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四书五经(精选)(上下) 9787558114946

ZH四书五经(精选)(上下) 97875581149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庆东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五经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文化典籍
  • 古代文献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 经史子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淘书屋专卖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58114946
商品编码:300003062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书五经(精选)(上下)

定价:62.80元

作者: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946

字数:

页码:5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民阅读时代,重温往日情怀,感悟经典风采。唯有精神财富,方能代代传承,国人长怀此道,经典铸就永恒。“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这本由孔庆东主编的《四书五经(精选上下)/品读经典》收入其中精华部分,并加以释译。

内容提要


四书五经即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本由孔庆东主编的《四书五经(精选上下)/品读经典》精选这九大经典之作的精华部分,展现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思想体系和为人处世哲学,这些先人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录


上册
大学
经一章
康诰章
盘铭章
邦畿章
听讼章
知本章
诚意章
正心章
齐家章
治国章
平天下章
中庸
天命章
时中章
鲜能章
行明章
不行章
大知章
予知章
服膺章
可均章
问强章
素隐章
费隐章
不远章
素位章
行远章
鬼神章
大孝章
无忧章
达孝章
问政章
诚明章
尽性章
致曲章
前知章
自成章
无息章
大哉章
自用章
三重章
祖述章
至圣章
经纶章
尚纲章
论语
学而篇
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长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乡党篇
先进篇
颜渊篇
子路篇
宪问篇
卫灵公篇
季氏篇
阳货篇
微子篇
子张篇
尧日篇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下册
诗经
关雎
卷耳
桃夭
汉广
鹊巢
行露
江有汜
野有死麇
匏有苦叶
式微
静女
新台
柏舟
相鼠
载驰
硕人

河广
木瓜
黍离
君子于役
采葛
将仲子
女日鸡鸣
有女同车
风雨
子衿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东方未明
南山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蟋蟀
绸缪
葛生
车邻
蒹葭
黄鸟
无衣
东门之池
月出
泽陂
羔裘
蜉蝣
七月
鸱鹗
东山
伐柯
鹿鸣
采薇
湛露
鸿雁
白驹
巧言
谷风
鼓钟
青蝇
苕之华
何草不黄
江汉
噫嘻
载芟
玄鸟
尚书
尧典
舜典
大禹谟
甘誓
汤誓
微子
牧誓
康诰
蔡仲之命
立政
顾命
秦誓
礼记
敖不可长
礼尚往来
刑不上大夫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卫献公出奔
猛于虎
不食嗟来之食
阳门之介夫死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玉不琢,不成器
大学之法
乐本
乐论
魏文侯
易经
乾卦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逐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家人卦第三十七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二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春秋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石碚大义灭亲
怀璧其罪
曹刿论战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风马牛不相及也
骊姬之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重耳流亡
贪天之功
烛之武退秦师
崤之战
楚庄王问鼎
结草报恩
病入膏肓
不辨菽麦
举棋不定
上下其手
断章取义
尾大不掉
晏子论治国
食言而肥

