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说文解字系传
定价:118.00元
作者:徐锴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5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说文解字系传》成书于南唐,是《说文解字》第yi个注本。作者徐锴,与其兄徐铉同治《说文》,徐铉所传《说文》即今通行《说文解字》,二书在内容、每字的笔画注释、各字之间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据周祖谟先生的研究,《系传》有许多长处。它除引证古书和今语疏证古义和古语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许训解古书;二、说明古书的假借;三、说明古今字;四、说明引申义;五、兼举别义;六、辨声误。这些都影响了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过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义方面,徐氏特别注意的是从声音上去探讨。这也就是清人所说的‘因声以求义’;这种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清代的训诂学家影响极大;由此可见徐锴的说文系传是清代文字训诂之学的前驱,清人受徐锴系传的启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见周祖谟《徐锴的说文学》,刊《问学集》)。
目录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卷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卷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卷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卷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卷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卷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卷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卷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卷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系述卷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表
筆畫檢字表
音序檢字表
部首檢字表
作者介绍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康乐 (今江西万载县罗城乡)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汉字起源和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就像一座打开了宝库的大门。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字体选择和布局设计,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即便面对密密麻麻的古文字和解释,也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作者在梳理字形流变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程度令人叹服。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形变化,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调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变迁的影子。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常用字的早期形态的考证,结合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多个阶段的实物证据,旁征博引,论证严密,让我对这个字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它对普通读者开启了理解古代中国思维方式的一扇窗户。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史诗,值得反复品读和沉思。
评分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这套书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异体字和通假字时的审慎态度。它不会武断地判定某个用法是“错误”的,而是会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献语境中去考察其合理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很多现代人阅读古籍时遇到的困惑,往往是因为用今天的语言习惯去套用古人的表达,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古代视角”的校准器。它提醒我们,文字是活的,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细节,比如某个字的古代注释中提到的一种现在已经消失的器物,或者一种已被遗忘的社会习俗,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储备。这是一套值得代代相传的案头必备,其深度和广度,经得起任何时间的考验。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之详尽,它几乎是为严肃研究者量身定制的。对于每一个被探讨的字,其引用的前代典籍、相关的考古发现,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都被清晰地标注和对比。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梳理工作量是极其惊人的,但也正是这种详尽,使得读者在进行深入研究时,可以避免走弯路,直接触及核心的学术争议点。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确认某个偏旁部首的特殊用法,我查阅了书中关于该部首的专题阐述,发现它竟然牵扯到古代的某种社会组织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记录的丰富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解释单个字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消化,去建立自己心目中的汉字“族谱”,一旦建立了这种认知框架,阅读后续的古代文献时,理解的深度和速度都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老实说,初次接触这类学术巨著,我内心是有些许畏惧的,担心其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却又不失一种古朴的文采。它没有使用过多矫揉造作的现代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讲述历史故事的笔触,娓娓道来每一个汉字的诞生和演化历程。这种“叙事性”的学术表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对古典文字学望而却步的爱好者也有了亲近的可能。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将抽象的符号演变具象化了。通过对图画性字符的细致分析,你仿佛能“看”到古人是如何通过描摹自然、记录生活来创造文字的。这种“看见”的过程,远比死记硬背字形结构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成功地将一门严肃的学问,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层次感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深度文字学的著作,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径去理解其宏大的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字义演变时的那种历史纵深感。很多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词汇,在这本书里被拆解还原到了最本源的语境,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语义漂移的结果。比如,书中对某个与“德行”相关的字进行追溯,从它最初与祭祀或特定器物相关的含义,一步步过渡到抽象的道德规范,这个过程的论述非常具有说服力。此外,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选用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这部经典著作的尊重。它不仅是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个解释细细揣摩,那种与古代先贤隔空对话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