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炉夜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处世谋略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王永彬,申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富有哲理的劝世之作,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它以“安身立业”为宗旨,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人生的内在意义,自面世以来,盛传不衰。《围炉夜话》共有200余则人生哲理,作者在写作时汲取了历代思想和语言精华,并将融为一炉,极具启发性。
内容提要
《围炉夜话》是处世哲学的集大成者,言简意赅,但又字字发人深省,同时又具备情真意切的特点,犹如一位长者和后辈围着冬日之炉火,娓娓而谈人生。书中的哲理,无一不体现王永彬身上深刻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本书以注释与评析相结合的方式,将这本著作诠释得全面而生动,通俗而严谨。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著有《围炉夜话》。
文摘
一、教子弟于幼时,检身心于平日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①;检身心②于平日,不可无忧勤③惕厉④功夫。
【注释】
①气象: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态度。
②身心:言行和思想。
③忧勤:忧愁、劳苦。
④惕厉:警惕、畏惧。
【评析】
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就,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从小树立起来的品质与德行,会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想教育出的孩子,必须从他们的幼年时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光明磊落的人格,使他们拥有正直宽广的心胸。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会有高远的眼光和大度的气质。
日常生活中,在重视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偏离正确的行为准则。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断地在思考中保持清醒,严格要求自己,常怀忧患意识和戒律之心,让自己的修为逐渐得到提高。
二、学友之长,知行合一
与朋友交游①,须将他好处②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①交游:交往、交流。
②好处:优点、长处。
【评析】
朋友往往是与我们性情相投的人,而且又会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每一位朋友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世界。品德良好、博学多才的朋友,可以称得上是我们人生中的良师。因此,与身边的朋友交往时,要在言谈举止中,明察朋友的优点,并且诚心诚意地去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开阔眼界并得到心灵的滋养。因此,读书总是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崇尚,但怎样读书却是一门学问,对于古代圣贤所阐述的哲理,要学会体悟,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做到读圣贤书、明圣贤理、做圣贤事,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
三、俭以济贫,勤以补拙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评析】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有的人出身富贵、安乐富足。虽然潦倒困顿的日子会让人觉得煎熬,但在贫寒中勤俭持家,做到处处节俭,养成不随意浪费的良好习惯,境遇就会慢慢得到改变。
同样的道理,人的天资禀赋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愚钝笨拙。聪明的人读书、做事都能举重若轻,而愚钝的人想要取得同样的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勤奋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四、话说稳妥,为人本分
稳当①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②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释】
①稳当:平实、妥当。
②本分:安分守己。
【评析】
语言是为了有效地表达与交流,没有必要一味追究华丽和奇特。平实的话语虽然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却往往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平实的话语。然而,积累了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能体会到平实背后的意蕴,因而他们才会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除了对平实的话感觉到兴味索然之外,人们大多也不喜欢过平淡的生活。因为,人们总以为快乐人生是富贵的,是拘无束、尽情享受的。太多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生活使心灵受到腐蚀,并终陷入苦闷之中。其实,生活的快乐就在看似平淡而绵长的日子里,人生的幸福就在踏实与安心的自在之中。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会这样想。
五、处事为人想,读书自用功
处事要代人作想①,读书须切己②用功。
【注释】
①作想:为他人的处境着想。
②切己:自己切实地。
【评析】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利己的想法,很难自发地为别人着想,但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会发现,并不是处处斤斤计较就能得到好处。时时处处围绕自己的利益做打算,不肯帮助别人,甚至防范、利用别人的人,不仅很难得到快乐,更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如果人人如此,这世间岂不是变得毫无温暖可言了吗?因此,遇事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只有多给别人一些理解,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包容,才能拥有真诚友好的援助。
古往今来,读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被视为安身立命乃至治国安邦的必然途径。然而,这件重要的事却没有人可以代劳,只能由自己勤恳地用功,才能学到知识和道理,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六、以信立身,以恕接物
一“信”字是立身①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②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①立身:为人处世,树立自身。
②接物:与别人交际。
【评析】
自古以来,讲诚信一直被人们视为美德,认为信用是人的立世之本。看重自身信誉的人往往言必行,行必果责任,人们都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并充分相信他们。而无视信誉的人则轻信寡诺,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为自己的利益欺别人。时间久了,势必会遭到别人的疏远。诚信除了对于个人很重要之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信任感,必然会出现信任危机,造成人心冷漠的恶性循环。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自律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要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要对他人保持宽容之心。宽容不是忍受,而是理解、尊重别人。因为怨恨和愤怒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别人产生抵触的情绪,造成误解,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相反,怀一颗宽容之心,不仅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还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七、误言能杀身,积财可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①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②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①苏秦(?—前317):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相传为鬼谷子的学生,富有辩才,游说六国合纵联合抗秦。后来,苏秦在齐国任客卿,因与齐国大夫争宠而遇刺,重伤未死。为了捉拿凶手,他请求齐王以“燕国间谍”的罪名把自己处死,并悬赏捉拿行刺的人,以此诱刺客出现。齐王依计而行,把苏秦车裂于市,终抓到了凶手。
②石崇(249—300):字季伦,晋代人,曾任荆州刺史等职,因劫夺远使客商而致富。他生活豪奢,常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每每争得上风,一时无人能比,后来遭到忌恨,被诬陷至死。
【评析】
