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作心理学 煤炭工业出版社

微动作心理学 煤炭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微表情
  • 肢体语言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识别
  • 影响力
  • 煤炭工业出版社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63313
商品编码:299959877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微动作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李杨,这本书比较实用,可读性高。 口述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2063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微动作心理学》一书,就是通过动作来了解心理的一本书,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些下意识动作、习惯性动作所暗示的心理活动,还告诉我们当人紧张时、动摇时、内心消极时、出现心理戒备时身体会有哪些小动作,更告诉我们如何观察并利用一举一动来掌控他人的心理,达成自己所愿。n
n

目录


章 内心有想法,身体就会有动作

n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_2

n

身体不会“口是心非”_5

n

心有所想,身有所动_8

n

肌肉的反应比思维的反应更快_10

n

事物触动情感,情感引发动作_12

n

身体动作也会影响内心情感_14

n

潜意识不会听从“指挥”_16

n

第二章 下意识动作透露出的心理

n

将腿伸向你,是在向你示好_20

n

下意识捂嘴摸鼻,心中常有不安与焦虑_22

n

咀嚼和吞咽动作所传达的信息_24

n

欲盖弥彰时手脚动作会下意识地增加_26

n

咽口水清嗓子,不是紧张就是撒谎_28

n

十指交叉,无形的控制力_30

n

无意识表情,让心底一览无余_32

n

第三章 习惯性动作动透露出的心理

n

爱用手捂嘴,内心多少有点自卑_36

n

朝上盯着别人的人,心中往往压抑着怒火_38

n

习惯性皱眉的人,需要感性诉求_40

n

走路时往下瞅的人凡事精打细算_42

n

习惯耷拉上眼皮的人,多圆滑而不张扬_44

n

缓慢踌躇地走路,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_46

n

常摆“塔尖式手势”,内心高度自信_48

n

第四章 表里不一,身体语言泄露谎言

n

言行不一,肢体揭露内心_52

n

眼神躲闪,多是心虚_54

n

瞳孔先放大再恢复,是企图掩盖真相_56

n

说话声音高而缺乏变化时往往在撒谎_58

n

扭头可能是说谎时的防卫动作_60

n

不正面回应,常是心虚的表现_62

n

第五章 内心紧张时,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脚踝相扣,内心紧张的透露_66

n

不时拨弄头发,说明心中不安_68

n

握紧拳头是心理学上的武装姿势_70

n

双脚滑来滑去泄露紧张情绪_72

n

一说话就清嗓子,往往说明他很紧张_74

n

摆弄打火机开关,不是掩盖紧张就是内心急躁_76

n

第六章 判断自信与优越感,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自信满满时常做肘部支撑动作_80

n

头枕双手,一切尽在掌握_82

n

碰触点越往上,越喜欢占有优势地位_84

n

头靠椅背,双腿叉开,舍我其谁_85

n

竖立的大拇指,往往表示自视甚高_88

n

把双手放在臀部两侧,表明信心十足_90

n

发短信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的人多不自信_92

n

第七章 认可还是否定,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不停点头往往不是赞同_96

n

笑不露齿是在礼貌地拒绝_98

n

频频点头是应付式的答应_101

n

从眼镜上方看人,是拒绝交流的表现_103

n

扬起的眉毛,代表怀疑的心理_105

n

双手托腮,心事重重_107

n

做出稍息姿势时,说明他想结束谈话_109

n

第八章 坚定还是动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摸纽扣摸袖口的动作有了,事也就成了_112

n

视线开始游离,说明内心出现不安_114

n

自我拥抱,自我安慰_116

n

拍案而起与手势下劈体现威慑力_118

n

收到账单就付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_120

n

站立式身体角度反映出的内心世界_122

n

第九章 消极还是积极,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手摸下巴的心理表现_126

n

鼻孔扩张说明情绪高涨_129

n

兴奋时瞳孔扩张,低落时瞳孔收缩_131

n

低头耸肩,有自我保护的意味_133

n

翘起脚尖,内心高兴的表现_135

n

朝下吐烟圈,说明有心事_137

n

蜷曲身体睡觉的人压力重重_140

n

第十章 意识和喜好,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延长眨眼时间,往往是讨厌的心理暗示_144

