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真义,郑海麟 著
图书标签:
  • 黄遵宪
  • 日人汉籍
  • 清代
  • 日本
  • 汉学
  • 批注
  • 诗歌
  • 文化交流
  • 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8030
商品编码:300018864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

定价:28.00元

作者:郭真义,郑海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1068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编者出于开展黄遵宪研究之动机编撰本书,主要辑录黄遵宪对日人汉籍之题批。黄氏所题批的相关文本中其他人士之意见,适当选择录于后,以期读者能参酌互见。
(二)黄遵宪批评日人汉文,大多从文章的思想观点着眼,本书为免过于累赘而喧宾夺主,对相关的日人汉文文本,只概括其大意,指出黄遵宪批评之根由,未将原文本录出。黄遵宪批评日人汉诗,多从艺术上着笔,为使读者对批语有直观之感受,亦因为诗作篇幅相对较短,故对相关的日人汉诗大多录出。
(三)本书只着眼于黄氏题批之史料价值,故除必要之说明外,不附加编者之议论。
(四)本书编写所依据之日人汉籍,绝大部分是郑海麟博士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时搜罗所得。本书编排之体例,依黄遵宪撰写批评之时间先后为序。

目录


日人汉籍中的黄遵宪题批述评(代前言)
Ⅰ 黄遵宪题批《日本八大家文读本》(1877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Ⅱ 黄遵宪题批《湖山楼诗稿》(1878年)
一、背景说明
二、卷首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Ⅲ 黄遵宪题批《日本名家经史论存》(1878—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Ⅳ 黄遵宪题批《补春天传奇》(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Ⅴ 黄遵宪题批《养浩堂诗集》(1879—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例言六则》缀语
三、序
四、卷末跋语
五、批语注录
Ⅵ 黄遵宪题批《近世伟人传》(1878—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题辞与序跋
三、批语注录
Ⅶ 黄遵宪题批《藏名山房集》(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Ⅷ 黄遵宪题批《北游诗草》(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Ⅸ 黄遵宪题批《雪堂诗钞》(1881年)
Ⅹ 黄遵宪题批《苍海遗稿》(时间不详)
Ⅺ 其他题批拾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郭真义,1964年出生,广东大埔人。嘉应学院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所长,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有《粤东客籍诗人群体研究》,发表有关黄遵宪研究论文十多篇。

