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全2册 (清)吴楚材 吴调侯

古文观止:全2册 (清)吴楚材 吴调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吴楚材 吴调侯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观止
  • 清代文献
  • 吴楚材
  • 吴调侯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散文
  • 史学
  • 文化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9359
商品编码:300032934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全2册

定价:49.80元

作者:(清)吴楚材 吴调侯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7039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畅销300余年的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这一书名意即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不可否认《古文观止》是古文的**选本。《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巨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它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性至今难以动摇,是读者**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2.题材极其广泛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冲破了骈散之分的束缚,不仅选散体古文,对于骈体古文之精华也没有忽略。《古文观止》还突破了以前文选不收经史的传统,收录了《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等经史中的文章。

3.富含纯正的国学养分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生经验以及宇宙哲理。

4.中学教材,高考选文非常多的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是古文的**选本,也是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古文选本。目前高考语文考试改革越来越重传统文化考查,《古文观止》是中学生提高古文素养的智慧之选。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对古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是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书名“古文观止”意思是“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从选材上说,《古文观止》上起《左传》《国语》,下止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反映了从周、秦到明数千年的古文变迁,所选之文皆是上乘之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览而收全;从内容上说,《古文观止》涉及历史、哲学、游记、政治、宗教、艺术等,可谓是一部小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此外,《古文观止》语言精炼,篇幅较短,便于诵读,流行性与通俗性并存。300年来,《古文观止》流传极广、至今仍影响巨大,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是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

目录


卷一

左传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1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2

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 3

郑庄公戒饬守臣 隐公十一年 4

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6

季梁谏追楚师 桓公六年 8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9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四年 11

齐桓下拜受胙 僖公九年 12

阴饴甥对秦伯 僖公十五年 13

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 14

展喜犒师 僖公二十六年 16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 17

蹇叔哭师 僖公三十二年 18

卷二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周语上 19

召公谏厉王止谤 周语上 22

襄王不许请隧 周语中 24

单子知陈必亡 周语中 26

展禽论祀爰居 鲁语上 30

里革断罟匡君 鲁语上 32

敬姜论劳逸 鲁语下 34

叔向贺贫 晋语八 36

王孙圉论楚宝 楚语下 38

诸稽郢行成于吴 吴语 40

申胥谏许越成 吴语 42

公羊传 43

春王正月 隐公元年 43

宋人及楚人 平宣公十五年 44

吴子使札来聘 襄公二十九年 46

穀梁传 48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48

虞师晋师灭夏 阳僖公二年 49

檀弓 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檀弓上 51

曾子易箦 檀弓上 52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52

公子重耳对秦客 檀弓下 54

杜蕢扬觯 檀弓下 55

晋献文子成室 檀弓下 56

卷三

战国策 57

苏秦以连横说秦 57

范雎说秦王 61

邹忌讽齐王纳谏 63

颜斶说齐王 65

冯煖客孟尝君 66

赵威后问齐使 70

触詟说太后 71

鲁共公择言 73

唐雎说信陵君 74

乐毅报燕王书 75

李斯 79

谏逐客书 79

楚辞 82

卜居 82

宋玉对楚王问 83

卷四

史记 84

五帝本纪赞 84

项羽本纪赞 85

秦楚之际月表 87

孔子世家赞 88

外戚世家序 89

伯夷列传 90

屈原列传 93

酷吏列传序 98

游侠列传序 99

滑稽列传 102

货殖列传序 105

司马迁 107

报任安书 107

卷五

汉书 115

高帝求贤诏 115

文帝议佐百姓诏 115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116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117

贾谊 117

过秦论上 117

治安策一 120

晁错 124

论贵粟疏 124

邹阳 127

狱中上梁王书 127

司马相如 132

上书谏猎 132

李陵 133

答苏武书 133

路温舒 138

尚德缓刑书 138

杨恽 141

报孙会宗书 141

后汉书 143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143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144

