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讲堂: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定价:20.00元
作者:丁艳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43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内容提要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蒙学的代表之作,被后人称为“三百千”。“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其结构严谨,内容广泛,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知识和行为准则,在塑造人们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目录
《三字经》
n《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n讲人之初,性本善 /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
n第三讲为人子,方少时 /
n第四讲一而十,十而百 /
n第五讲曰春夏,曰秋冬 /
n第六讲曰黄道,日所躔 /
n第七讲曰江河,曰淮济 /
n第八讲古九州,今改制 /
n第九讲曰仁义,礼智信 /
n第十讲地所生,有草木 /
n第十一讲曰喜怒,曰哀惧 /
n第十二讲高曾祖,父而身 /
n第十三讲斩齐衰,大小功 /
n第十四讲有古文,大小篆 /
n第十五讲凡训蒙,须讲究 /
n第十六讲论语者,二十篇 /
n第十七讲中书熟,孝经通 /
n第十八讲有典谟,有训诰 /
n第十九讲三传者,有公羊 /
n第二十讲经既明,方读子 /
n第二十一讲自羲农,至黄帝 /
n第二十二讲夏传子,家天下 /
n第二十三讲始春秋,终战国 /
n第二十四讲魏蜀吴,争汉鼎 /
n第二十五讲迨至隋,一土宇 /
n第二十六讲梁唐晋,及汉周 /
n第二十七讲舆图广,超前代 /
n第二十八讲清世祖,膺景命 /
n第二十九讲同光后,宣统弱 /
n第三十讲史虽繁,读有次 /
n第三十一讲口而诵,心而惟 /
n第三十二讲披蒲编,削竹简 /
n第三十三讲如负薪,如挂角 /
n第三十四讲若梁灏,八十二 /
n第三十五讲彼颖悟,人称奇 /
n第三十六讲唐刘晏,方七岁 /
n第三十七讲蚕吐丝,蜂酿蜜 /
n第三十八讲人遗子,金满赢 /
n《百家姓》
n《百家姓》是一本中国姓氏大全,是流行长、流传广的启蒙读物之一。《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内容上没有文理,但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是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之一。下面我们在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将深入讲解一些常见大姓的渊源,介绍一些历史名人,以便扩展读者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n讲赵钱孙李 /
n第二讲孔曹严华 /
n第三讲鲁韦昌马 /
n第四讲滕殷罗毕 /
n第五讲和穆萧尹 /
n第六讲熊纪舒屈 /
n第七讲梅盛林刁 /
n第八讲经房裘缪 /
n第九讲程嵇邢滑 /
n第十讲井段富巫 /
n第十一讲宁仇栾暴 /
n第十二讲印宿白怀 /
n第十三讲闻莘党翟 /
n第十四讲边扈燕冀 /
n第十五讲向古易慎 /
n第十六讲欧殳沃利 /
n第十七讲曾毋沙乜 /
n第十八讲万俟司马 /
n第十九讲澹台公冶 /
n第二十讲钟离宇文 /
n第二十一讲颛孙端木 /
n第二十二讲晋楚闫法 /
n第二十三讲岳帅缑亢 /
n第二十四讲墨哈谯笪 /
n《千字文》
n《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之一,是由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而成的。《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一篇四言长诗,其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篇意义连贯,音韵和谐,没有一点牵强拼凑的痕迹。它被称为才子奇书,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n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n第二讲云腾致雨,露变为霜 /
n第三讲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
n第四讲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
n第五讲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
n第六讲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
n第七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
n第八讲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
n第九讲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
n第十讲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
n第十一讲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
n第十二讲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
n第十三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
n第十四讲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n第十五讲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
n第十六讲俊乂密勿,多士宁 /
n第十七讲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
n第十八讲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
n第十九讲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
n第二十讲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
n第二十一讲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
n第二十二讲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
n第二十三讲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
n第二十四讲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
n第二十五讲嫡后嗣续,祭祀烝尝 /
n第二十六讲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
n第二十七讲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
n第二十八讲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
n作者介绍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文摘
《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我们将把其中内容相近的结合在一起,边诵读边讲解。
n讲人之初,性本善
n人之初,性①本善。性相近,习②相远。
n苟③不教,性乃迁④。教之道,贵以专。
n昔⑤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⑥。
n窦燕山,有义方⑦。教五子,名俱扬。
n【注释】
n①性:生性,人的本性。
n②习:习染,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n③苟:假如,如果。
n④迁:改变,这里是指不好的变化。
n⑤昔:过去。
n⑥机杼: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
n⑦义方:好的方法。
n【译文】
n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很良善。只是天性虽然相近,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惯却可以相差很远。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秉性就会改变。为了不使人变坏,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孩子,并且贵在始终一贯。
n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里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n【故事链接】
n晏子使楚
n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n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n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n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n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
n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n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n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n子不学,非所宜②。幼不学,老何为?
