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詩歌史著集成(第三冊)
定價:90.00元
作者:陳引馳 周興陸
齣版社:南開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100496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詩史》三冊,將騷體、樂府、詞、散麯等都納入廣義的“詩歌”範疇,受當時流行的“一代有一代之所勝”文學觀念影響,著重勾勒中國古代詩歌發展中“詩體代興”的演變脈絡,並闡明每一時段詩歌傳統與藝術形式的特色。較之此前的詩史作品,本書係統性更強,考證和分析也更為嚴謹深刻,並廣泛引用西方理論學說,就著述體例和研究方法而言,都是更為成熟的現代研究著作。本冊捲二,為中代詩史,自漢末講起,至唐代止,以五七言古代體為主。本冊分為曹植時代、陶潛時代、李白時代、杜甫時代四篇。詳述瞭五言詩的起源、建安詩人、元康詩人、元嘉詩人、新體詩人、初唐詩人,以及王維、岑參、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其派詩人及詩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集成對民國詩歌的“政治性”和“抒情性”之間的復雜關係處理得相當到位。民國時期,詩歌幾乎無法脫離時代洪流,許多創作都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嚮或社會關懷的烙印。然而,優秀的詩人總能在宏大敘事中,提煉齣極其個人化、具有普適價值的抒情內核。這套書巧妙地將兩者並置展示,讓讀者可以清晰地分辨齣哪些是時代的強音,哪些是個體的低語,以及兩者是如何互相滲透、互相成就的。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在不同政治環境下,創作風格發生明顯轉摺的詩人的作品,這套集成提供瞭連續的文本支持,使得分析他們的心路曆程成為可能。它不僅僅是“寫瞭什麼”的記錄,更是“為何如此寫”的深度探究。對於想理解中國近現代文學如何應對激進的社會轉型這一議題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係統而全麵的文本基礎。它讓你明白,在動蕩的年代,詩歌的記錄和傳承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抵抗與見證。
評分這套集成對民國詩歌“現代性”的探索路徑,有著非常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呈現。從早期的白話新詩運動,到後期受西方思潮影響而産生的各種探索,書中對不同階段詩歌美學範式的轉移捕捉得極為精準。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形式的革命”的重視,很多詩篇初看可能顯得稚嫩,但其在格律、意象、節奏上所做的嘗試,卻是為後世中文詩歌的自由發展鋪平瞭道路。這套書就像一颱精密的顯微鏡,將那些細微的、影響深遠的藝術變動放大給我們看。它沒有迴避那個時代詩歌創作中存在的矛盾和混亂,比如傳統與西化的拉扯,或者個人主義與集體意識的衝突,這些“不完美”恰恰構成瞭民國詩歌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對於那些想跳齣教科書式解讀的讀者而言,這套集成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參照係。它鼓勵讀者去比較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詩人如何共同塑造瞭那個獨一無二的文學高峰。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讓你仿佛身處那個喧囂的咖啡館或清冷的書房,親耳聆聽那些時代的詠嘆調。
評分這套《民國詩歌史著集成》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對那個充滿變革與掙紮的時代詩歌風貌的梳理,簡直是一部濃縮的曆史畫捲。我剛翻閱瞭前幾冊的內容,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和文人精神的碰撞感,讓人不禁沉浸其中。它不僅僅是詩歌的簡單匯編,更像是一部社會思潮變遷的側影。比如,早期那些充滿傢國情懷、試圖以詩言誌的呐喊,到後來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與掙紮,這種清晰的脈絡變化,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詩歌如何迴應著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編纂者的用心可見一斑,他們對史料的搜集和考證顯然下瞭大功夫,許多失傳已久或者散佚在各處的珍貴文本得以重現,這對於研究民國文學的學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不同流派詩人群體的平衡敘述,既沒有厚此薄彼,又精準地點齣瞭各自的藝術追求和曆史貢獻。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雖然有些詩篇的語言風格帶著時代的烙印,初讀略顯晦澀,但配閤著詳盡的注釋和背景介紹,也能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復雜而熾熱的靈魂。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相當大氣,讀起來賞心悅目,讓人願意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為我們重建那個“新舊交替”的文學現場,提供瞭堅實可靠的基石。
評分我必須說,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贊嘆,但其文學感染力同樣不容小覷。很多時候,純粹的學術匯編容易顯得枯燥乏味,但這裏的文本選擇和編排方式,卻有效地保持瞭閱讀的流暢性與趣味性。它似乎在無聲地告訴我:這些詩,不僅僅是研究的對象,它們本身就是那個時代最鮮活的生命痕跡。閱讀過程中,我被許多詩句深深觸動,那些關於離散、關於理想破滅、關於對美好未來的微弱期盼的抒發,即便跨越百年,依然能激起強烈的共鳴。編者在提供這些寶貴文本的同時,似乎也努力在維持文本的原貌和閱讀體驗的統一性上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既是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書,也是供熱愛文學的人品讀的文學寶庫。特彆是那些在政治風暴中幾經沉浮的作傢的作品,其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堅韌和哀愁,讀來令人唏噓不已。這是一套值得反復翻閱的典藏,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
評分說實話,當我拿到這套書時,內心是抱著一絲謹慎的期待的。民國文學的研究汗牛充棟,想從中脫穎而齣、真正提供新見解或更完善的匯編,難度可想而知。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套集成在細節處理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概覽,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民國詩壇生態。我尤其關注其中對一些邊緣化詩人的挖掘,那些在主流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名字,他們的作品往往蘊含著意想不到的創新和獨特的個人體驗。書中對不同詩社、文學團體之間的互動與張力也有著細緻的描摹,使得詩歌的流變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群體性努力與個體創造交織的結果。這種深入肌理的梳理,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民國詩歌”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也不是僅僅是現代主義的嘗試,而是一個無比寬廣、充滿實驗精神的場域。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思考,那個在戰火與變革中掙紮的詩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體驗中,挖掘齣永恒的藝術價值的。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足夠的原材料和清晰的引導,去進行這樣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