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时代的电视图像
定价:27.50元
作者:徐威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4343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电视工作者、造型艺术爱好者及广大观众更好地生产、理解、欣赏电视图像,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业内专家学者编著的《数字时代的电视图像》,从电视图像的发展过程、构成要素、制作工序、艺术比较、技术处理等方面,以数字技术为中心,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配合精致的图片,对电视图象做了缜密的分析和系统的介绍。
目录
章 电视图像概述
节 电视图像的源起
第二节 电视图像的种类、技术和艺术
第三节 电视图像的现状
第四节 电视图像的资料功能
第五节 电视图像的介质转换
第六节 电视图像现现代传媒资源共享
第七节 电视图像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二章 电视图像元素
节 场景与电视图像
第二节 灯光与电视图像
第三节 服装与电视图像
第四节 化妆与电视图像
第五节 道具与电视图像
第六节 文字与电视图像
第七节 主持人与电视图像
第三章 电视图像制作
节 电视拍摄的范围
第二节 电视拍摄技巧与灵感
第三节 专题节目图像制作
第四节 现场直播图像制作
第五节 电视剧图像制作
第六节 动画图像制作
第七节 广告图像制作
第八节 传统图像编辑技巧
第九节 非线性图像编辑技巧
第四章 电视图像艺术
节 电视图像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电视图像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电视图像与视知觉
第四节 电视图像与声音
第五节 电视图像与摄影
第六节 电视图像与电影
第七节 电视图像与绘画
第八节 电视图像与现实
第九节 电视图像的平面构成
第十节 电视图像的色彩构成
第十一节 电视图像的立体构成
第五章 电视图像处理
节 摄像机与电视图像
第二节 录像机与电视图像
第三节 传输技术与电视图像
第四节 数字电视与电视图像
附录 撰稿人名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厚重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在跨学科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其行文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专著与富有激情的文化评论之间,读起来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一片信息茂密的丛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带宽焦虑”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剖析。作者认为,在带宽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图像加载速度的忍耐度急剧下降,这种对“即时可见性”的渴求,正是一种新的时间专制。书中用翔实的案例说明了,这种对即时性的追求如何导致了内容的碎片化消费和深度理解的丧失。此外,书中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讨论也极其精妙,它没有简单地赞扬UGC的民主化,而是深入挖掘了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将这些个体创造力“收割”并纳入商业反馈回路,形成一种看似开放实则高度受控的“内容农场”。整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每一章都在搭建一个更复杂的理论模型,引导读者跳出对“屏幕”本身的关注,转而审视屏幕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经济逻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密度非常高,初读时会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思维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洞见。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现代人“被动观看”的生活状态。书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段是关于“信息茧房”的视觉构建,作者指出,个性化推送的算法,并非只是筛选我们爱看的内容,它们更是在主动“塑造”我们的审美偏好和世界观,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压缩成一个舒适但封闭的视觉泡泡。这种对算法伦理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的媒介批判范畴,上升到了对主体性危机的关注。语言上,作者善用古典修辞与现代术语的混搭,使得一些原本晦涩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将像素块比作现代社会中被原子化的个体,这种类比非常形象且富有诗意。这是一部对当代信息环境具有强大诊断力的作品,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洪流中的数据装饰物?
评分这部关于数字时代视觉文化变革的著作,无疑为我们理解媒介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分析框架。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流畅,从早期电视信号的模拟传输,如何一步步演化为如今高度压缩、基于像素流动的数字影像,其间的技术脉络梳理得鞭辟入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分辨率的陷阱”的论述,它探讨了高清化趋势背后隐藏的符号学意义——即我们是否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时,反而牺牲了图像的“在场感”和物质性。书中大量引用了福柯和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来解构屏幕作为“控制场域”的角色,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史或媒介理论,更像是一部探讨现代社会观看习惯如何被重塑的社会学著作。特别是探讨流媒体界面设计如何影响用户对内容的“摄食”行为时,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那种潜移默化的控制,比直接的内容审查更为隐蔽和强大。全书的论证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技术哲学,深入到微观的用户体验,构建了一个极为坚实的理论高地,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很难再用旧有的眼光看待每一次点击和滑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更像是一次对“观看行为”的彻底解构手术,而非一次温和的引导。作者在处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强调媒介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形态。书中对屏幕尺寸、观看距离、以及观看环境光线的物理学分析,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细微之处,最终被用来论证当代人“扁平化生存”的哲学困境。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互动性”的颠覆性解读。传统观点认为互动是解放,但本书指出,过度的、被设计好的“互动”,例如那些需要不断点击确认或拖动的界面,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劳作,一种“微型资本主义劳动”,它将娱乐时间转化为数据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描述了我们所处的视觉环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支撑这个环境的经济发动机和哲学假设,是一部极具批判锋芒的文化考古学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媒介符号和光影哲学的书,我的感受是既震撼又有些许的失落。震撼在于作者对“图像权力”的揭示,失落则是因为它无情地剥离了我们对“美好影像”的所有浪漫化想象。书中对后期数字修复和重新调色技术的批判尤为尖锐,它质疑了“还原真实”的可能性,指出每一次数字化处理都是一次对原始时空信息的强制性重组与美化。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电影胶片与数字感光元件的物理特性差异,精确地指出了数字媒介如何在物理层面上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数字图像是瞬间的、永恒不变的,而胶片记录的则是某种“物质残余”和衰变的过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大胆,夹杂了大量的艺术史案例,比如对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与现代数码复印的平行比较,让人看到了从波普艺术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数字平权背后的另一面——即“人人都是复制者”的平庸化风险。这是一部需要慢读、需要反复咀嚼的文本,它挑战了我们对“视觉经验”的默认设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