n玉不琢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④。
n【注释】
n①惰:懒惰,这里是表达失职的意思。
n②宜:应该。
n③琢:雕琢。
n④义:道理。
n【译文】
n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n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n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会明白事理。
n……
序言
《三字经》
n《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n讲人之初,性本善 /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
n第三讲为人子,方少时 /
n第四讲一而十,十而百 /
n第五讲曰春夏,曰秋冬 /
n第六讲曰黄道,日所躔 /
n第七讲曰江河,曰淮济 /
n第八讲古九州,今改制 /
n第九讲曰仁义,礼智信 /
n第十讲地所生,有草木 /
n第十一讲曰喜怒,曰哀惧 /
n第十二讲高曾祖,父而身 /
n第十三讲斩齐衰,大小功 /
n第十四讲有古文,大小篆 /
n第十五讲凡训蒙,须讲究 /
n第十六讲论语者,二十篇 /
n第十七讲中书熟,孝经通 /
n第十八讲有典谟,有训诰 /
n第十九讲三传者,有公羊 /
n第二十讲经既明,方读子 /
n第二十一讲自羲农,至黄帝 /
n第二十二讲夏传子,家天下 /
n第二十三讲始春秋,终战国 /
n第二十四讲魏蜀吴,争汉鼎 /
n第二十五讲迨至隋,一土宇 /
n第二十六讲梁唐晋,及汉周 /
n第二十七讲舆图广,超前代 /
n第二十八讲清世祖,膺景命 /
n第二十九讲同光后,宣统弱 /
n第三十讲史虽繁,读有次 /
n第三十一讲口而诵,心而惟 /
n第三十二讲披蒲编,削竹简 /
n第三十三讲如负薪,如挂角 /
n第三十四讲若梁灏,八十二 /
n第三十五讲彼颖悟,人称奇 /
n第三十六讲唐刘晏,方七岁 /
n第三十七讲蚕吐丝,蜂酿蜜 /
n第三十八讲人遗子,金满赢 /
n《百家姓》
n《百家姓》是一本中国姓氏大全,是流行长、流传广的启蒙读物之一。《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内容上没有文理,但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是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之一。下面我们在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将深入讲解一些常见大姓的渊源,介绍一些历史名人,以便扩展读者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n讲赵钱孙李 /
n第二讲孔曹严华 /
n第三讲鲁韦昌马 /
n第四讲滕殷罗毕 /
n第五讲和穆萧尹 /
n第六讲熊纪舒屈 /
n第七讲梅盛林刁 /
n第八讲经房裘缪 /
n第九讲程嵇邢滑 /
n第十讲井段富巫 /
n第十一讲宁仇栾暴 /
n第十二讲印宿白怀 /
n第十三讲闻莘党翟 /
n第十四讲边扈燕冀 /
n第十五讲向古易慎 /
n第十六讲欧殳沃利 /
n第十七讲曾毋沙乜 /
n第十八讲万俟司马 /
n第十九讲澹台公冶 /
n第二十讲钟离宇文 /
n第二十一讲颛孙端木 /
n第二十二讲晋楚闫法 /
n第二十三讲岳帅缑亢 /
n第二十四讲墨哈谯笪 /
n《千字文》
n《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之一,是由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而成的。《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一篇四言长诗,其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篇意义连贯,音韵和谐,没有一点牵强拼凑的痕迹。它被称为才子奇书,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n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n第二讲云腾致雨,露变为霜 /
n第三讲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
n第四讲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
n第五讲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
n第六讲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
n第七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
n第八讲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
n第九讲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
n第十讲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
n第十一讲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
n第十二讲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
n第十三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
n第十四讲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n第十五讲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
n第十六讲俊乂密勿,多士宁 /
n第十七讲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
n第十八讲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
n第十九讲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
n第二十讲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
n第二十一讲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
n第二十二讲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
n第二十三讲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
n第二十四讲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
n第二十五讲嫡后嗣续,祭祀烝尝 /
n第二十六讲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
n第二十七讲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
n第二十八讲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
n从制作工艺上来说,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质,减少了反光,保护了阅读者的视力。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查找,也不用担心散页。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产品应有品质的尊重。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在很多快销读物中是缺失的,但在这本厚重的典籍重述中,却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是一个对书籍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人,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值得收藏的文化读物”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物品。如果有人想送一份有品位、有内涵的礼物给长辈或对文化有追求的朋友,这本书的实体版本绝对是上佳之选,它传达的是一种对文化精髓的珍视。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这些都是从小就听过的经典,总觉得再看一遍也没什么新意。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加入了大量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察角度来进行对译和阐发。举个例子,当它谈及某些道德规范时,作者会立刻联系到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困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这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陈旧的教诲,瞬间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与年轻一代交流,语言风格上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和亲近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意味。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并非只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解决当代生活难题的实用工具箱。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究的兴趣。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典而雅致,那种淡雅的墨色和细腻的纹理,透着一股书卷气。我原本以为这类传统读物可能会有些刻板,但拿到手后发现,它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讲究,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光是翻阅的过程,就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作者在文字的选择上显然下了大功夫,没有那种生硬的堆砌感,而是将那些深奥的道理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那种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特别是那些插图,虽不似现代印刷品那样色彩斑斓,却以写意的笔触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哲学意境,为文字增添了无数想象空间。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传统文化基础,又不想被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劝退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虔诚致敬。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号称“普及国学”的书籍,结果要么是内容过于零散,东拉西扯,要么就是翻译腔太重,读起来味同嚼蜡。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它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牵着你的手,一步一步地走过历史的长河。特别是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不是简单地给出解释,而是会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剖析,让读者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古人会那样说”。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基础读物。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冲突和时代演变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肆意贬低,而是秉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去梳理和传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底层逻辑有了一个更坚实、更具批判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式背诵。
评分我个人在阅读传统经典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难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总感觉像是在碎片化地学习。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它似乎遵循着一个隐性的“递进式学习曲线”,从最基础的语词和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修身齐家的宏观视野。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条知识路径图。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对照着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盲区进行反思和修正。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体验,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文化是如何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价值观框架的,这种系统性思维的训练,其价值甚至超越了文本本身的内容,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文化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