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产管理学(第四版)
定价:49.00元
作者:潘家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3024912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产管理学(第四版)》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潘家轺教授所著的经典教材,第三版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内容提要
《现产管理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从生产经营战略、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和生产系统的运行系统地介绍其主要的决策内容。《现产管理学》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完整,体系严密,逻辑性强,符合认识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可读性强;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数学模型,使所介绍的管理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现产管理学》适合高等院校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用作学习生产管理学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也可供工商企业的管理层阅读和参考。
目录
篇绪论
章现产管理概述3
节现产管理基本概念3
一、关于生产管理和运作管理3
二、生产管理的研究对象4
第二节制造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5
一、制定经营方针和目标5
二、技术活动5
三、供应活动5
四、加工制造活动5
五、销售活动5
六、财务活动5
第三节生产过程组织6
一、生产过程的概念6
二、生产过程的构成6
三、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7
第四节生产系统的功能与结构8
一、用户对产品的要求8
二、企业经营战略对构造生产系统的影响8
三、生产系统各项功能相互之间的影响9
四、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9
五、生产系统的功能、结构与两类要素的关系10
第五节生产类型10
一、生产类型的分类标志11
二、不同生产类型生产管理工作的特征12
第六节现产管理的特征14
一、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14
二、现产管理的主要特征15
思考题16
第二章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18
节泰勒的科学管理法18
一、泰勒科学管理法产生的背景18
二、泰勒的管理思想和《工厂管理法》的内容19
三、泰勒的管理实践21
第二节福特的大量生产方式23
第三节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24
第四节丰田生产方式25
第五节精益生产方式27
第六节结束语28
思考题29
现产管理学(第四版)目录第二篇战略 决 策
第三章现代企业发展战略33
节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内涵33
一、“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33
二、在管理理念上有了许多新的进展33
三、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
的资源33
四、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34
第二节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34
一、 明确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34
二、 抓住机遇、规避风险34
三、确定工作重心、优化资源配置34
第三节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34
一、按照战略目的分类34
二、按照竞争态势分类35
三、按照战略层次分类36
第四节企业发展战略管理36
一、战略规划36
二、战略实施41
思考题43
第四章生产战略与绿色制造战略44
节绿色制造战略44
一、绿色制造战略产生的背景44
二、绿色制造战略的内涵45
三、绿色制造的内容46
第二节生产战略48
一、企业生产战略的传统内容48
二、现代企业21世纪的生产战略50
三、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采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53
思考题54
第三篇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第五章生产能力规划与计算57
节生产能力的概念57
一、生产能力的定义57
二、生产能力的种类57
第二节生产能力的计算58
一、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58
二、生产能力的计算59
三、 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61
第三节规模经济理论与生产能力规划61
一、规模经济理论61
二、生产能力规划决策62
思考题66
第六章生产系统的合理布局67
节厂址选择67
一、影响选址的因素67
二、厂址选择的程序和方法70
第二节厂区合理布局73
一、厂区布局的原则74
二、厂区布局的影响因素75
三、厂区平面布置的程序及方法75
第三节车间布置78
一、机群式布置和生产线布置78
二、生产线布置的几种方法79
思考题84
第七章工作设计85
节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5
一、泰勒的管理思想及其方法85
二、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86
三、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87
四、团队工作方式88
第二节工作环境设计90
一、气候状况的分析与设计90
二、照明的影响与照明设计92
三、色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92
四、噪声的影响与控制94
第三节工作研究95
一、工作研究的程序和内容95
二、过程分析97
三、动作研究98
四、时间研究与工时定额100
五、作业测量102
思考题106
第四篇生产系统的运行管理
第八章新产品研究与开发109
节企业的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109
一、研发与自主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09
二、从制造大国迈向研发创新大国109
三、企业应成为国家技术研发力量的主体111
第二节现代工业企业的研发112
一、研发的分类和特征112
二、企业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13
第三节企业研发管理114
一、企业的研发战略114
二、企业的研发管理 116
第四节新产品设计开发123
一、新产品的概念123
二、新产品开发的动力模式124
三、新产品开发计划和开发策略125
四、新产品开发程序127
五、绿色产品与绿色设计127
六、新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132
第五节产品设计的现代化方法和工具133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133
二、并行设计135
三、质量功能部署法137
四、价值工程141
思考题150
第九章计划管理工作综述152
节企业计划体系152
一、企业计划体系的层次和内容152
二、企业年度综合计划153
第二节年度生产计划的编制154
一、产品品种组合决策154
二、产量决策158
三、关于质量指标和产值指标160
第三节不同生产类型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61
一、大量大批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61
二、成批生产类型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61
三、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61
第四节生产作业计划的期量标准163
一、大量流水生产作业计划的期量标准163
二、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的期量标准170
三、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的定额资料和期量标准178
第五节生产作业监控181
一、生产作业监控系统182
二、生产调度182
三、生产作业统计184
四、生产作业计划完成情况考核185
思考题187
第十章产品生产进度计划189
节大量流水生产类型的产品生产进度计划189
一、均衡策略189
二、跟踪策略189
三、混合策略190
第二节成批生产类型的产品生产进度计划191
一、品种的合理搭配191
二、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平衡192
第三节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生产进度计划192
一、合同谈判阶段192
二、合同执行开始阶段193
三、产品制造阶段193
四、合同总结193
思考题196
第十一章零部件生产进度计划197
节MRP系统197
一、物料需求计划的由来与发展197
二、 ERP/MRPⅡ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198
三、 MRP编制的原理和方法200
第二节JIT计划系统206
一、准时生产制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206
二、拉式生产系统207
三、 JIT与小批量生产209
四、灵活配置作业人员210
第三节TOC计划系统212
一、约束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思想212
二、瓶颈资源计划与OPT的九条原则216
三、瓶颈资源计划及其编制方法218
思考题225
第十二章生产作业排序226
节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226
一、排序问题的一般假设和常用符号的含义226
二、排序问题的目标函数227
三、排序问题的分类228
第二节流水型的排序问题228
一、约翰逊法(Johnson method)228
二、关键工序法231
三、 C�睤�睸法232
第三节非流水型的排序问题234
一、非流水型排序问题的常用符号和描述方法234
二、非流水型排序的几种有实用价值的求解方法235
思考题240
第十三章物资供应与库存管理241
节物资供应工作综述241
一、物资供应工作的任务和内容241
二、库存管理的目的和要求242
第二节物资供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243
一、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体制243
二、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244
三、仓库管理工作244
四、计算机辅助物资管理信息系统246
第三节库存控制系统的构成247
一、需求特性247
二、供应特性248