作者介绍


文摘


尧典原文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日若稽古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吻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乌兽希革。
  译文尧是古代有名的帝王,他才思敏锐、彬彬有礼,开辟疆土。尧将要退位时,想把帝位传给虞舜,并且制定了《尧典》。
  有传说,古代帝王“尧”,又被称为“放勋”,为人精明、谦虚,待人宽容,举止有礼。他的光芒充盈于天地之间,照亮四方。他以身作则、修身养性,使九族和睦相处,对待百姓时又公平、公正。百姓对他很顺从,听从他的管理,他得以统领天下的城邦。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顺应季节变化,利用万事万物,尧下令羲、和两个氏族要谨慎、恭敬地关注、尊崇上天。仔细地观察并计算天象的变化,及时告诉人们季节的变化。
  尧下令让羲氏之兄,搬居于东夷,称为“旸谷”。敬候太阳的出升,管理东方农事。等待春分来临,并观察“大鸟星”的动向,确定春天的到来。东方的风神名为“析”(羲),只要它一出现,鸟兽就开始繁殖。尧又下令羲氏之弟,搬居于南方,称为“明都”。管理南方,敬顺天意,以求成功。等待夏至的来临,并观察“大火星”的动向,确定夏天的到来。
  南方的风神名为“因”,只要它一出现,鸟兽就开始生长的皮革。
  原文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陕,鸟兽鹬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成熙。”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日:“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义?”佥曰:“於!鲧哉。”帝曰:“吁!睇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译文尧下令让和氏之兄,搬居于西土,称为“昧谷”。恭送太阳下山,管理西域。等待中元之夜来临,观察“虚(虎)星”的动向,确定秋天的到来。西方的风神名为“夷”,只要它一出现,鸟兽就开始长出漂亮的绒毛。又下令和氏之弟,搬居于朔北,称为“幽都”。管理朔方胡狄。等待冬至的来临,并观察“昴星”的动向,确定冬天的到来。北方的风神名为“隩”(卧),只要它一出现,鸟兽就开始长出浓厚的毛皮。
  因此,尧就对他们说:“嗨!你们羲、和。确定一年的三百六十六天,如果有多出来的天数就设立闰余。你们来确定季节的更替,确认收割的季节,指导百工们的劳作,让各种事业都繁荣起来。”尧问:“我可以重用谁呢?”放齐说:“胤国的子爵朱心智明达。”尧说:“不行,他喜欢说话又争强好胜,怎么能重用呢?”又问:“我可以让谁去考察呢?”驩兜说:“啊,共工鲧不费多大工夫就把大堤筑好,功劳很大。”尧说:“不行,他只是说得好听,做事不怎么样,面相恭敬心中却傲气漫天。”又问:“四岳啊,如今洪水浩荡,连高山都淹没了,到处一片汪洋,百姓正在身受其害。你们觉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群臣一致说道:“让鲧来解决吧。”尧说:“哎呀,不行啊!他会让事情更糟,会毁掉我们的家园啊!”四岳说:“不会的,还是让他试一下吧。”尧(对鲧)说:“你去治水,要谨慎行事!”鲧治水9年,仍没能成功。
  ……