n

握手时盯人,常常带有挑衅心理_146

n

以指尖轻敲桌子,说明他有话要讲_149

n

摩拳擦掌的多种情绪与态度_151

n

手放在酒杯中央的人,往往是和事佬_153

n

走路连蹦带跳,透出来的是侠义心肠_155

n

文质彬彬走路的人不会轻易动怒_157

n

吃东西闷不作声,是内向害羞的表现_159

n

第十一章 喜欢还是防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n

握手时将手掌翻转是在制造强势心理_162

n

自我抚摸往往是内心没有安全感_164

n

腰挺得直,背绷得紧,说明警觉度高_166

n

拖着脚步的人需要你付出关心_168

n

骑跨椅子折射抵触情绪_170

n

不敢直视你,往往是喜欢你_172

n

紧握双手,往往是有挫败感_173

n

第十二章 一发二妆三服装,微动作透视人心

n

突然改变发型的人往往刚经历过不快_176

n

爱化浓妆的女人渴望引人注目_178

n

爱穿相似款式鞋子的人,不爱冒险_182

n

以不同的服装示人折射不同的关切点_184

n

珍惜鞋子的男人心理往往很保守_187

n

第十三章 察颜观貌,于细微之处看人识心

n

读懂表情,摸清心思_190

n

爱站别人边上照相的人往往缺少主见_192

n

翻来覆去摆弄空酒杯,内心多虚荣_194

n

老调重弹,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_197

n

以声识心,音调音量透露内心_199

n

掏钱摊钱方式,反映内心世界_202

n

爱往人群里钻的人,内心渴望被关注_205

n

不停换座位,说明很挑剔_207

n

总是在人前讲电话的人常常是自我主义_209

n

买东西犹豫不决,内心也多优柔寡断_212

n

喜欢坐门口位置,性格多急躁_214

n

第十四章 言为心声,闻言听音辨心理

n

“我脾气不太好”:自恋的外在表示_218

n

“年轻真好啊”:口服心不服_220

n

讲话夸大其词:内心渴望与人交谈_222

n

“小张真能干”:隐隐的敌意_224

n

“算了,别再提了”:欲盖弥彰_226

n

“给您倒点水”:内心尴尬要解围_228

n

“我不会说客套话”:虚伪很会拍马屁_230

n

“本来是想”:自尊心很强_232

n

先强调不利条件,往往是在意別人的看法_234

n

“对啊”:通常是圆滑_236

n

“能去就去”:薄情小气者居多_238

n

第十五章 观姿阅行,捕捉小动作玩转社交圈

n

面带微笑的人,是想拉近和你的距离_242

n

冷漠的斜视意味深长_244

n

从不说别人坏话的人,多不可信_247

n

同步行为,模仿拉近心理距离_249

n

递接名片的动作讲究_251

n

一股脑说话的人,值得信赖与交往_253

n

配合他人的身体状态事半功倍_255

n

拥抱动作里的真心与假意_257

n

与对方的呼吸节奏保持同步_259

n


作者介绍


李杨,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硕士学历。曾广发涉猎阅读了弗洛伊德、荣格、卡伦·霍尼等人的心理学着作,对于心理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始终认为心理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学问,而且是一门具有非常广阔的实践应用科,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n
n