三、进货方式248
四、库存控制系统中的费用要素250
第四节确定型库存控制系统251
一、连续均匀需求的库存控制系统251
二、具有价格折扣的库存控制系统254
三、确定的离散型需求256
第五节型库存控制系统258
一、性需求、确定性订货提前期的库存控制系统258
二、性需求、性订货提前期的库存控制系统261
思考题262
第十四章供应链管理263
节供应链管理产生的社会背景263
第二节什么是供应链管理263
一、什么是供应链263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核心思想264
三、供应链管理的特点265
第三节供应链设计与构建266
一、供应链设计原则266
二、供应链设计267
第四节可供借鉴的国际上的成功经验272
一、快速响应(QR)和准确满足顾客需求(ECR)272
二、自动订货(CRP)和代销策略(VMI)273
三、第三方物流(3PL)273
第五节建设绿色供应链274
一、建设绿色供应链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要求274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275
思考题277
第十五章项目管理278
节项目管理概述278
一、项目的定义、特征和类别278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279
第二节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280
一、启动阶段280
二、计划阶段282
三、实施阶段282
四、收尾阶段283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估284
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84
二、项目的经济评价286
第四节项目组织287
一、项目经理287
二、团队建设290
第五节项目的目标、范围与工作结构分解291
一、项目的目标与目标管理291
二、项目的范围与范围管理292
三、关于工作分解结构292
第六节项目进度管理293
一、网络图的绘制原理294
二、网络图的时间参数计算296
三、进度计划的编制及优化299
第七节项目成本管理302
一、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302
二、项目的成本结构和成本的影响因素303
三、 WBS与项目成本估算及项目预算控制304
思考题305
第十六章设备管理306
节设备管理综述306
一、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概念306
二、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308
三、设备综合管理309
第二节设备的前期管理311
一、设备的设计制造对使用的影响311
二、设备的选择与评价311
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314
第三节设备维护和修理的理论与技术314
一、设备磨损理论314
二、设备的故障及其发生规律317
三、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319
第四节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管理工作320
一、设备的合理使用320
二、设备的维护和检查323
三、设备修理的类别和方法324
四、设备维修的组织与制度326
第五节设备的更新与改造328
一、设备的寿命328
二、设备的更新329
三、设备的技术改造330
思考题331
参考文献33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涉猎广泛,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实际应用的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组织行为学的章节,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以及影响因素。比如,关于激励理论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ERG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并结合企业实际,给出了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具体建议。这对于我这样在基层管理岗位上摸爬滚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从不同层级的沟通技巧到跨部门协作的挑战,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向上沟通”的技巧,如何清晰、有条理地向领导汇报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争取支持。这在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推进效率和个人职业发展。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并辅以大量的实践指导,对于任何渴望提升管理能力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管理学理论,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抽象的管理学理论变得鲜活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论述。在现代商业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这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层面到操作层面,全面地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书中关于“情景分析”的讲解,让我能够更系统地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并提前制定应对预案。此外,关于“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章节也让我深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做到合乎道德地经营,这一点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商业决策中融入伦理考量。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管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读者的管理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直击管理的核心问题。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复杂性和挑战,反而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了管理的艰辛与乐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决策”这一环节的深入探讨。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决策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决策背后的逻辑、风险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例如,在分析一个市场进入决策时,书中详细分解了市场调研、竞争对手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步骤,并强调了“试错”和“迭代”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最好的决策并非一次性完美,而是在不断实践中调整和优化。此外,关于“领导力”的章节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不是空洞地宣扬某种领导风格,而是通过对不同领导者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让读者反思自己的领导风格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书中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强调根据下属的能力和意愿来调整领导方式,这一点在我日常带领团队时非常有实践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之道。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管理层的新手,我对于管理学知识的系统性需求非常迫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实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绩效管理”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SMART原则),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以及如何处理绩效不达标的情况。这对于我来说,解决了很大的困惑。过去,我常常不知道如何客观地评估团队成员的表现,也难以给出有建设性的反馈。这本书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此外,关于“团队建设”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团队凝聚力,如何处理团队冲突,以及如何激励团队实现共同目标。书中提出的“团队生命周期”模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系统学习管理知识。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创新与变革”的深刻洞察。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能否持续创新和有效变革,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这本书并没有将创新视为一种“天赋”,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可学习、可培养的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创新方法论,比如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并结合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我尤其喜欢关于“组织变革管理”的章节。它清晰地指出了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参与和激励来克服这些阻力。书中提出的“变革八步法”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让我在面对组织变革时不再感到茫然。此外,关于“战略管理”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介绍了SWOT分析、五力模型等经典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以及如何将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执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日常的事务处理,更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