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军大业 批量
定价:45.00元
作者:江英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43791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红色经典必读之作
“共和国三部曲史学读本”是2017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是向党的献礼之作,是由中影股份授权,并参考作品改编而来的史学读本,内容真实严谨、描写翔实生动。《建军大业》作为其中之一,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峥嵘岁月中一次次血雨腥风的斗争,一场场生死攸关的较量……加速人民之觉醒,挽救民族于危亡。
谨以此书向建军90周年献礼
谨以此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国民党向党举起屠刀 1
一、国共合作成绩斐然 1
1. 黄埔军校将星闪耀 1
2. 平商团行东征,开始抓武装 3
3. 北伐战争显神威 7
二、叛变革命 12
1. 中山舰事件 12
2. 整理党务案 13
3. 四一二血洗江南 15
三、汪精卫叛变革命 18
1. 武汉逐渐右转 18
2. 马日事变 19
3. 七一五反革命 21
第二章 南昌起义 24
一、党决定在南昌起义 24
1. 不惧艰险,继续战斗 24
2. 酝酿和部署起义 25
3. 发挥关键作用 28
二、革命洪流汇南昌 32
1. 递情报,两支力量得保存 32
2. 、到达南昌 33
3. 叶挺、贺龙、刘伯承聚集南昌 36
二、南昌城头的枪声 39
1. 决不能停止 39
2. 打响枪 41
3. 人民军队的诞生 45
第三章 南下和挫折 48
一、起义军英勇南下 48
1. 国民党军队虎视眈眈 48
2. 下一步去向何方 49
3. 南下路线之争 51
二、天灾和人祸 53
1. 坎坷南下路 53
2. 战斗在壬田、会昌 56
3. 改道东进,终入广东 58
三、分散和挫折 61
1. 兵败潮汕 61
2. 起义军陷入分散和混乱 62
3. 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64
第四章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67
一、八七会议 67
1. 紧急召开八七会议 67
2. 罗明纳兹的报告 68
3. 一天会议决定中国革命的走向 71
二、秋收起义 75
1. 毛计划“湘中取长沙” 75
2. 风暴来临前革命力量的集结 77
3. 毛奔赴湘赣边 80
4. 霹雳一声震天响 82
三、广州起义 87
1. 紧锣密鼓组织起义 87
2. 夜半枪声连角起 89
3. 悲歌响起 92
4. 刑场上的婚礼 96
第五章 井冈山道路通天下 100
一、退向井冈山 100
1. 文家市决策南下 100
2. 三湾改编——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103
3. 古城会议决定安家井冈 107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11
1. 毛送袁文才100支枪 111
2. 盘旋游击,终到茨坪 114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117
第六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21
一、星星之火 121
1. 南方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起义 121
2. 革命的火种传向北方 125
二、湘南和平江起义 129
1. 湘南 129
2. 平江起义 133
三、革命力量的次大汇合 137
1. 历史性的握手 137
2. 两支红军大会师 140
第七章 中国党领导的起义花开遍地 143
一、江西起义 143
1、东固起义 143
2、江西首建政权的万安起义 145
3、泰和三十都起义 148
二、福建平和起义 151
1、朱积垒在平和开展农会、工会斗争 151
2、平和临时县委成立及武装力量的扩展 152
3、革命军占领平和 154
4、起义揭开了福建工农革命的序幕 156
三、陕西渭华起义 159
1、渭华起义的条件日渐成熟 159
2、陕西省委做了准备 161
3、渭华起义和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成立 163
4、国民党军三次反扑 164
结语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167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69
作者介绍
江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均战史、*军事思想、战略学等。科研出版成果主要有《建军大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等。学术成果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军军事科研特别奖、一等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建军大业”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我拿到书后,立刻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良的装帧所吸引,一股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军事史论著,会充斥着晦涩的战术分析和枯燥的史料堆砌,但翻开第一页后,我发现我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聚焦到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面对抉择时的彷徨、坚定和牺牲,都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些对于早期会议场景的描写,那种紧张的气氛和思想的激烈碰撞,让人读得手心冒汗,深刻体会到创建一支新型军队的难度和必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现历史的脉搏,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性,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的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略带苍凉却又充满希望的旋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电影,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我向来对那种平铺直叙、缺乏情感波动的历史读物敬而远之,但此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作者会进行精准的“特写”,比如对于某个重大决策前夕,多方力量的暗流涌动,描写得丝丝入扣,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作者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让整本书的真实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人物的私人信件和回忆片段,这些“非官方”的记录,为冰冷的历史增添了温暖的人性光辉。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伟大人物在光环之下的挣扎、对家人的思念,以及他们对理想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建军”的过程,更是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群体,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历史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某一个英雄人物的“神化”上,而是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群像。我欣赏作者的客观和平衡,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立体且充满矛盾的。有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也有人在巨大的压力下流露出人性的弱点,正是这些真实的展现,让整个叙事显得无比可信和震撼。我尤其注意到了其中对不同派系、不同背景人员之间摩擦与融合的描写,这部分内容极其精彩,它揭示了“大业”的形成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妥协、争论与最终的团结。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对共同目标的坚守,这个“建军”的计划恐怕早已胎死腹中。这种对集体智慧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刻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历史范畴,它简直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伟大组织的教科书,极富现实指导意义,让我对如何处理团队协作和目标一致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阅读这类题材的书籍会很费力,需要不断地查阅地图和背景资料,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极其的“通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现代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他没有掉书袋,也没有刻意使用陈旧的革命话语体系,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非常清晰的逻辑来梳理复杂的历史事件。读起来毫不费劲,思路清晰,简直是“小白”也能读懂的革命史。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作者总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简洁的概括将其阐明,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对某次早期军事行动的描述,竟然让人读出了类似现代商战的紧张感和布局感,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甚至因此重新燃起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准备去查找更多关于那个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呈现方式却非常轻盈,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内页的纸张质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厚重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极其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地图,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光是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某些只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出版物相比,这本“建军大业”的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深知历史的重量需要与之匹配的载体来承载。翻阅这些附录和图集,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实体考察,那些模糊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们是历史留下的最直接的证词。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从视觉、触觉到精神层面都获得极大满足感的阅读体验,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那段峥嵘岁月抱有探究之心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