诸葛亮 145

前出师表 145

后出师表 146

卷六

李密 148

陈情表 148

王羲之 151

兰亭集序 151

陶渊明 152

归去来辞 152

桃花源记 154

五柳先生传 156

孔稚珪 157

北山移文 157

魏徵 162

谏太宗十思疏 162

骆宾王 164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164

王勃 166

滕王阁序 166

李白 170

与韩荆州书 170

春夜宴桃李园序 172

李华 173

吊古战场文 173

刘禹锡 176

陋室铭 176

杜牧 177

阿房宫赋 177

卷七

韩愈 179

原道 179

原毁 183

杂说四 185

师说 187

进学解 189

圬者王承福传 192

送石处士序 197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99

祭十二郎文 200

柳宗元 205

驳复仇议 205

桐叶封弟辨 208

箕子碑 209

捕蛇者说 211

种树郭橐驼传 213

梓人传 214

愚溪诗序 218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220

钴鉧潭西小丘记 222

小石城山记 22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224

卷八

王禹偁 227

待漏院记 227

黄冈竹楼记 229

李格非 231

书《洛阳名园记》后 231

范仲淹 233

严先生祠堂记 233

岳阳楼记 234

司马光 236

谏院题名记 236

钱公辅 237

义田记 237

李觏 239

袁州州学记 239

欧阳修 241

朋党论 241

纵囚论 244

释秘演诗集序 245

梅圣俞诗集序 247

送杨寘序 249

丰乐亭记 250

醉翁亭记 252

秋声赋 254

祭石曼卿文 256

泷冈阡表 257

卷九

苏洵 261

管仲论 261

辨奸论 263

心术 265

张益州画像记 268

苏轼 271

范增论 271

留侯论 274

贾谊论 276

晁错论 278

喜雨亭记 280

凌虚台记 282

超然台记 283

放鹤亭记 286

石钟山记 287

潮州韩文公庙碑 289

前赤壁赋 292

后赤壁赋 294

三槐堂铭 295

方山子传 297

苏辙 299

六国论 299

上枢密韩太尉书 300

黄州快哉亭记 302

曾巩 304

寄欧阳舍人书 304

赠黎安二生序 307

王安石 308

读孟尝君传 308

同学一首别子固 309

游褒禅山记 310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312

卷十

宋濂 313

送天台陈庭学序 313

阅江楼记 315

刘基 318

司马季主论卜 318

卖柑者言 319

方孝孺 321

深虑论 321

豫让论 323

王鏊 325

亲政篇 325

王守仁 328

尊经阁记 328

象祠记 331

唐顺之 333

信陵君救赵论 333

宗臣 336

报刘一丈书 336

归有光 338

吴山图记 338

沧浪亭记 340

茅坤 341

青霞先生文集序 341

王世贞 343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343

袁宏道 345

徐文长传 345

张溥 348

五人墓碑记 348

作者介绍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均为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生平不详,不见于文献记载。《古文观止》是他们为其学生选编的教材,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文摘


