞭《葉甫蓋尼·奧涅金》。《緻恰阿達耶夫》一詩的最後幾行就曾銘刻在十二月黨人秘密徽章背後,所以在進步的貴族青年中廣為流傳,成為十二月黨人秘密團體進行宣傳鼓動的有力武器。沙皇亞曆山大一世說:“應該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他弄得俄羅斯到處都是煽動性的詩,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誦它們。 ”後來流放地變成瞭敖德薩。

評分

##要寫成一本有趣而深刻的城市史的確是不容易的。這座城市被歐洲人(意大利人法國人…)奠基而成,得益於世界主義的多民族融閤發展,卻也毀於那一場民族滅絕,猶太人再次成為時代興衰的焦點。它遊離於俄國更替的邊緣,卻始終矗立在文化政治漩渦的中心,普希金,托洛茨基,愛森斯坦,巴彆爾…甚至那些猶太復國主義先驅們,好像都著迷於這座夢想之城。遺憾的是缺失瞭蘇聯時期的狀況,這座夢想之城到底敗於混亂還是亡於專政就不得而知瞭,那又如何告誡現在的城市管理者,那些在疫情中水生火熱的同齡城市。

評分

##本書後麵的大事記,始於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關於黑海沿岸居民的記述,終於1991年烏剋蘭獨立。如果從1794年卡吉貝伊村更名敖德薩算起,“夢想之城”也不過228年,卻有四次反猶大屠殺,特彆是1942年羅馬尼亞軍隊的“清場行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城市裏走齣極端右翼猶太復國主義者弗拉基米爾·亞博廷斯基,他提齣“鐵牆”概念,以軍事對抗阿拉伯世界。經過曆史動蕩,敖德薩猶太人占比從1926年的36%降至1989年的4%,烏剋蘭人占比51%,俄羅斯人占比36%,但是俄語被保留為城市通用語言。作者寫齣瞭曆史的復雜性,更寫齣瞭各民族建構曆史記憶的復雜性。對於熱愛文藝的讀者,本書給巴彆爾、愛森斯坦留下不少篇幅,也以生花妙筆復活瞭它的味道與顔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