序言



《千古智慧,民族瑰宝:中华经典文库精选》 篇章一:儒家思想的基石——《论语》《孟子》 本书精选中华文化数千年来最为璀璨的智慧结晶,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髓的窗口。其中,《论语》与《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其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政治、道德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仁者之风,君子之道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下的教诲、对话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它并非一本系统论述哲学的著作,而是以一种零散、生动的方式,呈现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本书中的《论语》精选部分,力求选取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精髓的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季氏篇”、“阳和篇”等,这些篇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在个人修养、政治理想、教育方法、人伦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洞见。 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是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体谅。“仁者爱人”,这是“仁”最直观的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通过约束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能达到“仁”的境界。这种“仁”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除了“仁”,《论语》还强调“礼”。“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规范,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没有礼的约束,人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这种“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论语》中对君子的刻画,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有道德修养、有担当精神的人。君子“求仁则得仁”,他们看重道义,不求物质的富足,更不追求功名利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开阔,小人则斤斤计较。 《论语》的教育思想也极其宝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的阶级限制;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引导;他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精选的《论语》篇章,将引导读者领略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智慧,感受其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学习如何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君子。 《孟子》:性善之辩,仁政理想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被誉为“亚圣”,其思想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尤其以其“性善论”和“仁政”思想而闻名,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精选的《孟子》篇章,着重展现孟子在人性本质、政治理想、民本思想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孟子最核心的理论便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的善良本性是天然存在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通过“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论证了人天生具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感。然而,他并非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而是强调后天的“存养”和“扩充”。“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刚正不屈、充满正义感的精神力量,是性善得以充分发展的体现。 在政治上,孟子是坚定的“仁政”倡导者。他认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实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那么人民就有权利反抗,甚至推翻其统治。“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认为,革命并非悖逆,而是顺应民心和天道的正义之举。 孟子对“义”的强调也同样重要。“义”是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道义为重,不应贪图私利。他批评那些只关注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本书精选的《孟子》内容,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孟子对人性本善的深刻洞察,领略他对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坚定信念,学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道义,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篇章二:道家智慧的精髓——《道德经》《庄子》 《道德经》与《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两大经典,它们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飘逸的文学风格,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去体悟道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 《道德经》: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其核心思想在于“道”——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超越一切概念和形式的存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提出的核心政治理念。这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加。统治者应该减少干预,让社会按照其自然发展的轨迹运行,从而达到“道”的和谐状态。“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的方式,反而能实现更广泛、更长久的“有为”。 《道德经》推崇“柔弱”、“谦下”的品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柔弱的姿态,却能滋养万物,最终成就其伟大。老子认为,坚硬和刚强往往是衰败的开始,而柔弱和谦下则蕴含着生命力和持久性。 “返璞归真”是《道德经》对个人修养的另一重要指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提倡回归事物本来的样子,减少过多的欲望和虚伪的装饰。这种返璞归真的思想,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物质和名利的束缚,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本书精选的《道德经》篇章,将带领读者领略“道”的深邃玄妙,理解“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学习“柔弱”、“谦下”的人生哲学,感受“返璞归真”的生命力量。 《庄子》:逍遥天地,齐物论道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庄周所著(部分篇章为后人所辑)。《庄子》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文笔、幽默讽刺的笔调,以及对人生、宇宙、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在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逍遥游”是《庄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也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的世界里,人可以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 “齐物论”是《庄子》另一核心篇章,它探讨了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主张打破“是非”、“物我”的界限,达到万物平等、浑然一体的境界。从绝对的立场看,所谓的“是”与“非”,所谓的“美”与“丑”,都只是相对的概念,不应执着于一方而排斥另一方。 “坐忘”和“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修养方法。“坐忘”是指抛却一切外在的感官和思维活动,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心斋”则是指清除内心的杂念和偏见,使心灵达到纯净的境界。通过“坐忘”和“心斋”,人们可以逐渐接近“道”,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井底之蛙”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 本书精选的《庄子》内容,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奇幻瑰丽的哲学世界,感受“逍遥游”的自由精神,理解“齐物论”的相对智慧,学习“坐忘”、“心斋”的修养方法,领略庄子那汪洋恣肆的生命力量与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篇章三:经世致用之学——《大学》《中庸》 《大学》与《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后被宋代儒者尊为“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论语》《孟子》并列。它们并非像《论语》那样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是以一种更为系统、更为理论化的方式,阐述了儒家关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国家治理的完整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构成了一个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完整发展链条。 “明明德”是指发扬光明的德性,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然的善,需要去发现和发扬。“亲民”是指爱护人民,将个人道德的实践扩展到关怀他人和社会。“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至善的境地。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四个阶段。“格物”是指探究事物的道理,理解事物真相;“致知”是指达到真知,掌握事物的规律;“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达到诚实无欺;“正心”是指端正自己的心念,去除邪念,保持内心的纯净。“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步骤的最终实践,是将理论付诸行动,通过严格的道德约束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升华。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养的延伸,也是儒家社会政治理想的体现。“齐家”是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和睦、秩序井然;“治国”是指治理好国家,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实现普遍的和谐与繁荣。这三个阶段的实现,都建立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的道德完善,就无法实现家庭的和睦,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天下的太平。 《大学》强调的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治学方略,即首先在个人内在道德上达到极致,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推己及人,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体现了儒家对社会秩序和责任的深刻关注。 本书精选的《大学》篇章,将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儒家关于个人成长、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的经典理论,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逻辑,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从而为我们认识社会、安身立命提供深刻的指导。 《中庸》:中和之道,君子之道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其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与《大学》的“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不同,《中庸》更侧重于阐述“中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通过“中庸”之道达到君子的境界。 “中庸”并非指平庸、折中,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事物最根本的、不偏不倚的状态;“和”是指事物在不失其“中”的前提下,达到和谐、适度的状态。这种“中和”之道,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待人接物的态度,都应力求适度,避免过度或不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便阐述了“性、道、教”的根本关系。人的天性是“道”的体现,而遵循天性,便是践行“道”;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养和实践“道”。这表明,“中庸”的实践,根植于对天道的认知和对人性的理解。 《中庸》强调“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事物最真实、最本质的状态,是天道的根本。而“诚之”则是人通过自我努力,去达到“诚”的境界。这种“诚”,不仅是真诚,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永不懈怠的努力。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将“知”、“仁”、“勇”这三种重要的君子品质与“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种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强调了学习、实践和自省的重要性。 《中庸》所描绘的君子,是一个能够“致中和”的人,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种君子,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人。 本书精选的《中庸》篇章,将引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和”的哲学意蕴,认识“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通过“好学”、“力行”、“知耻”来成就君子之道,最终达到一种内外和谐、与时俱进的生命境界。 结语 本书所精选的“四书五经”(精选)内容,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精华的思想遗产。它们涵盖了个人修养、道德伦理、政治哲学、人生智慧等方方面面,不仅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实现个人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阅读这些经典,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上的这本《诗经译注》简直是考古发现,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那些早期的诗歌,质朴得像山涧的清泉,没有后世的雕琢之气,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在水一方、求而不得的惆怅,即便用现代白话来读,依旧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译注的价值在于它帮我梳理了那些古老的风俗和隐晦的指代,否则很多诗句恐怕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比如对“采薇”的注释,让我了解了周代士兵的艰苦生活,原来一首看似简单的采摘之歌背后,竟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切。特别是那些《国风》,简直就是古代的民间情歌和劳动号子,充满了生命力和泥土的芬芳。它教会我,最伟大的文学往往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对真实生活最深沉的体验和热爱。

