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特色餐饮)2008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定价:268.00元
作者:深圳市创场文化传播有限有公司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09484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98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166烧烤体味店
尖沙咀茶餐厅
Y吧
河南府苑时尚餐厅
经典牛排世家
九孚海鲜大酒店
九龙会餐厅
“开心堂”燕品店
孔府家宴
捞悦火锅
品尚轩时尚餐厅
上沙茶餐厅
山水雅致餐厅
深圳本元原创王子厨房
顺风123中餐厅三峡广场店
顺风123中餐厅西城天街店
四季和风日本料理餐厅
四季牛坊火锅连锁店
铜箩湾美食坊
望楼大酒楼
武汉绿茵阁西餐厅
西安真爱“长安一号”
湘膳
新乡深海世界海鲜火锅
样样红酒楼
游夫家韩国石锅拌饭(六里桥店)
大渔保利店
雨花公明餐饮店
金悦华府粤菜酒店
半岛酒店主宴厅
共语咖啡
经典时尚涮肉坊(军艺店)
明华国际会议中心中餐厅
晚枫亭日本料理
鄞州公园咖啡厅
梅岭二号餐厅
深圳深港花源酒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是在做自己的一个小型商业空间设计时,偶然翻到这本陈年的年鉴的。我原本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动线设计或者功能布局的实用技巧,毕竟是“年鉴”,总该有点干货吧?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重点完全不在于“如何高效地安排一个服务流程”,而在于“这个空间如何讲述一个故事”。它更像是设计杂志的合集,而不是一本技术手册。我认真研究了几个关于“酒吧卡座私密性”的设计图纸,发现很多隔断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很有雕塑感,但在实际使用中,服务员走位非常别扭,而且噪音控制也做得一塌糊涂,客人之间的对话很容易互相干扰。这让我意识到,2008年的设计界,可能更偏爱视觉的冲击力胜过实际的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对于一个实际操作者来说,这种“美观优先于功能”的倾向,在今天这个客户体验至上的时代,是需要非常警惕的。所以,如果有人想从中学习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设计落地能力,这本书可能需要配合大量的批判性思考和二次筛选。它更适合作为了解行业发展脉络的“背景资料”,而不是“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排版,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信息密度极高,但信息获取效率略低”。作为一本年鉴性质的出版物,它汇集了大量项目,这一点值得肯定,尤其是对当时还不为人知的一些区域性设计工作室的作品收录,算是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不同城市的案例,试图找出地域风格的差异。比如广东那块的设计,似乎更注重材料的自然纹理和通风采光,强调一种写意的东方禅味;而北方的案例则显得更为厚重和强调结构感。但阅读体验上,图片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低分辨率的照片,让原本复杂的空间层次感丢失了不少。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很多案例介绍文字过于冗长,充斥着大量设计者自述的“创作意图”,但对于实际使用的材料成本、施工难点以及最终的运营反馈,却几乎只字未提。这使得我们这些旁观者很难去评估这些设计的“成功度”。它们看起来很美,很有创意,但这些创意是否经受住了真实餐饮业残酷的检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展示“设计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设计是如何被市场接受并持续运作的”。如果能增加一些数据分析,比如客流量、翻台率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图表,那价值无疑会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从中挖掘一些关于“特色餐饮”在那个年代是如何定义和实践的。毕竟“特色”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含义是截然不同的。翻阅此书,我发现2008年前后的“特色”似乎更多地指向了主题的绝对化和符号化的表达。比如有些酒吧空间,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异域风情,可能将装饰元素堆砌得过于饱和,导致空间失去了呼吸感,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布景。我对其中一个主打“怀旧上海”主题的餐厅印象深刻,设计师用大量的旧物和仿古材料试图还原历史场景,但最终呈现的效果,总感觉像是一部廉价的时代剧道具,缺少了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韵味,更像是符号的拼凑。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对比这个时期的作品和现在流行的“侘寂风”或者“极简主义”餐饮空间,变化太大了。那时候的设计似乎更外放,更渴望通过视觉冲击力来确立自己的“特色”,而现在更多地转向了通过触觉、嗅觉和微妙的光影来营造沉浸式体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横截面,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经济快速腾飞的年代,设计师们如何用力过猛地去捕捉和定义“独一无二”。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这封面设计得真够‘那个年代’的”。那种厚重感,配上略显老派的字体和设计元素,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千禧年初的氛围。我本来是想找点新潮、未来主义的室内设计灵感,结果翻开这本《(特色餐饮)2008中国室内设计年鉴》,感觉像是打开了一部历史文献。书的内容嘛,聚焦在餐饮空间,这一点倒是很明确。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关于上海一些高端日料店的设计案例,细节处理上确实能看到当时的匠心,比如木材的选择、光影的布局,都透露着一种对“精致”的执着追求。不过,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设计手法已经显得有些程式化了,比如对某种特定材质的过度堆砌,或者色彩搭配上偏向于沉稳而非灵动。我特别注意到几篇关于“概念性餐厅”的分析文章,作者试图用哲学或者艺术理论去解读空间,虽然立意高远,但实际落地的效果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火候,设计语言显得有些生硬,缺乏与用餐体验的自然融合。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对特定时期中国餐饮室内设计思潮的严肃记录,而不是一本能直接拿来套用的设计宝典。它让我思考的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平衡“特色”与“实用”,如何让设计不只是形式上的炫技,更能深刻地服务于食客的感官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许要大于其实用价值。它像是一部编年史,记录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中国室内设计界对于“餐饮空间”这一垂直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我关注到其中几篇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先声夺人的论述,虽然当时的概念可能尚未成熟,但能够看到设计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材料的环保性和可回收性,这在当时的环境意识背景下是相当超前的。然而,这种前瞻性在具体的案例展示中体现得并不充分。许多案例依然沿用了大量的非环保材料,设计理念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这让我产生了一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阅读体会。此外,这本书对于不同体量餐饮空间的覆盖并不均衡,那些大型的、投入重金的连锁品牌或高端酒店餐饮设计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而真正体现“草根智慧”和“小成本大创意”的小型咖啡馆、街边小吃的升级改造案例却少得可怜。这使得这部“年鉴”的视角显得有些偏颇,它记录的是行业金字塔顶端的风光,却忽略了构成餐饮设计生命力的广阔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