序言



《文心雕龙·论说》:汉魏六朝古文的璀璨星河 《文心雕龙·论说》并非一部独立的著作,而是刘勰煌煌巨著《文心雕龙》中的一个篇章。这部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巨著,以其宏大的视野、精微的分析、深刻的洞察,为中国文学史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论说》一篇,则聚焦于汉魏六朝时期文坛上那群以“说”为道的杰出作家及其作品,犹如一片璀璨的星河,映照出那个时代思想与文采的勃发。 时代背景:乱世中的思想激荡与文风转型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风云变幻、战乱频仍的时代。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乱世,催生了思想的极大活跃。玄学的兴起,对儒家思想形成了挑战,也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士人阶层在政治动荡中,逐渐脱离经学束缚,转向对个体生命、人生哲理的关注。这种思想的解放,必然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而“论说”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思想、进行说理的文体,便成为了承载这份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文学发展史上,汉魏六朝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汉代的辞赋,到建安风骨的慷慨激昂,再到魏晋清谈的玄远飘逸,以及南朝的骈体与铺陈,文风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面貌。《论说》一篇,正是对这一时期以说理见长、具有独立思想价值的文学作品的精要梳理与评价。 《论说》篇的重点与贡献 刘勰在《论说》篇中,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家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论说”的文体特征、发展演变以及创作要旨。他认为,“论说”的本质在于“明义”,即清晰地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作者的见解。这是一种理性与情感并重,逻辑与文采兼备的文体。 1. 追溯源流,确立宗师: 刘勰将“论说”的源头追溯到先秦诸子,认为他们的言论已经具备了论说的雏形。但他重点突出了汉代的扬雄、班固,以及魏晋的曹操、曹丕、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贡献。他认为,这些人不仅在思想上卓尔不群,更在文体上开拓创新,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扬雄: 刘勰赞扬扬雄的《法言》,认为其“穷理以绳物,辩言以畅意”,在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和语言的精准表达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扬雄的论说,体现了汉代朴实而深刻的思想风貌。 班固: 班固的《两都赋》虽然以铺张扬厉的辞赋形式出现,但其背后蕴含的对都城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也带有论说的意味。刘勰认为班固的论说“铺叙九世,辨章前后”,展现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人的气度。 建安风骨: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论说,在刘勰看来,是汉魏之际论说文的集大成者。曹操的“建安之雄”,其论说“风骨沉厚”,直抒胸臆,体现了乱世英雄的魄力和智慧。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对作家风骨的强调,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而曹植的论说,则在继承父兄风骨的基础上,更添一份才情与洒脱,“落纸辞章,有若神授”。 魏晋风度: 嵇康、阮籍等玄学名士的论说,则展现了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独特气质。他们的论说,往往围绕着人生、生死、自由等哲学命题展开,语言清峻,思辨深刻,充满了对现实的疏离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刘勰评价嵇康“词辩宏茂,与性审”,阮籍“含毫常思,抚卷而叹”,都捕捉到了他们论说的精髓。 2. 剖析论说文的要旨: 刘勰认为,优秀的论说文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明义: 论说的核心在于“明义”,即要能清晰地阐述道理,使人明白。这要求作者对事理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辨理: 论说需要“辨理”,即要能够分析事物的利弊得失,辨别是非曲直。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畅意: 论说也要“畅意”,即要能够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解。虽然以说理为主,但好的论说文绝非枯燥乏味,而是能够在理性的阐述中融入真挚的情感。 词约: 论说文的语言应当“词约”,即要力求精炼,避免冗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3. 评价标准与文学批评史意义: 刘勰在《论说》篇中,不仅对汉魏六朝的论说文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批评标准。他强调“体例”的重要性,即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论述方式。对于论说文,他强调“务求其旨”,即要紧扣文章的主旨,层层深入。 《论说》篇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汉魏六朝论说文的宝贵资料,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刘勰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体例、创作方法、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他的评价标准,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论说》篇的影响与启示 《文心雕龙·论说》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汉魏六朝时期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独特风貌。它告诉我们,论说文并非仅仅是冰冷的道理陈述,而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个体思考和情感温度的艺术品。 对后世论说文创作的指导: 刘勰提出的“明义”、“辨理”、“畅意”、“词约”等创作要旨,对于后世论说文的创作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古代的奏议、书信,还是现代的议论文,这些原则都依然适用。 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说》篇展现了刘勰作为批评家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他对作家作品的评价,既有历史的眼光,也有对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通过《论说》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魏六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论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思想激荡的回响。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论说》篇,是刘勰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的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汉魏六朝论说文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领略那个时代思想的深度与文采的魅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看着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就觉得心情舒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阅读古籍的厚重感。我本来对文言文有点畏惧,总觉得晦涩难懂,但拿到这套书后,光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让人充满了亲近感。那印刷的清晰度,让那些繁复的汉字也变得井井有条,阅读体验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特别是那种老式的排版风格,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都浓郁了。我非常享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准备过程,它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评价一套书的“实用价值”,但对于这套书的收藏价值,我必须点赞。它的设计风格非常复古,那种不事雕琢的雅致,正好符合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偏好。放在家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风格的体现。而且,我注意到它的版本校对似乎非常严谨,至少在我目前阅读的篇章中,没有发现明显的错漏或印刷模糊的地方,这在同类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是比较少见的。作为一个追求品质的读者,我非常看重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拥有一套装帧精良、内容严谨的经典选本,就像拥有了一把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钥匙,让人感到踏实和满足。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对“经典”二字的盲目崇拜,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才体会到编者的用心良苦。这套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文章,而是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脉络和递进关系,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古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那些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哲思。读完一篇,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想象着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其他现代文学作品难以给予的独特体验,它拓宽了我的视野和共情能力。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在通勤路上阅读,这套书的便携性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虽然是全两册,但每一册的厚度都控制得恰到好处,正好能塞进我的背包侧袋。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内容的选择上,兼顾了经典性和可读性。我之前读过一些古代选本,要么是选得过于偏僻,佶屈聱牙,读起来像解谜;要么就是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但这套书的选篇,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那些耳熟能详的段落被精心挑选,穿插着一些稍有挑战性但又极富启发性的篇章,形成了一种流畅的阅读节奏。每读完一篇,总能有那么一两句金句在脑海中回响,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这种“刚刚好”的难度设定,对于希望提升自己古典文学素养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备考相关专业考试的学生,对于任何选本,我最关注的其实是注释的详尽程度和准确性。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非常出色,它并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冗长、拖沓的注解方式,而是做到了精准点拨要害。对于那些关键的实词、虚词的解释,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更难得的是,它对一些篇章的背景介绍也做到了言简意赅,让我不需要频繁地跳到其他工具书中去查阅背景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我这种需要高效吸收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炼而有力”的注释体系,无疑是最大的加分项,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美感和思想的传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