文摘


序言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简介 一、 概述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是一部珍贵的学术文献,它收录了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思想家黄遵宪先生在旅日期间,对日本友人所藏汉籍进行的细致品读、批注与考订。这部著作不仅是黄遵宪个人学术思想、文化视野及其与日本各界交流互动的生动写照,更是研究晚清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汉学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黄遵宪思想演变的重要史料。其价值体现在对汉籍版本的辨析、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化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其独特的批注方式所蕴含的深厚学养与人文关怀。 二、 黄遵宪与旅日经历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湖南嘉善人。他是晚清重要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杰出的诗人、外交家和教育家。其一生三次出使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参赞大臣,前后共九年之久。在日本期间,他积极与日本各界人士交往,广泛接触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并留下了大量诗文、奏折以及题跋、批注等学术成果。 黄遵宪在日本的经历,是其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他深刻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西方,并积极倡导中国效仿。在文化层面,他更是对汉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了解到,日本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许多汉籍在日本得到了精心的保存与研究。在与日本学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黄遵宪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在日本流传的汉籍,并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对这些汉籍进行了审阅和批注。 三、 汉籍在日本的流传与价值 自汉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中国的书籍、文字、典章制度等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的古典时代,汉籍更是成为日本学者学习、研究的重点。许多中国古籍,如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通过遣唐使、僧侣、商人等途径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在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中国,许多珍贵的汉籍文献可能面临散佚、失传的危机。而日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日本学人对汉籍的珍视,使得一些在中国国内可能已经难以寻觅的古籍,在日本得以完好保存,甚至在版本上更为精善。因此,在日本的汉籍,尤其是经过日本人整理、校订、注释的版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尤其是辨析版本、考订谬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的构成与内容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并非一部独立的、系统性的著作,而是对黄遵宪在日期间,对若干不同日本友人所藏汉籍所作的题跋、批语、校勘、考证等文字的汇集。这些批注散见于他与日本友人间的往来书信、其个人的读书笔记,以及直接写在所借阅或获赠汉籍上的墨迹之中。 本书的收录范围,理论上涵盖了黄遵宪可能接触到的各类汉籍,包括但不限于: 1. 经学典籍: 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诗经》、《尚书》、《易经》等“六经”。黄遵宪作为儒家学说的拥趸,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必然深入,其批注可能涉及对日本学者对经典的理解、诠释的不同之处,或是对版本流传的考证。 2. 史书文献: 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以及各类史家著作、地方志等。黄遵宪的外交生涯让他对国家历史、民族兴衰有着深刻的关注,他对史书的批注,可能集中在史实的考证、事件的评判、人物的得失,以及对历史叙述方式的思考。 3. 文学艺术作品: 如历代诗文集、词曲、戏曲、小说等。黄遵宪本人就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他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极高。他对文学作品的批注,可能侧重于诗文的意境、格律、用典、情感的抒发,以及流派的比较。 4. 哲学思想著作: 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黄遵宪的思想兼具儒家、法家等多种流派影响,他对这些著作的批注,或许会展现出其思想的兼容并蓄,以及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刻体悟。 5. 其他类书籍: 包括但不限于医书、兵书、农书、工艺技术、地理学、目录学等。黄遵宪在日本期间,积极关注日本的改革与发展,他对各类实用性书籍的批注,可能体现出其对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的关注,以及对知识应用的重视。 五、 黄遵宪批注的特色与价值 黄遵宪的批注,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学术价值: 1. 深厚的国学功底: 黄遵宪的批注,无不展现其对中国经典著作的稔熟和精通。他对文字的辨析、典故的考证、义理的阐发,都力求准确,毫不含糊。 2. 严谨的考证精神: 面对日本学者所藏汉籍,黄遵宪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版本进行辨析,考订其来源、流传、增删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这对于文献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 敏锐的文化洞察: 黄遵宪的批注,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他常常能洞察出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他对日本学者对汉籍的理解和研究方式,也常常进行评点,从而揭示出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层互动。 4. 独特的见解与评论: 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改革家,黄遵宪的批注中,常常融入他个人的见解和评论。他可能基于对现实政治、社会民生的观察,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使得他的批注,兼具学术性和思想性。 5. 注重语言的锤炼: 黄遵宪的批注,语言凝练、精辟,往往寥寥数语,却能点石成金,发人深省。他善于运用古典的语言风格,却又不失清晰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语言功力。 6. 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实证: 每一条批注,都凝聚着黄遵宪与日本友人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往来。它生动地证明了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文化传承、学术交流上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学者在异域文化土壤中,如何继续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 研究意义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的出版与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文献学价值: 为研究中国古代汉籍的版本、流传、校勘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许多在日本保存的汉籍,可能比中国国内的版本更为古老、完整,黄遵宪的批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这些文献的价值。 2. 思想史价值: 深入研究黄遵宪的批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他在不同类别的汉籍上的批注,反映了他对不同学术思想的吸收和整合,以及他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思考。 3. 文化交流史价值: 它是研究晚清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通过黄遵宪的批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接受、影响,以及中日两国学者间的学术对话。 4. 日本汉学研究价值: 对于研究日本学界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状况、学术传统,以及日本学者对汉学的贡献,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5. 文学批评史价值: 黄遵宪对文学作品的批注,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为研究晚清的文学批评观念、审美取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七、 结语 《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学术信息和历史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仅是黄遵宪一人在异国他乡的读书笔记,更是晚清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史的一面镜子,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思想、文化的重要宝库。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黄遵宪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更深刻地理解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光看名字就让人心头一紧,黄遵宪这个名字在近代史学界的分量不言而喻,更何况是“题批日人汉籍”,这背后隐含的文化碰撞与思想交锋,简直是引人入胜。我手里捧着这本厚重的书册,首先被其装帧的古朴典雅所吸引,那种泛着墨香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窥究竟。我特别期待看到黄遵宪这位晚清重要的外交家和思想家,是如何以他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去审视和评判日本学者的汉学著作。要知道,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两国的思想动态却大相径庭,黄遵宪的批语,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片,让我们得以观察一个中国士大夫在面对异域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继承与解读时的内心活动。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来回拉扯,更是一场跨越国界、时间维度的精神对话。我甚至猜测,在那些字里行间,是否能捕捉到他对于“东亚文化圈”未来走向的隐忧与期盼。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近代中日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一扇门。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先着迷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理深度和考据的严谨性。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文化史的脉络构建有极大的兴趣。这套书的编排显然下足了功夫,它不仅仅是把黄遵宪的批语罗列出来,而是将原文与批语进行了精妙的对照和注释,使得即便是隔着一百多年的时空,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批语背后的语境。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的考证,比如黄遵宪对某个典故的引用是否精准,对日文汉籍中某些词义的理解是否因时代差异而产生偏差。这种精雕细琢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整理者的功力。读起来的过程,就像是跟着黄遵宪的思路进行了一次高难度的思维体操,他似乎总能轻易地指出对方论述中的微妙漏洞,或者提出一个更具穿透力的见解。对于任何一位关心近代思想史如何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以一种非常具体、非常微观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如何进行跨文化辨析和自我价值确认的艰辛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立”与“统一”的张力。一方面,它是对日本汉学研究成果的审视,难免带着时代赋予的民族情结和文化优越感的投射;另一方面,黄遵宪本人又深受西学影响,对开放和学习持积极态度。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得他的批语充满了辩证的色彩,而非简单的褒贬。我发现有些段落的批语,语气异常平和,甚至带着赞许,这表明他真正看到了对方研究中的价值,这比一味的批判来得更有启发性。而另一些地方,则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文化命运的沉重关切。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阅读体验极其丰富。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区分“借鉴”与“迷失”?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能保持文化自信,又不至于闭目塞听?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把问题抛得如此尖锐和深刻,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良久。

评分

对于那些醉心于清末民初精英群体精神世界的读者而言,这套书简直是饕餮盛宴。我一直对晚清士大夫的转型期状态深感兴趣,他们如何从传统儒家体系中抽离出来,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黄遵宪的这些批注,就是一份极佳的“心理侧写”。通过他评点日人汉籍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是儒家经典的本质?是历史叙事的正统性?还是对“东亚文化”未来可能性的探讨?更令人玩味的是,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黄遵宪在案牍劳形之余,对着书稿低声自语的场景,那种不为世人所见的私密思考,被这本整理出版的书籍公之于众,带来的震撼感是巨大的。它揭示了制度变迁时代下,个体知识分子在传承与革新之间的挣扎与取舍,其细腻程度,远超宏大的政治叙事所能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上。如今我们谈论文化研究,常常聚焦于宏观的理论框架,但黄遵宪的实践却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即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精微校勘、细致评点,来构建一个时代的文化认知地图。每一次题批,都是一次主动的文化介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它展示了如何在具体的文本互动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内化”与“再创造”。我读到一些他针对日人引用的中国古籍的批注,那份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对话,是从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尊重开始的。这本书的整体呈现,也给现代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即如何通过整理和阐释历史人物的边角材料,来重建一个更丰满、更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和学术生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