文摘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n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曾提出“7%-38%-55%定律”:当人们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会使用到三个主要的沟通元素——用词、声调,还有肢体语言。所谓的“7%-38%-55%定律”,指的就是这三项元素在沟通中所担任的影响比重。用词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比重,是55%。从这个定律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说话内容是不重要的,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丈夫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爸爸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爸爸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调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丈夫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n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n
  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藉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肢体语言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往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他的真实想法。n
  “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只能是误入歧途。”这是文学经典形象福尔摩斯侦探的名言。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可以凭借指甲、外套的袖子、脚上的靴子、膝盖处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以及面部表情和种种行为判断人的内心活动。n
  “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福尔摩斯如是说。为什么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十分清楚人的身体语言密码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犯罪嫌疑人可以制造出种种口头上的谎言,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经意中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看似没有深意的手势里。与一般人相比,福尔摩斯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分辨他是否在说谎,同时从这些不说谎的信号里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n
  告别了福尔摩斯,我们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的电影演员,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银幕经典形象。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回忆起那个穿着破烂的燕尾服,迈着八字步的形象。与今天音画俱全、推崇技术的电影相比,卓别林的电影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卓别林对故事的讲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个结构精巧、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你不会感到惊奇吗?他是凭借什么在无声的世界里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简洁又内涵丰富,那就是身体语言。卓别林就是使用丰富的身体语言把人物的感情、想法、经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观众没有感觉缺省,也不会觉得唐突,而是被他的一举一动所吸引,所感动。演员的身体语言是无声电影的灵魂。n
  从福尔摩斯到卓别林,我们一再提及一个词——身体语言。而我们总是过分重视口头内容表达,而忽略了身体语言的能量之大。福尔摩斯与卓别林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所以,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究身体语言的密码吧!那些曾经被你忽视的非语言信息才是读懂对方心思的可靠的资源。n
  ……n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微动作心理学》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情绪的无声密语:解读日常行为中的深层心理地图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非语言沟通与潜意识行为的划时代著作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交流,但真正被我们有意识捕捉和理解的,仅仅是语言的冰山一角。在言语之下,潜藏着一个由细微动作、不经意姿势和瞬间表情构筑的复杂系统,它诚实地揭示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未被表达的情感以及潜在的认知状态。 《情绪的无声密语》是一部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这门“非语言解读术”的权威指南。它并非一套僵硬的解读手册,而是一把开启人类行为复杂性的钥匙,引导读者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中,构建起一套全面、深入的心理洞察体系。 第一部分:行为的基石——微动作的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行为科学的门槛,理解微动作是如何从神经层面和进化角度产生的。我们探讨了“皮质反应回路”在压力、兴奋或欺骗情境下如何绕过理性控制,直接驱动肢体做出瞬间反应。 面部微表情的“七秒定律”: 深入剖析了那些持续时间极短(少于半秒)但信息量巨大的面部肌肉运动,如何成为情绪泄漏的黄金窗口。我们不仅会解析基本的七种普世情绪(如恐惧、厌恶、轻蔑),还将细致区分同一种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细微变异和表达强度。 身体姿态的“重心转移”模型: 姿势不仅仅是舒适度的体现,更是权力感、防御心和开放程度的直观展现。本书详述了站姿、坐姿中重心在双脚、躯干间的微妙转移,如何预示着即将采取的行动,或对当前环境的接纳或排斥程度。 “启动”与“阻断”行为的机制: 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紧张时会不自觉地触摸脖子、搓手或整理衣物(自我安慰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更高阶的认知负荷之间的关联。 第二部分:情境分析——场景下的行为解读与测谎艺术 行为的意义永远依赖于情境。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微动作的孤立信号,整合到具体的互动场景中,构建一个可靠的心理画像。 谈判桌上的“沉默之战”: 在高风险的商业或人际谈判中,肢体语言往往比口头承诺更具预测性。我们将分析在讨价还价、权力展示或信息隐瞒过程中,手势的开放性、眼神接触的时长和身体朝向的变化,如何暴露参与者的底线和真实需求。 群体动力学中的非语言领导力: 探讨在会议、团队协作或社交聚会中,谁真正掌控了信息流和注意力。这包括对“空间占有率”的分析,以及非语言暗示如何建立或瓦解群体内部的层级结构。 冲突升级与降级的信号链: 识别那些标志着敌意即将爆发或危机正在缓解的微妙行为链。例如,从“紧闭的嘴唇”到“短暂的目光锁定”,再到“身体前倾”,每一环都是情境升级的指示灯。 第三部分:高级应用——跨文化理解与自我觉察 真正的行为解读大师,不仅能读懂他人,更能洞悉自己。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领域:跨文化差异和自我行为的精细化管理。 解读“文化噪音”: 阐述了不同地域对空间距离、接触频率和面部表情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视为“专注”的眼神接触,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侵犯”。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些文化“噪音”的方法,避免产生错误的归因。