口才好的都伶牙俐齿,令人羡慕,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所谓言多必失,发表言论时如果不够谨慎,就常常会祸从口出。所以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该说话的时候简洁精练,不该说话时保持沉默,才是智者的处世之道。同时,拥有的口才,还要看怎么运用,如果总想卖弄口舌之利,靠能言善辩来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会制造出事端,终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好口才运用不当,不仅会受人鄙视,使自己名誉受损,甚至还会招来灾祸。
拥有财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可取得财富的手段要正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才能和勤劳取得的财富才会让人心安理得。而且千万不要认为钱财越多越好,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迷失心智的人,很容易众叛亲离,失去人生的快乐。所以,聪明的人懂得把钱财用于正途,多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善事,而不是骄奢,夸富显耀。那样的话,不但让人反感,还会招来嫉妒和祸患。
……
序言
《围炉夜话》是一部儒家劝世的通俗读物,书中虚拟了一个在冬日里围着火炉与好友畅谈的情境,以平实亲切、自然流畅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本书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处世三大奇书”,是人们案头的读物。
作者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湖北宜都人,清代学者。他不喜科举,生性率真。据记载,每当与朋友一起饮酒谈论,在说到古时的忠孝义烈之事时,他经常涕泪横流。王永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重视高尚情操的培养,这一思想在《围炉夜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围炉夜话》分为两百多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从道德、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用大量的笔墨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性,传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并在理想、教育、、贫富、读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于理想,书中有许多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论述。行走于人世间,如果没有理想和志向,人就会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亦步亦趋中浪费光阴。关于志向的论述,作者没有流于空洞和虚浮,而是提出了许多恳切的意见,鼓励人们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进而成就一番事业。
关于教育,书中多处提到了教育子弟的心得与感悟。作者指出,幼年时期是塑造和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这时长辈的教育对孩子的前途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的谆谆教诲之言,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很有价值。
关于,书中告诫人们要谨慎对待。朋友对我们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书中提倡多结交能指出我们过失的正直之友,这样的朋友能让人明辨是非,促使人的修养不断提高。
关于贫富,孟子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经典论述,本书中也有“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的殷切教导。作者认为,人们要辩证地看待财富,一个人精神的富有、品德的高尚才是真正的富有。
关于读书,本书反复阐明了它的重要性。“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作者提倡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如果能把书中的智慧与精神内化于心,就更能体现读书的价值了。
作为一部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经典读物,《围炉夜话》中还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至理名言。翻阅这本通俗易懂、道理深刻的著作,你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远离人生的迷茫与困惑,迎来内心的彻悟与畅达。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标榜“处世谋略”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担心它们会充斥着一些陈词滥调或是过于功利的算计之术。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迅速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直白的“秘诀”,而是从更宏大的人性与社会结构的角度娓娓道来,像是一位智者在茶余饭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洞察力。文字的行文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说服你,而是引导你自行去体会其中的精髓。我发现,许多看似零散的章节,实则暗藏着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涉及到为人处世的关键原则,比如“时机”的把握、“关系”的维护以及“内心”的定力。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像是被清洗了一遍,看待日常的人际交往,也多了一层理解和宽容,不再是单纯的对错之分,而更注重动态平衡。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烫金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很有分量,仿佛里面蕴含着千年的智慧。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哑的光泽,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翻开扉页时,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简直就是阅读爱好者最熟悉的“味道”。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真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易读性,间距适中,疏密得当,让人在阅读那些深邃的哲理时,心绪也能保持平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所载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感觉自己手握的不是简单的文字集合,而是某种经过精心雕琢的文化瑰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生活的语境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变通”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古代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对话,而是延伸到了现代职场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找到突破口。作者的笔法极其高明,他似乎是一位深谙人性幽微之处的心理学家,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然后从古籍中找到对应的“解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书中的智者就坐在你的对面,用平和的语气为你点拨迷津。这种实用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节奏感来看,这本书的处理非常成熟。它并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备身边,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只不过它的“工具”是精神层面的。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社交场合后,会下意识地翻到某一章节,对照着书中的论述来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这种反复咀嚼和验证的过程,才是真正将“谋略”内化为自身智慧的关键。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赢”,而是如何更从容、更智慧地“存在”于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提升,远比任何速成的技巧书来得更加持久和深刻。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述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很多国学经典读本,为了展示“博学”,往往会堆砌大量的典故和晦涩的原文,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在这本书里,引用的典故都是恰到好处,它们像是精确安装在论点上的脚注,起到支撑和深化作用,而非喧宾夺主。更难得的是,作者对这些古文的翻译和解读,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又清晰地阐述了其核心要义,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自己既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没有被沉重的学术包袱压垮,而是轻盈地吸收了那些为人处世的精髓,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在忙碌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