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口述 9787506090780 虚云大师-WHBH

虚云大师口述 9787506090780 虚云大师-WHB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虚云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虚云大师
  • 佛教
  • 禅宗
  • 口述
  • 传记
  • 中国佛教
  • 近代高僧
  • 佛教文化
  • 心灵成长
  • 佛教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0780
商品编码:299888612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虚云大师口述

定价:58.00元

作者:虚云大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60907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百年虚云,千年禅心。字字珠玑,句句参悟。心若莲花,经是般若。药医不死病,佛度有心人。

内容提要


虚云大师指出,“禅”可以开拓吾人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虚云大师对禅学的开示绝非晦涩难懂,而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法炙。愿借此书,向世人引述虚云大师禅学的思想,帮助世人解除烦忧困扰,铲平困苦,得一个平静自由的心境!

目录


作者介绍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后由庶母抚养长大。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24-1907)受戒。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文摘


序言



《禅宗高僧虚云大师传》 一、 尘缘初起,悲心所感 净空,法名海空,俗名萧玉堂,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广东曲江人。自幼即具不凡之志,虽身处世俗,却早已心向清净。其童年时期,正值太平天国战乱之后,世事动荡,民不聊生。年少之时,便常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苦厄,对三界内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诸般苦痛,深怀悲悯之心。这种对众生疾苦的关怀,成为了他日后出家修行、普度众生的强大动力。 萧玉堂少年时代,便饱读诗书,于儒、释、道三家经典均有涉猎,深感世俗之学终究难了生死。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接触到了佛法,那深邃的义理、慈悲的教诲,如同甘露滋润了他干渴的心田。在一次又一次的内心审视与挣扎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出家为僧。 二、 剃度出家,誓愿宏深 咸丰十年(1860年),年仅六岁的萧玉堂,在家人因其聪慧与孝顺而反对的情况下,于广州长寿寺,在月霞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妙莲,字德清。虽然年幼,但其出家之志,已如磐石般坚定。剃度之后,他开始了正式的僧侣生活,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参禅悟道。 然而,寺院生活并未令他满足。他对佛法真谛的探求,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他深知,真正的解脱,非止于形式,更在于内心的证悟。于是,在年长一些后,妙莲和尚开始了他的游方生涯。他怀揣着一颗求道之心,行脚四方,参访名师,学习不同宗派的教法,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三、 参学行脚,磨砺道心 妙莲和尚的游方生涯,是其人生中最为艰苦但也最为宝贵的经历。他曾到过五台山,那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传说中菩萨常现身说法。在五台山,他体验了雪山的严寒,也感受了佛法的庄严。他在此地精进修行,但仍觉未能圆满,遂继续前行。 在福建莆田,他参学于广化寺,后又在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净慧和尚为师,正式受具足戒,法名“虚云”。“虚”乃虚空之意,象征着广阔无边、包容一切;“云”则寓意自在飘逸,不受拘束,正如佛法般普照大地,无处不在。这一法号,也预示了他往后一生如云般自由自在,遍行天下,弘扬佛法。 虚云和尚在受戒后,并未止步,而是继续深入学习,广博涉猎。他曾到过浙江宁波天童寺,参礼契言禅师。又去过上海玉佛寺,与觉先老和尚交流。他学习净土法门,也研习禅宗的公案。每一次的参访,每一次的交流,都让他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自心的体悟更加透彻。 虚云和尚的行脚,并非简单的游览,而是一场场严酷的修行。他曾在大雪山中,以苦行精进,磨砺身心。他曾经历种种艰难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的道心却愈发坚固。他深知,佛法并非空谈,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悟的。 四、 苦行求法,化凡成圣 虚云和尚一生,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那无以复加的苦行。在求法的道路上,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他曾多次朝拜五台山,每次都以三步一叩首的方式,历经数载,风餐露宿,身心俱疲,但道心不减。他的苦行,不为求福,不为求名,只为探求佛法真谛,了脱生死。 在朝拜五台山的过程中,他曾遇到饥饿难忍,几近奄奄一息。幸得一位渔夫相救,给予食物,才得以保住性命。这番经历,令他对众生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坚定了普度众生的决心。 他还曾发愿“长斋、持戒、念佛、礼佛”,终生不娶,严持净戒。在漫长的修行岁月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包括身体的病痛、外在的干扰,但他都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克服了。 虚云和尚的修行,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证悟,更是对佛法精神的实践。他以身作则,将佛陀的慈悲、智慧、忍辱、精进等美德,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的苦行,并非一种自我折磨,而是对“无我”、“空性”的深刻体证。 五、 弘法利生,再兴禅宗 虚云和尚一生,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也曾远赴海外弘法。他曾于1934年应邀前往香港,宣讲佛法,受到当地信众的热烈欢迎。后来,他又前往新加坡、泰国等地,传播佛法。 然而,他的主要贡献,还在于中国大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苦行修行之后,虚云和尚已经证得了甚深的境界。他开始住持各大名山古刹,如镇江焦山定慧寺、苏州常熟虞山兴福寺、江西庐山大林寺、四川成都昭觉寺、重庆金顶华严寺、云南昆明涌泉寺、北京碧云寺等。 在他住持的寺院,他总是积极整顿丛林,恢复清规,鼓励僧众精进修行。他教导弟子,要“持戒精严,勤修禅定,深入经藏”,将祖师的家风发扬光大。 