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曾有很多二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就不是上学的料,都上二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他根本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
的确,即使到了二年级,还没有进入小学状态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还在怀念在幼儿园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他们仍然在讨厌小学的一切,讨厌老师的“不近人情”、讨厌小学的学习方式、讨厌要面对那么多的家庭作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每当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我都会耐心地这样解释:孩子之所以会迟迟进入不了小学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也许家长们又会产生疑问了:“孩子上学就上学吧,他们还需要什么引导吗?”
的确,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很多重大的变化。
首先,进入小学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小小孩”了,而是一个“大孩子”、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一身份的改变,或者说,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己这种身份的改变,这将决定着他们能否正确地面对小学生活。
其次,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很多习惯也需要转变。例如,他们应该准时起床,不能迟到,并且应该有时间观念了;他们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玩耍了,而应该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些转变,将决定着他能否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
还有,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将要面对的很多情况也会完全不同。在幼儿园时,也许他们做错了事,老师会安慰他们不要害怕,但在学校中,老师很有可能就会批评他们……孩子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这些不同情况,将决定着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决定着他们在心理上能否快速地进入小学状态。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也许会非常后悔:“在孩子入学之前,我并没有对孩子作出正确的引导,我真是个不合格的家长。”
每当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错误时,很多家长的反应就是自责。其实,我觉得,在这些情况下,家长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自责,而是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既然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已经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就千万不要错过1-2年级这一重要时期了。
对于孩子来说,1-2年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孩子将经历他们人生中的多个重大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开始萌芽,他们的心理在快速成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学习产生特定并稳固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对待学习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孩子一听到“学习”两字就皱眉头,而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之路却充满了期望;
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下才肯去学习,而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开动脑筋,而有些孩子总会用那些巧妙的方法去学习;
……
也许家长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是厌恶学习,还是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在这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处于“幼小衔接期”时,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能够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但如果在“幼小衔接期”,家长总是催促或逼迫孩子去学习,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只会用仇视的目光看待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1-2年级,是孩子对学习形成印象的关键期;是孩子学习能力形成及提升的关键期;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期。因此,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1-2年级,是孩子进入学习生涯的关键期。
我们都知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也许有时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但孩子的学习能力代表着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正因如此,我们还可以这样说,1-2年级,是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一 1年级,家长要帮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
在生活中,我常常听到很多一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抱怨:“我家孩子都上一年级了,整天就知道玩,一点学习的意识都没有!”
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我知道,伴随着孩子进入一年级,家长们的抱怨并不于“孩子不懂得学习”,他们还会抱怨,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没有时间观念……伴随着这些抱怨,家长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孩子担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就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孩子越大,家长就越累心。
其实,这些家长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事实上,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些缺点,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幼小衔接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处在“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缺点。
所谓“幼小衔接期”,是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的统称,时间跨度大致为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时期。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后,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的状态。例如,就像上述家长们所抱怨的那样,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那种天天学习的模式,仍然把“玩”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在这里,我们不妨把一年级孩子们的这种不适应,称作“幼小衔接期现象”。
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对一年级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幼小衔接期现象”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我发现,在“幼小衔接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爱玩。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
在一年级的孩子中,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他们偶尔都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我经常会关切地询问这些孩子:“你心中有害怕的事情吗?”因为我觉得恐惧心理很容易使孩子小便失禁。或者这样问他们:“你是不是不知道厕所在哪里?”
