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着孩子走向: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定价:30.00元
作者:袁小荣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64098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陪着孩子走向: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教你怎样科学引导中等生,让他:
1.爱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正确的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明确的目的是动力的源泉。这些比一两次成绩重要得多。
2.有自信—成绩差就批评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成绩差更要表扬,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这是学习的支柱!
3.有后劲—成绩差,就引导孩子看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长处,树立阳光的心态。这是成长的持续动力。
4.有方法—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更有效率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目录
引言:别对你家的中等生太严厉
Part 1 我家路路也是中等生
我家路路也是中等生,面对他的成绩,我们也曾挣扎,是剥夺他原本已少得可怜的快乐,加强学习,还是相信儿子,遵循他的天性去引导?我们选择了后者。孩子还只是一个小学生,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小学时代的成绩,对于人生的漫长马拉松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1 从没考过90分的孩子
2 从23到32
3 我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
4 作业正在扮演杀手的角色
5 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6 为自己而学
7 可怕的考前综合症
8 不爱问问题的中等生
9 “胸无大志”的路路
Part 2 Stop!别再逼中等生了
孩子是中等生,家长往往又气又急,不断给孩子加压。其实,孩子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中了——在学校,老师不关注,同学漠视;回到家,等待他们的又是家长的横眉冷对、枯燥漫长的补习。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扭曲。这对于孩子刚刚开始的人生才是致命的打击。
1 屡遭打击的路路
2 沉默寡言的孩子
3 焦虑到骂人的静静
4 常说“烦死了”的抑郁男孩
5 “无所谓”的路路
Part 3 被雾霾遮挡的闪光
你全面客观地评价过你家的中等生没有?如果你仔细去看他们,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可能除了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以为,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他们有好性格、好品质、好人缘。相比那些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很糟糕的优等生来说,他们才是未来真正的创造者。
1 懂爱的路路
2 路路的平和与感恩
3 路路是个“智多星”
4 有主见的路路
5 路路是个小管家
6 自律的路路
7 小路路的大胸怀
8 自己去看演唱会
9 受欢迎的路路
Part 4 拯救自信
长期的高压已经将中等生的自信心磨没了。而一个失去自信的人,怎么可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呢?或许,这才是输在起跑线上。
1 妈妈,我是不是笨的人
2 我要是你就好了
3 赞美别人更要欣赏自己
4 允许“花球”慢慢开
5 为努力的孩子鼓掌
6 给孩子3次成功的机会
7 我家的“评优”时间
8 路路要竞选三好学生
9 鼓励就会创造奇迹
10 每天一个励志故事
11 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12 高不成就低就
Part 5 好成绩不是逼出来的
学习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一味的苦学是难以出好成绩的。科学的学习就是把握住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去学习,从玩中学,从日常生活中学,还要让孩子见到学习的成果——不是反应在考试成绩上,而是反应在学习的真正意义上,就是解决生活难题上。这才是好的学习。
1 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2 满分是目标,但也要一分一分进步
3 考得不好有“糖”吃
4 信任孩子
5 关注成绩上升而不是名次上升
6 鼓励每次小的进步
7 关注失败的关键点
8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暗示
9 别和一个难题较劲
10 正面强化兴趣
11 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
12 我家的读书时间
13 路路的“读书破万卷”
Part 6 起跑线上比什么?
起跑线上比的不是考试成绩,比的孩子拥有的成功的资本,比的是综合实力。一个只有考试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很糟糕的孩子,是难以赢得人生这一超级马拉松的冠军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差等生,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惯,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他就拥有了通往成功的船票。
1 不是“名”的乐趣
2 给孩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3 倾听,给孩子尊重
4 给孩子一点“冷”教育
5 给孩子一个英雄去崇拜
6 教孩子别滥用自由
7 给孩子一点苦日子
8 把好习惯刻入骨髓
9 不孩子一个童年
10 玩就是好的教育
11 孩子,没有什么比你的快乐更重要
结束语
作者介绍
文摘
《陪着孩子走向: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一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第20名,那时他的班级有50个学生。
二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第20名,那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人。
到了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仍然是铁打不动的20名。
一、二年级时,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还能安慰自己,孩子刚刚上小学,还不太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可是到了三年级,小学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了,学习成绩还在中游晃荡,这可咋办呢?
