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精心撰写的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理调节能力的通俗读物。让每个人掌握了*的心理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意义上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在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时,也更容易进入治疗状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部分 直面自我,打开沉寂已久的心门
*章 你并不是心理门诊的*患者 / 003
*节 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亚健康的趋势/003
di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界限在哪里/007
di三节 你究竟在害怕什么/011
di二章 做自己,不囿于别人的期许 / 015
*节 “我想做”与“他/她希望我这样做”/016
di二节 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021
di三节 接纳自我,勇于放手与改变/025
di四节 沟通是门艺术,无关智商高低/030
di二部分 自我疗愈,心病还须心药医
di三章 内向不是病 / 037
*节 被动攻击型人格/038
di二节 自卑与自负/042
di三节 安全感的真实面目/047
di四节 并不全是你的错/052
di四章 我们因何迷茫 / 058
*节 有种青春叫作迷茫/059
di二节 迷茫并不全是坏事/063
di三节 穿越迷茫的重重迷雾/067
di五章 愤怒与痛苦相生相惜 / 073
*节 愤怒不是你的错/074
di二节 你为什么会愤怒/079
di三节 冲动是魔鬼/082
di四节 愤怒过后是更大的痛苦/088
di六章 拖延症,不是病的“病”/ 093
*节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095
di二节 战胜拖延,长路漫漫/100
di三节 告别拖延,让生活更有效率/104
di七章 你所误解的强迫症 / 111
*节 “真假”强迫症/112
di二节 强迫症并不是“强迫”/117
di三节 习惯和强迫症的区别/121
di四节 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125
di八章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 131
*节 品味孤独/132
di二节 外向的人也可能是孤独的/136
di三节 孤独是把双刃剑/141
di四节 孤独和寂寞/146
di九章 你抑郁了吗 / 151
*节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152
di二节 一万个抑郁的理由/154
di三节 抑郁,我该拿你怎么办/159
di三部分 积极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di十章 心态决定* / 165
*节 艺术疗法/166
di二节 转换心态,自我疗愈/171
di十一章 恋爱和婚姻 / 175
*节 秀恩爱,你在秀什么/176
di二节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延续/180
di三节 选择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184
di十二章 职场与人际交往 / 189
*节 遭遇“控制狂”上司/190
di二节 避免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194
di三节 面对请求,如何委婉地说“不”/199
di四节 紧张情绪该如何调节/203
di五节 如何让自己更有效率/208
di六节 人际交往中要有同理心/212
di七节 与人交往,玻璃心不可取/216
闲来无事,又重温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经典小说,与其说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对青春期躁动不安、对世界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写照。维特那种敏感、多愁善感,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憧憬,却又常常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感到绝望。他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孤独感,让我在阅读时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 维特对情感的极致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让他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也让他更容易受伤。他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袒露,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爱情的投入,都带着一种燃烧一切的热情。然而,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在面对社会规则和人情冷暖时,显得如此脆弱。他试图在情感的海洋里寻找慰藉,却最终被现实的浪潮吞噬。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入门读法,虽然内容偏向理性思辨,但其中关于“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却让我反思了很久。这本书里,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探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意味着我们拥有通过思考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做到“认识你自己”,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动机、恐惧,以及那些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信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德性伦理学”的讨论,它强调的不是遵守一套僵化的道德规则,而是培养一种内在的品质,让一个人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对个体内在修养的强调,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仅仅在于拥有知识,更在于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正念”(Mindfulness)的书籍,其中一本讲述了如何通过日常的觉察来缓解压力和焦虑。书中提到了很多简单易行的练习,比如在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质感,在走路时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在呼吸时留意气息的进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拉回到当下。 我发现,当我们能够真正活在当下,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就没有那么可怕了。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失眠,通过练习正念,他学会了在感到焦虑时,不是去对抗它,而是去观察它,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将注意力重新引回到当下的呼吸。久而久之,这种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无意间看到一部关于艺术疗愈的纪录片,其中展示了不同的人如何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和疏导内心的情感。片中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通过反复描绘一幅黑暗的森林,逐渐在画布上找到了光明的出口。她将内心的压抑和痛苦,通过色彩和线条倾泻而出,仿佛在完成一幅幅“情绪地图”。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那些难以言说的悲伤、愤怒、喜悦,都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得以释放。纪录片中的艺术家和治疗师,他们并没有强行去改变参与者的情绪,而是通过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这种“表达性疗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艺术在自我探索和疗愈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最近翻了几本书,恰好看到一本《心灵捕手》,虽然不是心理学专业书籍,但故事里那个才华横溢却又备受创伤的威尔,他与心理学教授尚恩的互动,着实让人思考了许多关于自我认知和人生选择的问题。威尔的聪慧如同被一道看不见的墙隔绝,他用高傲和尖锐来防御自己,不让任何人靠近,更别提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尚恩教授的耐心和不懈,就像在一点点剥开洋葱,试图触及威尔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 书里有一段描写,威尔在面对自己“非凡”天赋时,表现出的那种既自傲又恐惧的矛盾心理,让我印象深刻。他害怕一旦被真正理解,就会被要求承担起那些他尚未准备好面对的责任,所以他宁愿躲在自己构建的智力堡垒里,对一切真心诚意的探寻报以嘲讽。而尚恩的“是你自己的错”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直击要害的疗愈?它没有责备,而是一种力量的传递,告诉威尔,他有选择,有能力去面对和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