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大師的國學課-26 | 作者 | 梁啓超 |
| 定價 | 39.80元 | 齣版社 | 江西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39273020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啓超晚年的一部學術著作,寫於1923年至1925年春,原是他在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講授中國學術而編寫的講義,後整理成書,於1926年由上海民誌書店正式齣版。本書語言親切,像是一個朋友在和我們談話,對於學林掌故,娓娓道來,加上他那支“有魔力”的筆,以及他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思維,真可謂*中國傳統學術入門書瞭。他寫成此書,距今已經80多年瞭,卻一點兒也沒有褪色,反而隨著傳統文化重新受到重視,而愈發重要。原因無他,在於他對於中國文化深深的摯愛。 |
| 作者簡介 | |
| 梁啓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光緒舉人,中國近代維新派、學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政治、經濟、哲學、曆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領域均有建樹。其著作編為《飲冰室閤集》,包括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少年中國說》等。 |
| 目錄 | |
| 校訂說明 講與先驅 第二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上) 第三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中) 第匹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下) 第五講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 ——黃梨洲附:孫夏峰李二鑿餘姚王學傢李穆堂 第六講清代經學之建設 ——顧亭林閻百詩附:鬍船明萬充宗 第七講兩畸儒 ——王船山硃舜水 第八講清初史學之建設 ——萬季野全謝山 附:初期史學傢及地理學傢 第九講程硃學派及其依附者 ——張楊園陸桴亭陸稼書王白田附:其他 第十講實踐實用主義 第十一講科學之曙光 ——王寅旭梅定九陳賚齋附:其他 第十二講清初學海波瀾餘錄 第十三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 ——經學、小學及音韻學 第十四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 ——校注古籍、辨僞書、輯佚書 第十五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 ——史學、方誌學、地理學、傳記及譜牒學 第十六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四) ——曆蒜算學及其他科學、樂麯學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和史料的豐富程度令人嘆服,作者在構建其論述體係時所下的苦功可見一斑。我注意到,每一個關鍵論點背後似乎都有著詳實的文獻支撐,注釋體係極其嚴謹,為求證和進一步拓展閱讀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對於一個抱著學習態度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最大的福音。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提到的某個典籍或某篇論文而臨時停下來,去查閱原著,而這本書提供的綫索總是那麼精準有效。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的說服力大大增強。它不是空泛的議論,而是建立在紮實文獻基礎上的洞察,這使得它在同類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瞭一部可以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典範之作。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它讓我深刻認識到,知識的傳承和創新是何其不易,每一代學者都背負著巨大的時代壓力,卻依然要堅守對真理的追求。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大師們,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堅韌、麵對誘惑時的清醒、麵對真理時的勇敢,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學術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史詩。它讓我反思自己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如何保持專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閱讀它,就像是接受瞭一次精神的洗禮,激發瞭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時代,並思考個人在文化傳承中應扮演角色的決心。這本書的影響已經超齣瞭學術範疇,直達精神層麵。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復雜的理論框架,但事實遠比想象中要生動有趣得多。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或者主題堆砌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將那些重量級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脈絡編織成一張引人入勝的網。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與這些曆史上的大學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爭鳴、他們的探索、他們的睏惑,都曆曆在目。尤其是一些關於學術流派興衰的描寫,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精彩的“思想鬥爭史”,充滿瞭戲劇張力。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結閤的寫作技巧,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代入感,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常常一不留神就讀到瞭深夜。
評分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的演變軌跡,無疑提供瞭極為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地圖。它不僅僅羅列瞭事實和觀點,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想是在什麼樣的社會、政治、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比如,作者對某一特定時期內,經學與史學之間張力的分析,讓我對當時士人精神世界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深度挖掘,遠非一般的通識讀物可以比擬。它迫使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學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國近三百年思想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著作,它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瞭堅實而廣闊的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簡直是物超所值,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墨香四溢的年代。封麵設計典雅又不失現代感,排版布局疏密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眼睛不容易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目錄的清晰劃分,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就連頁眉頁腳的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對於我這種喜歡“捧著書本”閱讀的傳統讀者來說,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準備好沉浸在這個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這本書的裝幀不僅僅是包裝,更像是一種對所承載知識的尊重,體現瞭齣版方對品質的執著追求。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研究一下它所用的紙張類型和裝訂工藝,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