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遵宪题批日人汉籍
定价:28.00元
作者:郭真义,郑海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1068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编者出于开展黄遵宪研究之动机编撰本书,主要辑录黄遵宪对日人汉籍之题批。黄氏所题批的相关文本中其他人士之意见,适当选择录于后,以期读者能参酌互见。
(二)黄遵宪批评日人汉文,大多从文章的思想观点着眼,本书为免过于累赘而喧宾夺主,对相关的日人汉文文本,只概括其大意,指出黄遵宪批评之根由,未将原文本录出。黄遵宪批评日人汉诗,多从艺术上着笔,为使读者对批语有直观之感受,亦因为诗作篇幅相对较短,故对相关的日人汉诗大多录出。
(三)本书只着眼于黄氏题批之史料价值,故除必要之说明外,不附加编者之议论。
(四)本书编写所依据之日人汉籍,绝大部分是郑海麟博士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近代史研究室、日本东洋文库近代史研究室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时搜罗所得。本书编排之体例,依黄遵宪撰写批评之时间先后为序。
目录
日人汉籍中的黄遵宪题批述评(代前言)
Ⅰ 黄遵宪题批《日本八大家文读本》(1877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Ⅱ 黄遵宪题批《湖山楼诗稿》(1878年)
一、背景说明
二、卷首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Ⅲ 黄遵宪题批《日本名家经史论存》(1878—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批语注录
Ⅳ 黄遵宪题批《补春天传奇》(1879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评
三、批语注录
Ⅴ 黄遵宪题批《养浩堂诗集》(1879—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例言六则》缀语
三、序
四、卷末跋语
五、批语注录
Ⅵ 黄遵宪题批《近世伟人传》(1878—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题辞与序跋
三、批语注录
Ⅶ 黄遵宪题批《藏名山房集》(1880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Ⅷ 黄遵宪题批《北游诗草》(1881年)
一、背景说明
二、序
三、批语注录
Ⅸ 黄遵宪题批《雪堂诗钞》(1881年)
Ⅹ 黄遵宪题批《苍海遗稿》(时间不详)
Ⅺ 其他题批拾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郭真义,1964年出生,广东大埔人。嘉应学院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所长,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有《粤东客籍诗人群体研究》,发表有关黄遵宪研究论文十多篇。
文摘
序言
这套书光看名字就让人心头一紧,黄遵宪这个名字在近代史学界的分量不言而喻,更何况是“题批日人汉籍”,这背后隐含的文化碰撞与思想交锋,简直是引人入胜。我手里捧着这本厚重的书册,首先被其装帧的古朴典雅所吸引,那种泛着墨香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窥究竟。我特别期待看到黄遵宪这位晚清重要的外交家和思想家,是如何以他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去审视和评判日本学者的汉学著作。要知道,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两国的思想动态却大相径庭,黄遵宪的批语,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片,让我们得以观察一个中国士大夫在面对异域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继承与解读时的内心活动。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来回拉扯,更是一场跨越国界、时间维度的精神对话。我甚至猜测,在那些字里行间,是否能捕捉到他对于“东亚文化圈”未来走向的隐忧与期盼。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近代中日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一扇门。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先着迷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理深度和考据的严谨性。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文化史的脉络构建有极大的兴趣。这套书的编排显然下足了功夫,它不仅仅是把黄遵宪的批语罗列出来,而是将原文与批语进行了精妙的对照和注释,使得即便是隔着一百多年的时空,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批语背后的语境。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的考证,比如黄遵宪对某个典故的引用是否精准,对日文汉籍中某些词义的理解是否因时代差异而产生偏差。这种精雕细琢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整理者的功力。读起来的过程,就像是跟着黄遵宪的思路进行了一次高难度的思维体操,他似乎总能轻易地指出对方论述中的微妙漏洞,或者提出一个更具穿透力的见解。对于任何一位关心近代思想史如何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以一种非常具体、非常微观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如何进行跨文化辨析和自我价值确认的艰辛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立”与“统一”的张力。一方面,它是对日本汉学研究成果的审视,难免带着时代赋予的民族情结和文化优越感的投射;另一方面,黄遵宪本人又深受西学影响,对开放和学习持积极态度。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得他的批语充满了辩证的色彩,而非简单的褒贬。我发现有些段落的批语,语气异常平和,甚至带着赞许,这表明他真正看到了对方研究中的价值,这比一味的批判来得更有启发性。而另一些地方,则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文化命运的沉重关切。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阅读体验极其丰富。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区分“借鉴”与“迷失”?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能保持文化自信,又不至于闭目塞听?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把问题抛得如此尖锐和深刻,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良久。
评分对于那些醉心于清末民初精英群体精神世界的读者而言,这套书简直是饕餮盛宴。我一直对晚清士大夫的转型期状态深感兴趣,他们如何从传统儒家体系中抽离出来,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黄遵宪的这些批注,就是一份极佳的“心理侧写”。通过他评点日人汉籍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是儒家经典的本质?是历史叙事的正统性?还是对“东亚文化”未来可能性的探讨?更令人玩味的是,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黄遵宪在案牍劳形之余,对着书稿低声自语的场景,那种不为世人所见的私密思考,被这本整理出版的书籍公之于众,带来的震撼感是巨大的。它揭示了制度变迁时代下,个体知识分子在传承与革新之间的挣扎与取舍,其细腻程度,远超宏大的政治叙事所能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上。如今我们谈论文化研究,常常聚焦于宏观的理论框架,但黄遵宪的实践却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即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精微校勘、细致评点,来构建一个时代的文化认知地图。每一次题批,都是一次主动的文化介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它展示了如何在具体的文本互动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内化”与“再创造”。我读到一些他针对日人引用的中国古籍的批注,那份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对话,是从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尊重开始的。这本书的整体呈现,也给现代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即如何通过整理和阐释历史人物的边角材料,来重建一个更丰满、更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和学术生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