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的高效训练: 我们将深入研究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如何驱动我们模仿他人的动作,并探讨如何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机制来增强共情能力和建立信任。 从被动观察到主动塑造: 最后,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行为校准练习”,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监测自己的“微泄漏”,从而实现更清晰、更具目的性的沟通。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微调自己的非语言信号,有效管理他人的对自己的感知。 《情绪的无声密语》 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观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深度连接和有效沟通的实践指南。它将彻底改变您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您在与人交往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听到那股强大而诚实的“无声密语”。无论您是希望提升谈判技巧的专业人士、渴望深入了解伴侣和孩子的父母,还是仅仅对人类心智运作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煤炭工业出版社的名字让人立刻联想到厚重、严谨的学术风格。我当初是因为“微动作”这个词被吸引的,总觉得它捕捉到了人类行为中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翻开书,前几章似乎在铺垫一些基础概念,关于人类心理的演变,以及社会互动中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当然,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方式进行的。作者的语言很有画面感,就像是在脑海中为你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让你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和肢体语言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例如,在描述某个会议场景时,他会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眼神交流、手势的细微幅度,甚至是坐姿的微小调整,然后层层剥茧,分析这些“微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的真实意图和情感状态。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究竟能揭示出怎样深刻的心理规律,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又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理论,更像是在教我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将“微动作”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感受”对方,实际上是在解读对方无意识的身体信号。书中对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肢体语言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比如在谈判桌上,一个不经意的身体前倾可能意味着什么,对手指的轻微敲击又暗含着怎样的心理活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微表情”和“微动作”之间关联性的阐述,它们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人类情感和意图的完整表达。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想起曾经因为误解了对方的“微动作”而导致的不愉快,或者因为捕捉到了对方的“微动作”而获得意外的突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让我逐渐领悟到,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言语只是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才是真正决定交流成败的关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过去,我可能更关注别人说了什么,但现在,我开始留意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的表情、眼神、甚至是站姿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微动作”的系统性梳理,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际关系。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微动作”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情绪驱动,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身体语言,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书中对“微动作”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识别这些细微变化,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讲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的实用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深入地理解我身边的人,也更好地表达自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强调了“非语言沟通”的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过于依赖语言来表达和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在语言之外,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故事。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际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微动作”可能代表的心理含义。例如,他在分析面试官的反应时,会提到当面试官身体微微后倾,或者手臂交叉,这可能并非不感兴趣,而是出于一种审慎或思考的状态,这与我们常认为的“拒绝”信号截然不同。这种对细节的精准解读,让我对“非语言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与人交流时,是否无意中释放了一些负面的“微动作”,或者错过了对方传递的积极信号。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行为中那些不自知的盲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更有效的沟通工具,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游刃有余。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作者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他并没有堆砌艰深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微动作”的魅力。书中关于“微动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分析,尤为引人入胜。他详细地阐述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同一个“微动作”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从而提醒我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需要格外注意并保持敏感。这种深入的文化洞察,让我认识到,理解“微动作”不仅仅是掌握一套通用的沟通技巧,更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才能真正做到准确解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而理解并尊重这种多元性,是有效沟通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