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庸诠解
定价:62.00元
作者:子思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8108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
★世人奉为准则的中华孝文化经典,倡导以“孝”立身治国的伦理名篇。
内容提要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诠解》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粗存精,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目录
目录
n朱熹《中庸章句序》
n章 天命
n第二章 时中
n第三章 鲜能
n第四章 行明
n第五章 不行
n第六章 大知
n第七章 予知
n第八章 服膺
n第九章 可均
n第十章 问强
n第十一章 素隐
n第十二章 费隐
n第十三章 不远
n第十四章 素位
n第十五章 行远
n第十六章 鬼神
n第十七章 大德
n第十八章 无忧
n第十九章 达孝
n第二十章 问政
n第二十一章 诚明
n第二十二章 尽性
n第二十三章 致曲
n第二十四章 前知
n第二十五章 自成
n第二十六章 无息
n第二十七章 明哲
n第二十八章 自用
n第二十九章 三重
n第三十章 敦化
n第三十一章 至圣
n第三十二章 至诚
n第三十三章 尚纲
n参考文献
n作者介绍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文摘
【原文】
n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为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 ④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 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独也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n【注释】
n①天:上天。命:赋予,给予。谓:称作。
n②率:统领,遵循。道:本指道路,这里指抽象的道理、规律。
n③修道:按照道的规范进行修养。教:教化,影响感化。
n④须臾:片刻,很短时间。
n⑤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不睹,看不见。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n⑥不闻,听不到。所不闻:听不到的事情。
n⑦莫……乎:没有什么比……更……乎,在这里有“比”的意思。见(xiàn):同
n“现”,显现,显露。
n⑧独:形体上或精神上独处的状态。
n⑨未发:尚未表现出来。中:不偏不倚的状态。
n⑩中(zhòng)节:符合法度,合乎规矩。和:和谐,情正不乖戾。
n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树木的根部,引申为抽象的“根本”之意。达道:通达的大道,这里指天下古今都经由的道,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致:努力使达到。位:动词,位于所处的位置。育:生长发育。焉:在这里。
n【译文】
n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也谨慎戒备,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惧怕的。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事情更容易显露了,没有什么比细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谨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又中节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处在有序的状态,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长繁育起来了。
n【名家批注】
n郑玄说:(1)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3)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4)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n孔颖达说:(1)天命之谓性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2)圣人修行仁、义、礼、 智、 信以为教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谨慎守道也。(5)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未发,是人性初本。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6)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n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一股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模造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排版也做得极为考究,字间距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相对晦涩的篇章,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喜欢它在页眉和页脚处的设计,那种细微的装饰性图案,像是古籍修复师的精心点缀,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敬畏与哲思的时代。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内容分量,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手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匠心。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或许是在侧边留白可以再多一点点,方便读者做批注,但这已属吹毛求疵了。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看得出译者在学术上的功底深厚,绝非浅尝辄止的“信达雅”的肤浅追求。对于原文中那些极其依赖时代背景才能理解的词汇和典故,译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汉语的对应,而是辅以详尽的背景考证和多方学者的观点对比,这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入门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它对特定概念的辨析,比如对于某个核心哲学概念在不同朝代的流变,它都能清晰地梳理出时间线和思想脉络,使得原本复杂纠缠的理论体系变得井然有序。很多旧版译本往往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深度,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翻到注释部分,总能找到令人豁然开朗的解释,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效率。它真正做到了“以现代之光,照古人之思”,让经典不再是高悬的冷峻符号。
评分从内容结构和逻辑编排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清晰度和系统性。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一味按照篇章顺序死板讲解的方式,而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的导读框架。开篇的导论部分,就像一张精准的导航图,首先勾勒出全书的思想全貌,并指明了核心议题的相互关系。随后,它采用了“主题切片”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显得松散的论述,按“修身”、“齐家”、“治国”等几个核心模块进行整合重构。这种重构极大地增强了逻辑的连贯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 A 观点时,总能精准地回溯到前文提及的 B 基础,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循,环环相扣,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论述。对于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哲学思辨,作者也特意设置了“小结与反思”的板块,帮助读者消化吸收信息,确保不被海量信息淹没。这种设计,体现了对读者心智负荷的极大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沉浸感”,仿佛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成功地将那些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转化成了充满生命力的思考路径。例如,在阐述关于“中和”的境界时,作者通过大量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和场景模拟,让我切实感受到那种“过犹不及”的微妙平衡,不再是空中楼阁般的概念。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时而舒缓,引人深思;时而激扬,直击人心。阅读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其含义,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才是阅读经典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的文字力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引导我审视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绝非仅仅停留在“好书”的范畴,它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对某一领域经典文本的解读标准。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它最大的突破在于其强烈的“批判性继承”精神。作者并非一味地遵从前人注解,而是敢于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洞察力的当代诠释。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角度,使得原本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焕发出惊人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探讨责任与自我约束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深入到了个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中如何保持内心定力,这恰恰是当下许多人所迷茫的领域。书中引用的辅助资料也非常丰富,从考古发现到文献对比,都服务于其核心论点的构建,让论证显得坚不可摧。这是一部既能让学者感到扎实,也能让普通读者感到启发的作品,实属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