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典籍苏州海明藏本-书影苏州二辑 | 作者 | 朱海明 |
| 定价 | 92.00元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7209374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收录的53部版本书影,大都是珍贵的版本,有的还是孤本、善本。作者讲述的书影版本方面的故事,涉及作者介绍、写作历程、成书过程、版本考证;有装帧特征、有藏书经历,也有作者的思想感悟,这些书和书后面的人及事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苏州文学文化发展的经脉,以及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研究苏州文学文化提供了更直观的客体。 本书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家藏。 |
| 作者简介 | |
| |
| 目录 | |
| 明拓颜鲁公《争座位帖》 清康熙精写刻本谢有烽《古文赏音》十二卷善本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 清道光家刻本潘曾沂《潘丰豫庄课农区种法》清道光八年(1828)刊 清道光刻本俞汝昌《注解唐诗别裁集》二十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 清道光刻本叶天士《景岳发挥》四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 清道光善本顾千里《思适斋集》十八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 清同治刻本曾朴祖父曾熙文《明瑟山庄诗集》四卷 清同治十年(1871)刊 清光绪刻本《归震川先生年谱》 清光绪六年(1880)刊 清光绪刻本《顾亭林先生年谱》 清光绪六年(1880)刊 清光绪刻本《朱孝定先生编年毋欺录》三卷清光绪六年(1880)刊 清光绪刻本《朱节孝先生观复堂稿》 清光绪六年(1880)刊 清光绪刻本过云楼主顾文彬《眉绿楼词》 清光绪六年(1880)刊 清光绪刻本蔡沈集传《状元尚书》六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 清光绪刻本严辰《墨花吟馆感旧怀人集》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 清光绪刻本吴昌硕《缶庐诗》四卷并别存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 清光绪精刻本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八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 清光绪刻本余怀《板桥杂记》三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 实录苏州歌姬的清光绪刻本《吴门画舫录》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 清精刻王颂蔚《古书经眼录》 清光绪年间刊 平江逸史陆丙文等册页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刊 《竹堂正觉禅寺小志》附阳山景福庵纪略清宣统元年(1909)刊 《苏东坡书昆阳城赋墨迹》 清晚期刊 典籍苏州·民国卷 民国线装石印本徐血儿《宋渔父》四册民国二年(1913)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翁同稣《瓶庐诗钞》六卷民国二年(1913)刊 《南社丛刻》 民国四年(1915)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余十眉《寄心琐语》 民国五年(19l 6)刊 民国线装木活字本金鹤翔编郑彦缃《寒翠移诗集》 民国八年(1919)刊 民国线装精刻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十卷民国九年(1920)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范其骏《梦余赘笔》 民国九年(1920)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张嘉荣《盛泽张氏遗稿录存四种》 民国十年(1921)刊 著录贞妇民风的民国线装铅印本张嘉荣的《慰志汇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 民国线装石印本《黄埭志》 民国十一年(1922)刊 民国线装家刻本《金阊纪事》 民国十一年(1922)刊 民国线装珂罗版《恽南田山水画册》 民国十一年(1922)刊 民国线装碧梧山庄影印周慕桥《大雅楼画宝》四册 民国十二年(1923)刊 民国线装刻本唐文治《洪范大义》三卷民国十三年(1924)刊 民国线装珂罗版《王石谷仿古山水册》 民国十四、十五年(1925、1926)刊 民国线装珂罗版《吴谷祥山水》画册 民国十六年(1927)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金天羽《天放楼文言》 民国十六年(1927)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谢宗素《却扫庵存稿》八卷 民国十六年(1927)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狄云鼎《古照堂诗集》上、下卷 民国十九年(1930)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俞庆恩《太昆先哲遗书》十八册 民国二十年(1931)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张紫琳《红兰逸乘》四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 民国线装石印本张茂炯《艮庐词》二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高远香《鲆隐词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 民国线装吴门孔南炎医术手抄本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录 民国线装铅印本蔡宝善《沧浪渔笛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屈弹山《弹山诗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高吹万《吹万楼诗》十八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 民国线装顾廷龙影印《陶遗墨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刊 民国线装铅印本《沈信卿先生文集》十二卷民国三十八年(1949)刊 民国张至恒《木渎故事骈言辑注》手稿民国期间录 版本学家潘圣一手抄本《凤仙谱》 民国期间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厚重的纸张,细腻的印刷,使得即便是高分辨率的影印件,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件的质感与神韵。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常常是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书影占据大半版面,而旁边的文字注释则如同文人雅士的低语,点到为止,却又意味深长。这种留白与填充的艺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对于研究明清江南士人群体的阅读习惯和藏书风气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是枯燥的文献汇编,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文物展”,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那种惊喜感,让沉浸在浩瀚史料中的学者也能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惬意。
评分这套书(或称此书)的整体呈现,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极高的尊重和对现代审美的精准把握。它没有过度地使用现代的炫技手法,而是选择了最朴素也最能体现原貌的方式来呈现。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某些残损书页的保留处理,那破损、虫蛀的痕迹,非但没有减损其价值,反而增添了一层历史的沧桑感,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审美选择。它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性远比完美的复刻更具震撼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苏州地方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标杆意义的样本,相信它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珍宝。
评分翻开这本《典籍苏州海明藏本-书影苏州二辑》,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旧时光。那些泛黄的书页间,不仅留存着古籍的墨香,更凝结着苏州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对细节的考究,真可谓一丝不苟,从每一幅书影的构图到题跋的考证,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那些罕见的宋元版本插图,其笔触之细腻、线条之精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独运。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揣摩那些看似寻常的古籍封面、扉页设计,从中窥见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貌。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文字,它更像是一部用视觉和文字共同谱写的苏州文化史,每一个章节的跳转,都伴随着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回望。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所能比拟,让人对苏州这座城市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厚重的画册时,我有些担心它会变成冷冰冰的资料堆砌。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内在的情感张力极强。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的记录,更是关于“人”的传承。那些在书影背后隐藏的,是历代苏州藏书家们对知识的敬畏,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与时代抗争的精神内核。书中对某些题跋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感互动。这种“以物见人”的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沉闷的考据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它提醒着我们,每一本古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镶嵌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的生命轨迹之中的。
评分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古籍研究者,更多的是一个对地方文化抱有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然而,即便是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深奥的古籍学研究“平民化”了。书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历史背景的解释,都处理得极为得体,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大众读者的理解能力。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藏本”流传脉络的梳理,虽然篇幅不长,但逻辑清晰,犹如抽丝剥茧,让人明白了这些珍贵文献是如何历经沧桑,最终汇聚于海氏一脉的。读完后,我对苏州文化的那种“雅”与“韧”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