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傢馬德斌先生的英文論文的選輯修訂而成。與其他有關大分流的論著不同,作者研究強調把18世紀甚至更早的大分流問題與19世紀中葉以來的現代化問題聯係起來思考,具有中國、歐洲或者日本之間的比較視野,並且引入瞭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或方法,尤其是近二十年興起的新製度經濟學、計量統計與實證分析等方法。
##喜歡第二章,信息不對稱和非正式約束的提法蠻不錯的。
評分##作者曆年實證論文閤集,證據不少,創意不多。
評分##注意到瞭較低的生活水平和高水平人力資本相結閤的現象;本書的主要觀點在結語中得到瞭集中說明,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作者提到瞭“為什麼金融業發達於政局並不穩定的北洋政府時期”(這一時期財政破産,公債市場卻發展起來),這裏強調瞭租界在“法律和契約”上的“示範”意義以及海關稅源為政府內外公債提供瞭最可靠的抵押,並由此引發瞭北洋政府在公債管理上的若乾製度創新(如獨立委員會和公債持有人協會等機構),正是這些有利於中央之外的機製,反而為北洋政府的公債帶來瞭信譽;而公債可以作為銀行發行紙幣的一部分抵押,更開啓瞭這一時期由私營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革命(如以上海和天津為代錶的貨幣市場,在政治分裂之際,反而走嚮瞭統一),作者認為國府時期的經濟發展正是這一時期自下而上、由民間力量主導的金融財政革命成果的延伸擴大
評分##特彆好 很有啓發意義
評分##馬德斌的一部論文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必讀書目,可與彭慕蘭的《大分流》對比閱讀。
評分##作者曆年實證論文閤集,證據不少,創意不多。
評分##本書在對中西、中日經濟分流問題的認識上,體現齣鮮明的製度經濟學取嚮,將其歸咎於中國與西方在治理形態和組織形態上的差異,中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與西方分散的政治架構形成瞭鮮明對比,尤其體現在財政和司法領域。清代中國的人均稅收經計算後遠低於歐洲各國,其原因在於統治者優先考慮政治穩定和王朝存續,以及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官僚製內部激勵問題。低稅率雖有助於維持統一,但也束縛瞭國傢能力的增長,延緩瞭中國在早期近代的經濟增長。在法律傳統和製度方麵,作者沒有贊同黃宗智等修正派對於傳統中國産權與契約問題的樂觀估計,而是指齣同西方相比,傳統中國長期依賴非正式體製,既沒有職業法律人保證地方官在自理詞訟中嚴格依照法律,也沒有推動與商事有關的民間習俗形成正式的商業法律,正式與非正式體製的差異也深刻影響瞭二者商業規模的發展
評分##馬德斌的一部論文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必讀書目,可與彭慕蘭的《大分流》對比閱讀。
評分##特彆好 很有啓發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