我心里着急,路路爸却很淡定,一直说:“我儿子能厚积薄发。”于是对路路的学习,依然是“放任自流,偶尔监督”。
但这都只是表面上的,在我心里,还是希望路路能够“厚积薄发”,早点成为优等生的。我想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的,要说真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那是假的,但太在乎,又怕伤了孩子。
于是,每次路路考试回家,我都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这次你们班级考试考得好吗?你在班里考第几名啊?都考了多少分啊,告诉我一下呗。”每次听到儿子说“还行吧”“一般吧”,我的心就开始下沉,但我脸上还得表现出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或许我问的次数太多,儿子也感到我这个妈妈“有点烦人”,后来索性不告诉我具体分数,而家长会后在路路爸那里听到孩子的具体分数时,我都觉得不理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路路四年级期末,路路班主任赵老师找我们谈话。
这一次,路路考了班级的第25名。赵老师说:“路路算不上聪明的孩子,但头脑灵活。还有两年就要小升初了,以他现在的成绩,肯定上不了重点中学的,不过我们还有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家长、老9币共同努力,多给孩子辅导辅导,还是有希望取得理想成绩的。”
路路的第25名的成绩给了我重创,老师的话更给了我警醒。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就得像老师说的那样,多辅导、多监督才行。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家一改“放任自流,偶尔监督”的方针,开始了家庭辅导计划。
每天下班后,我或者路路爸就拿起了路路的书本,辅导路路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又带领路路复习、预习。每天都要学到10点钟,然后上床睡觉。路路放学后的生活,再也没了动画片、故事书、足球、户外跑步
五年级期中考试,路路的成绩没有一个科目上90分(这可能与我们的辅导方式及路路一贯的“放任自流”有关,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所幸,他的成绩也没有下降,都在85分左右。我和路路爸私下里说,90分可能是路路考试分数的“大限”,上去了提升就会很快,不过想要考过90分却有点难度,所以我们的辅导还要坚持下去。为了路路的学习,我和路路爸经常吵架。因为路路爸经常在家里做“好人”,每次他辅导路路,不出半小时,两个人肯定会疯玩在一块儿。而我每次黑着脸训路路时,他爸爸都会嬉皮笑脸地替路路答应,而一脸不服气的路路,看见爸爸这样,也会嬉皮笑脸答应。虽然路路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和路路的冲突,但那时我一心要提高路路成绩,特别讨厌他的这种做法。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路路爸这样做的重要性,这是后话了。
……
序言
读过这本书,我设想自己会获得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启示。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大声疾呼、振聋发聩的宣言,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点点地渗透进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者,分享着自己在教育道路上的点滴感悟,那些曾经的迷茫、困惑,以及最终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它可能会揭示,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看似平凡的成绩背后,却拥有着过人的韧性和创造力。也许书中会探讨如何识别和培养孩子的独特天赋,即使这种天赋并不符合主流的评价标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管”与“放”,如何在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规避风险。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分数至上”的思维怪圈,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情感健康、社交能力和品德修养。最终,它应该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评分我想,这本书一定会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描绘一个孩子成长的轨迹。它可能不像许多教育书籍那样,充满了理论和方法,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滋养。我能想象到,作者会用一种非常温柔的语言,去讲述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也可能有泪水,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和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家长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即使那些声音并不成熟,也应该被尊重。这本书可能会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让他们记住更多的知识点更为重要。它可能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关于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治愈系”的教育读物,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以更从容、更智慧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预期会看到一股清流,一股能冲淡教育焦虑的暖流。我猜想,它会以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挑战。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家长可能都会遇到的困境,比如孩子学习上的瓶颈、人际交往的烦恼,甚至是青春期的叛逆。但作者不会停留在抱怨和焦虑,而是会分享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去观察、去理解、去沟通,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那些关于“我家孩子”的点点滴滴,它们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影子,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许,这本书会强调“陪伴”的力量,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在场,而是深入的倾听、耐心的引导和无条件的爱。它可能会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何鼓励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学习。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安心书”,让无数正在为孩子教育烦恼的父母,能够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和前进的动力。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很可能是在倡导一种“低焦虑”的育儿观。它不追求把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希望帮助家长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和的语气分享着自己的教育哲学。它可能会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中等”表现,而是要去发现他们身上闪耀的“亮点”。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以及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我期待书中会有一些关于亲子沟通的技巧,那些能够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沟通方式。它可能会强调,家长自身的成长和心态调整,对孩子的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明白,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爱的过程,我们不必过于急躁,而是要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它应该能给予我们一种“慢”的智慧,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教育的宁静和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不直接点明,但我感觉它在探讨的是一种教育哲学,一种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深层思考。我想,它一定不仅仅是关于“中等生”这个标签,而是更宏观地审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和孩子一起经历着人生中的起起伏伏,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亲子互动和教育智慧。也许书中会有很多关于如何理解孩子“中等”状态下的真实需求,如何引导他们发掘自身潜力,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孩子建立更健康、更全面的成长观。我不期待看到那种“鸡娃”式的速成秘籍,而是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支持,帮助家长在陪伴孩子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或许,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去重新定义“成功”,不再局限于分数和排名,而是更看重孩子内心的成长、品格的塑造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们从更宽广的维度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最终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