但在我的询问下,这些尿裤子的孩子几乎给了我一个相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几乎令我跌破眼镜。这些孩子不好意思地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太忙了,有好多有意思的游戏等着我去玩,所以,我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了,实在憋不住就尿裤子了。”
听到这样的理由,大多数的家长一定会以为孩子在跟我开玩笑,但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这些孩子说的都是实话,而且是心里话。
一年级的孩子的确爱玩,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幼儿园心态,所以他们仍然把“玩”当作他们的主要任务。
另外,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之所以这样爱玩,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处在六七岁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感觉到了他们的周围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大环境。所以,在这一阶段,孩子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的主要表现就是——时刻都想着去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游戏。
所以,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些孩子们所说的,他们真的很忙,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游戏,使他们几乎都没有了上厕所的时间。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做出一定成绩的者。我曾有意识地请他们回忆在一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们所回忆出的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我好像不记得自己在一年级学习和听课的一些细节了,但我对那时候所玩的游戏却记忆犹新。”
是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爱玩”是一年级孩子主要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特点是由他们正处在“幼小衔接期”这一特殊阶段所决定的。所以,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那些抱怨对一年级的孩子根本不起作用了。
2.在情感上排斥老师或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倡导“保教并重”的观念,也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有两种身份,她们既是老师,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总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即使老师所教的知识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师也不会怪孩子,更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乐是首要的,学习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把幼儿园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妈妈”。
作为一名有几个孩子的老母亲,我可以说阅书无数,但真正能打动我、让我产生共鸣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屈指可数。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它不像某些书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出发,直接切中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拥有受益终生的能力。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打不骂”教育理念的深入阐释。我一直坚信,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而体罚和辱骂只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切实可行的“无暴力沟通”方法,让我学会如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用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特别是关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这一点简直是太重要了!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并不是他们笨,而是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这本书就分享了许多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孩子爱上探索的秘诀,比如如何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如何设计一些小挑战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它还强调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和策略,让习惯的培养变得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本书的受众定位非常精准,对于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能够帮助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为孩子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最近淘到的宝藏!作为家长,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有时候方法不对,反而适得其反。这本书简直就像一股清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它强调的“不打不骂”原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我一直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观念太老了,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太大了。这本书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理解、引导和鼓励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惩罚。尤其是关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部分,简直是及时雨!我的孩子最近对学习有点提不起兴趣,总是玩玩闹闹的。这本书里有很多实操性强的建议,比如如何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游戏中,如何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还有一些小技巧,能让孩子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它还讲到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而且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是那种一夜之间要求孩子变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还在幼儿园大班或者一二年级的家长,这个阶段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和性格的关键时期,早点接触到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对如何教育孩子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多的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教育孩子可以这么轻松和快乐”。我之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费心费力的事情,要管束,要纠正,要不断地担心孩子这不好那不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观念。它用非常温和、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的连接,如何引导孩子自主成长。它强调的“不打不骂”原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方式——理解和沟通。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如何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通过恐惧和惩罚来控制他们。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我一直很头疼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这本书里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将学习融入到游戏和生活中,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爱上知识,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特别强调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循序渐进的指导,让我知道如何一步步地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学习习惯等等。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也很明确,从幼儿园大班到一二年级,正是孩子习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本书就像一个及时的指南针,指引着家长们走向正确的育儿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市面上那些过于理论化、空洞的育儿书籍感到厌倦,但这本书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了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困惑。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塑造孩子一生”的这个切入点,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品格塑造和内在驱动力培养。这本书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只讲“术”,更讲“道”。在“不打不骂”的教育方式上,它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惩罚,而是深入剖析了惩罚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更有效的替代方案,比如“后果教育”、“积极引导”等。这些方法听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智慧和耐心,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份智慧。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它有很多充满创意的小点子,让我这个家长也觉得很有趣,甚至跃跃欲试。比如,它提到可以利用孩子对故事的喜爱,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比枯燥的背诵有效得多。还有关于好习惯养成,它强调的是“润物细无声”,一点点渗透,而不是强制灌输。这本书的适用年龄段也很明确,幼儿园大班到一二年级,正好是很多家长最需要指导的阶段。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充满爱的陪伴和智慧的引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含义。我以前总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规范,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用一种充满智慧和爱的方式,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塑造孩子一生”。它倡导的“不打不骂”理念,并非纵容,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高效沟通。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技巧,帮助家长们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一直觉得,让孩子爱上学习,比让他们考高分更重要。这本书就分享了很多让学习变得有趣、让孩子主动探索的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孩子的游戏天性,如何通过激发好奇心来驱动学习,如何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它还非常重视好习惯的养成,并提供了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方法,让家长们能够一步步地帮助孩子建立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对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低年级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必备读物,能帮助他们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