评分

这本《红楼梦》真是读得我心神荡漾,曹公的笔力简直是鬼斧神工。初读时,只觉得是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如今再翻,才品出其中那份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和无奈。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每一个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令人扼腕的命运。黛玉的孤傲清高与多愁善感,宝钗的圆融周全与恪守礼法,她们之间的暗流涌动,远比表面的和睦来得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描摹,无论是贾府的繁华奢靡,还是抄检大观园时的森然恐惧,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湘云醉卧芍药裀,那份豪迈与天真,让人不禁感叹“世间再无此等女子”。而那些诗社吟咏,更是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言情小说,它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人性的试金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那盛极而衰的悲欢离合,读完后长久地沉浸在那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中,让人唏嘘不已。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画册与随笔集,简直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而这本书完美地捕捉到了这种意境。它不像一般的园林介绍那样只列举建筑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借景”、“框景”、“藏与露”这些审美哲学。书中对于苏州拙政园的几篇随笔尤为动人,作者描述那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感受时,仿佛带着我一同走进了那片江南的烟雨朦胧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虚实相生”的解读,庭院中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与中国艺术的留白精神是相通的。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展示,我才明白,一座好的园林,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情趣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它不是简单的居住空间,而是心灵的栖息地。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读物,感觉脑子被彻底“重塑”了一遍。过去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印象,大多是教科书上的几个标签,但这本书通过梳理他们的思想脉络和相互影响,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特别佩服那位构建者,他能用如此流畅、非学术化的语言,将繁复的“有无之辩”、“性相之争”阐释得通俗易懂。读到庄子的逍遥游,那种挣脱世俗枷锁、回归本真的渴望,简直是现代人精神焦虑的一剂良药。而法家的严刑峻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其逻辑的自洽性也让人不得不深思。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一家,而是力求呈现每一种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又多了一些维度去考量。

评分

最近沉迷于这套《资治通鉴》,那份厚重感和历史的磅礴气势,实在让人肃然起敬。司马光的叙事风格,沉稳中带着犀利的批判,绝非简单的史实堆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事件起因和各方权谋的剖析,丝丝入扣,让人明了历史的演变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人心博弈和战略选择的结果。读到魏武帝曹操的崛起,那种枭雄的果敢与深沉,即便隔着千年,依然能感受到他扑面而来的气场。而对于那些昏庸之主的描写,作者的笔调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对“治乱兴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漫长而需要耐心的,需要时常停下来对照地图、梳理人物关系,但一旦进入那种历史的洪流,便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它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人世间的永恒主题:权力、欲望与智慧的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