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新解
定价:52.00元
作者:刘文秀,孙燕,孙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00549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刻解读了传统“道德”这一概念的起源,并分析论证了道德论的实质。在研究《道德经》所蕴藏的传统道德与丰富哲理的基础上,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对于历代治国者治国之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读,希望能带给读者以新的启发。此外,书中还大量引用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左氏传》、《论语》、《庄子》等文献资料,与《道德经》相互印证,以论证之论的实际内涵和重要意义。
目录
上篇 关于道德
章 关于
节 文献记载的
第二节 《道德经》的意义
第二章 关于之道
节 之道的含义
第二节 自然变化规律与无为之道
第三节 无为之道的含义
第四节 自然无为之道的表现特征
第五节 论述无为之道的目的
第六节 如何实现无为之道
第三章 关于之德
节 德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之德的意义
第三节 君子如何自修其德
第四节 有道德者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有道德者对待战争的观点
第六节 关于仁义礼智孝慈忠的观点
第七节 道德的实质和意义
第八节 无为之道与《周易》及如何累积仁德
第四章 之道德的意义
节 模糊的天命论与道德的关系
第二节 之道德的基本意义
第三节 道德的普遍意义
第五章 思想与孔子学说的比较研究
节 之道德与孔子思想
第二节 孔子与的相似之处
第三节 与孔子的不同之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传统道德
节 商汤革夏桀之命实现天下太平
第二节 周武王革商纣王之命实现天下太平
第三节 春秋战国及秦朝为何未实现天下大治
第四节 汉初以无为之道实现文景之治
第五节 汉朝后的政治及隋朝政治的腐败
第六节 唐朝以之道实现了天下大治
第七节 唐朝后期至清朝均未实现大治
第八节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与传统道德
第九节 中国党为了实现世界大同
第十节 中华民族的革命运动与传统道德
第七章 道德与社会和谐
节 传统道德与社会道德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
第三节 自由、道德与社会和谐
第四节 道德与道德教育
下篇 《道德经》原文解译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读几页,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极为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些传统经典解读中常见的晦涩和拗口。那些原本被认为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如同涓涓细流,不疾不徐,却润物无声。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提炼成现代人可以轻松理解和消化的语言结构。尤其是在阐释一些核心思想时,作者会巧妙地运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比如对“有”与“无”的探讨,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辩论,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来构建理解的桥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首次接触这类文本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精髓所在。这种行文风格,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对话”,作者仿佛坐在你对面,以一种平视的姿态与你交流,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只有真诚的分享和引导,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和放松,完全没有阅读学术著作时的那种压力感。
评分与市面上其他解读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思想的“激活”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很多解读读完后,知识点记住了,但合上书本后,那份触动和思考的余温很快就消散了。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在文字的缝隙中埋藏了许多“思辨的火花”。每当读到一个关键段落,作者总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或者设置一些引人深思的留白,迫使读者不得不停下来,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和校准。这种互动性,将阅读的主动权重新交还给了读者,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我探索过程。我常常读完一章,会放下书本,在原地怔怔地站立几分钟,脑海中会不断回放刚才读到的某一句话,并尝试将其投射到我近期遇到的困境中去寻找解决的线索,这对我个人的心态调整和决策制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说,这本新解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它成功地跨越了时间与文本的鸿沟。我个人认为,优秀的哲学解读,不应只是注释古人的话,更应该是激发今人思考的催化剂。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对我意味着什么”。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答案,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工具箱,教你如何去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性。更值得称道的是,它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谦逊,即便是在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时,也始终对原典保持着敬畏之心,没有那种“后人已经超越古人”的傲慢。这种平衡感,让整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既有知识的充盈,又有精神的滋养,是一次令人身心愉悦的智力旅程的终点,也是下一场深度思考的起点。
评分这本新书的包装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简约中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而是恰到好处的厚重,让人有种想要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封面那淡雅的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流转着低调的光泽,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我不太关注书籍的装帧细节,但这本书的用心程度,从内页的排版就能窥见一斑。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至于让版面显得过于空旷,目录的划分清晰明了,章节标题的拟定也颇具巧思,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透露出一种引导人深入探索的亲和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内文内容的质量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一本好的书,从外到内都应该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我花了些时间摩挲着书脊的纹路,能感觉到装帧师在制作过程中投入的心血,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产出的时代,实属难得,它传递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让人忍不住想为这份坚持点赞。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宏观的视野。它并非简单地逐句翻译或注释,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作者很擅长从一个看似微小的概念出发,层层递进,最终将它置于一个更宏大、更具整体性的哲学脉络之中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历史背景和时代差异时的谨慎态度。他没有一味地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人的思想,而是努力还原其诞生的土壤,试图理解在那个特定时空下,这些思想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种求真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和可靠,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肤浅赞美或批判。这种立体化的解析方式,让我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拥有了深度和层次感,仿佛透过多棱镜观察同一束光,看到了其光谱中的所有色彩变化,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作者功力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