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动荡时期,佛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虚云和尚以其崇高的德行和坚定的信仰,成为了中流砥柱。他不仅保护了许多古老的寺院和珍贵的佛法典籍,更用他的言行,感化了无数人,让他们重拾对佛法的信心。 他所倡导的“看话头”禅法,以及对净土、律宗等其他法门的包容与融合,为后世的佛教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一生未曾著书立说,但他所言所行,皆是佛法的真实写照。弟子们将他的开示、法语,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汇编成书,以供后人学习。 六、 晚年示寂,法身永存 1959年,农历己亥年十月十三日,虚云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安祥示寂,享年一百二十岁。他的示寂,是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法身慧命,却如同一盏明灯,永远照耀着后世的学佛者。 虚云和尚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以无比的毅力和慈悲,将佛法在动荡的时局中传承和发扬。他的一生,是“精进”、“忍辱”、“慈悲”的典范。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高僧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坚定。只要有求道之心,即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解脱之道。 虚云和尚的一生,是为法忘躯、为众生献身的一生。他以其纯净的修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佛子,在漫漫的求道之路上,坚定前行。他的精神,将永不磨灭,永远活在每一个信奉佛法的心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在浩瀚的书海中独树一帜。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与作者一同探索那些关于生命本质、宇宙规律的终极命题。文字的张力十足,既有磅礴大气的场景描绘,也不乏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一种对世间万象洞察入微的智慧。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既保持其原初的深奥性,又能让普通读者感到亲近和易于理解的平衡点。这种驾驭文字和思想的能力,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富有启迪的对话,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并尝试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散,我总会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些精妙论述,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迷茫中的思绪。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毫不生涩,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思想洪流。作者在构建其宏大体系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逻辑严谨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细节的打磨,那些看似随意的插叙或旁白,无一不是为最终的主题服务,构建了一个严丝合缝的文本迷宫,让读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伏笔或呼应,这证明了作者构建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对于那些热衷于文本细读和深度解读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无尽的宝藏。它不满足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意义的最底层,将哲思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大呼过瘾,拍案叫绝。

评分

从文风上看,此书具有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独特韵味。它没有时下流行读物那种轻浮的腔调,而是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虔诚。语言的力量在这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品,掷地有声,掷地有声。我常常被作者那份洞悉世事而不染尘埃的超然态度所感染,仿佛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澄澈与宁静。这种风格的建立,无疑需要作者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试图用花哨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凭借内涵的深度和力量,不动声色地攫取读者的全部注意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东方智慧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但其深度又足以满足资深研究者的需求。它的可读性极高,即使是对相关领域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凭借清晰的脉络和引人入胜的论述而轻松跟进。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深奥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到对具体生命体验的描述之中,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个充满引导性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心性上的打磨。这种互动性和体验感,是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也正是这本书魅力所在,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思想传递上的那种穿透力。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成功”、“幸福”、“存在”这些基本概念的既有定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重心和价值取向。书中的某些观点,初读时可能略显尖锐甚至颠覆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逐渐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慈悲和圆融智慧。它如同寒冬中的一炉炭火,虽然不至于热烈到让人灼伤,却足以温暖和照亮漫漫长夜中的迷茫与困惑,给人带来一种坚实而持久的力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