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巴黎女人生活
定价:40.00元
作者:蕾拉?德梅,罗兰?瓦棠特 ,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0758684
字数:244000
页码:3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一本巴黎女人生活
一本辛辣生动的人物小传
一册实用的城市溜达指南
一举涉猎巴黎女人日常生活的所有主题
从巴黎女人各式的生活风貌中
窥探她们让全世界倾倒的秘密
优雅又轻佻、唯美又随性、辛辣又甜蜜……
内容提要
优雅又轻佻、唯美又随性,艺术又生活,辛辣又甜蜜……
窥探巴黎女人不为人知的生活秘辛。
她们爱造反,爱聊八卦,工作又认真,承认自己爱装高尚,
每天骑摩托车冲锋陷阵,但也要自己美美的
不怕皱纹爬上额头,却担心新长出的鸡眼和橘皮组织
狂爱美食,收集食谱,厨艺不好就赶紧去上烹饪课
天生就爱浪漫,可惜身边没人……
本书可说是一部巴黎女人生活,一本辛辣生动的人物小传,一册实用的城市溜达指南;作者带你一探你以为熟悉得不得了的巴黎女人秘辛,一举涉猎巴黎女人日常生活的所有主题;真实记录巴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你重新认识花都巴黎和生活在其中举世无双的巴黎女人。
目录
作者介绍
蕾拉·德梅,法国人,1971年生于巴黎市,已婚,育有两名子女,先后在法国电视台(TF1)等几个电视台担任记者。1997年离开法国,定居纽约,成为自由接案的新闻记者,经常为法国重要电视节目如法国电视第二台(France2)的《新闻特派员》(EnvoyeSpecial)等深入报道美国社会百态。2000年,一则有关阿米须人(Amish)的报道,让她获得法国新闻界重要奖项隆德尔奖(PrixAlbert Londre)广播电视类报道奖的提名。
罗兰·瓦棠特,法国人,1971年生于南锡市(Nancy),已婚,育有三名子女。在RTL电台担任记者长达12年,采访有关医药与家庭议题的新闻。
她们两人身高大约150厘米,
相识于纽约,不久即成为气味相投的好姐妹。
两人决定联手,以“珠姬”(pintade)这个幽默譬喻,
来捕捉巴黎的都会女性形象。
网站——.uneviedepintade.fr
——.lespintades.
皆可找到这两位珠姬女王落脚的踪迹。
沈台训,台湾地区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毕业。自由编辑。英文译作《巧克力祸心——诱人甜品店黑暗真相》《文化与发展:批判与导论》《梦的智慧》(合译)。法文译作《巴黎野玫瑰》《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旅行,旅行去》。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相当跳跃,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信马由缰、随性而至的叙事脉络,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它与其说是一本介绍“巴黎女人”的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自己生活美学的人”的深度研讨会。书中那些关于日常着装哲学的篇幅,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但它从不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巴黎女人如何根据早晨的光线和当天的心情,来决定是穿那条复古的碎花裙还是干练的阔腿裤,将“选择的艺术”阐释得淋漓尽致。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对“社交礼仪”的解读,那份看似疏离却暗藏温暖的边界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对自我空间的极致尊重,这对于长期处于人情社会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的颠覆。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它提供的是无数种可能性,让你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巴黎式”优雅与从容。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沉浸”。作者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充满古老韵味和现代活力的巴黎。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艺术鉴赏的部分,但它不是枯燥的艺术史介绍,而是描述了作者如何在一个不起眼的街角画廊,被一幅看似简单的抽象画深深吸引,并由此引发对“何为美”的思考。这种将生活与高雅艺术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日常呼吸的一部分。而且,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明确的主线,却处处是线索,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有时候是关于咖啡馆里人们的眼神交流,有时候是关于如何用最少的布料搭配出最有气场的穿搭,总之,它提供的都是那种“可学、可感、可模仿”的实用哲学,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这类书籍一直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度浪漫化了异域生活,要么就是华丽辞藻的堆砌。然而,这本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的力量在于细节的精准捕捉和情感的真挚流露。比如,作者描绘的“在二手书店里寻找旧明信片”的场景,那种指尖划过泛黄纸张的触感,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让我这个身在异乡的人,都能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对“孤独”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它没有将巴黎的单身女性描绘成凄惨的形象,反而赞颂了那种自我满足、与自己深度对话的独立状态。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精致,不是外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充盈和对生活每一个微小瞬间的感恩。全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瘦身”,去除了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外部期待,只留下最本真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其克制、内敛却又力量十足的类型,像一杯陈年的勃艮第红酒,初尝微涩,回味悠长。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避免了将“巴黎”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乌托邦,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矛盾性和日常的琐碎。书中有一个片段,记录了巴黎地铁里一次突发的延误,以及人们在那种短暂混乱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优雅的无奈和自嘲,这比描绘再宏伟的凯旋门都要来得真实和动人。它真正探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如何优雅地处理生活中的“不顺”。这种对日常困境的艺术化处理,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巴黎女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高情商的“应变”能力。读完此书,我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更获得了一种面对日常挑战时,可以借鉴的、从容不迫的心态。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典型的城市漫游指南,充斥着那些老生常谈的“必去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结果呢,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巴黎人心灵的私密日记。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最上等的丝绸,描绘的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香榭丽舍大街,而是那些藏在小巷深处的面包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雨后蒙马特高地上湿润的石板路散发出的泥土和咖啡混合的独特气味。书中关于“慢生活”的哲学探讨尤其深刻,它并非鼓吹逃避现实,而是教导如何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法式暂停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完美之美”的章节,作者用一系列小故事阐释了巴黎人如何接纳生活中的瑕疵——那件有点旧但质地极佳的大衣,那个不那么完美但充满回忆的公寓角落,这与我们东方文化中追求的“圆满”形成了一种迷人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在塞纳河边散步,呼吸着那种特有的、混合着历史沉淀与当代创新的气息,心灵得到了极大的熨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