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东线文库009: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二(上下册 终局 )

正版 东线文库009: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二(上下册 终局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东线文库
  • 战争史
  • 二战
  • 苏联
  • 历史小说
  • 军事历史
  • 战争文学
  • 终局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4970
商品编码:2997236336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东线文库009: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二(上下册 终局 )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定价 149.80元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 9787516814970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这套*著作*三部卷二,戴维?格兰茨继续并完成了他这份*具*性的历史大作。*三卷*二部阐述了红军顺利实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动。
借助过去难以获得或被认为已缺失的资料,格兰茨对德军命运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十周做出详尽描述。简言之,红军阻挡、随后击败了德军解救*6集团军的两场尝试,粉碎意大利*8、匈牙利*2集团军,重创德国*4装甲集团军和*2集团军,*终将德国*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随着50多万名将士消失于东线作战序列,希特勒的轴心国军队惊恐地发现,他们从胜利方陡然沦为失败者。本书对轴心国这场深具决定性的失败做出生动、详细的描述。
对于这场战役的*后阶段,相关事件的神话远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别是“天王星”行动为何能取得胜利、德军解围行动为何失败、德国*6集团军能否逃出包围圈或*救援、谁应为*终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这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格兰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终较量所做的完整叙述,使本书成为这场史诗性战役的盖棺之作。

   作者简介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很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目录
章 苏德双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军沿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之战,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抗击“冬季风暴”行动,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战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动和托尔莫辛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风暴”“霹雳”行动的告终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团军的态势、初步战斗和顿河方面军的计划,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灭:阶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灭:第二阶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灭:*终之战,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总结和简评
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文摘






   序言

红色黎明下的抉择:二战欧洲东线战场风云录 1943-1944:从伏尔加河的血肉磨坊到柏林的铁蹄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战役的终结,而是深入描绘了自斯大林格勒的烈火熄灭后,苏德战场如何演变为一场不可逆转的、残酷的全面反攻。我们跟随红军的步伐,从顿河平原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之地,见证了苏维埃政权如何以惊人的意志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将德意志国防军推回到他们最初的起点,并最终跨越国界,向着“第三帝国”的心脏地带发起总攻。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役记录,而是一幅关于战争机器、政治角力和人类韧性的宏大画卷。本书的叙事线索紧密围绕1943年夏季至1944年底,苏德战场关键性的战略转折点展开,旨在揭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如何转化为持久的进攻优势,以及德军在兵力枯竭、战略迷茫中如何进行绝望的挣扎。 第一部分:库尔斯克的巨人之舞与第聂伯河的血色雕塑 在斯大林格勒的灾难之后,希特勒亟需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来重振士气并争取时间。本书详尽分析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背景、双方的兵力部署、技术装备的较量(尤其是“虎式”坦克与T-34的对决),以及这次战役对整个战争走向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仅关注装甲集群的碰撞,更深入探讨了古德里安的战略设想如何在东西线战略需求的拉扯中被稀释,以及曼施坦因在战略纵深上的无奈部署。 从库尔斯克开始,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易手。本书细致描绘了苏军如何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元帅的指挥下,展开一系列被称为“斯大林的歼灭战”的协同进攻行动——“波鲁科夫行动”、“鲁缅采夫行动”等。重点不再是防御工事的修筑,而是大纵深机动、跨越河流的强行突破,以及如何利用苏维埃庞大的预备队和快速反应部队,撕裂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防线。 第二部分:乌克兰的泥泞与人民的命运 乌克兰,被誉为欧洲的粮仓,却也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战场之一。本书的笔触聚焦于第聂伯河战役的史诗性。面对世界上最宽阔的河流之一,红军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近乎自杀式的渡河战术,这不仅仅是军事指挥艺术的展现,更是对前线士兵生命价值的残酷权衡。我们探讨了基辅解放的政治意义,以及在德军有计划的焦土政策下,乌克兰平民所遭受的难以言喻的苦难与抵抗。 同时,本书也展现了盟军在西线日益增强的压力对东线战局的间接影响。斯大林急切要求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这种外交与军事上的博弈如何反作用于红军的进攻节奏,是理解这一时期战略决策的关键。 第三部分:白俄罗斯的陷阱与波兰的黎明 1944年,苏军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战略进攻。这次行动的规模和效率,让西方军事观察家感到震惊。本书深入剖析了苏军如何成功地欺骗了德国最高统帅部,使其误判了进攻方向,从而在白俄罗斯的森林与沼泽地带,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近乎彻底地歼灭。我们详细记录了明斯克和维尔纽斯的解放,以及这种毁灭性打击对德军信心和作战能力的彻底摧毁。 随着战线的向西推进,军队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红军不再只是“解放”失土,他们开始进入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本书探讨了在这一阶段,苏军内部的纪律建设、政治委员的角色演变,以及如何处理与被解放地区民众的复杂关系。同时,对民族主义抵抗力量的接触与合作(或冲突),也为后续的欧洲格局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技术、后勤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技术和后勤保障体系的对比。我们分析了苏联在战争中后期对“质”与“量”的把握,从T-34坦克的不断改进到“喀秋莎”火箭炮的部署,再到美援物资(Lend-Lease)在稳定苏军后勤链中的关键作用。与之相对照的是,德军在面对燃料短缺、弹药匮乏以及空军力量被系统性压制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先进但数量不足的武器,试图在局部制造奇迹。 意识形态的较量贯穿始终。德军士兵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恐惧,与苏军士兵为“祖国”和“社会主义”而战的信念,构成了驱动双方人员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本书通过对当时士兵日记、书信和战地广播的引用,力求还原这种精神层面的对抗。 通过对1943至1944年这段决定性时期的深度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苏德战争的最高潮阶段是如何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不可逆转的基础。这不是关于终局的叙述,而是关于如何抵达终局的复杂、血腥且充满战略智慧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会思考,如何评价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观点集合,更应该是对现有史料进行审慎筛选和批判性吸收的成果。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以往接触过的中文资料的独特视角,或许是侧重于后勤补给链条的韧性,又或是对某些关键人物动机的重新解读。如果它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新近解密的档案信息,或者对既有论断进行有力的修正或补充,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重述历史,而是参与到历史的再构建之中。这种知识上的“增益感”,是衡量一本历史书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的重要标准。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优秀的纪实作品也必须具备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即使是记录冰冷的史实,也需要高超的笔力来编织结构,把握节奏。我希望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压抑和惨烈的片段时,能够做到情感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避免过度煽情,而是通过精准的细节刻画自然引发读者的共情。故事的张力来自于对“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冷静呈现,而不是廉价的泪水。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近乎电影镜头语言的方式,将那些重大的转折点描绘得既宏大又个体化,让读者在为人类的坚韧而动容的同时,也为战争的荒谬而警醒,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具备了文学经典的力量。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排版和字体选择是决定性的。如果一行字塞得太满,或者字体过于纤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会非常吃力,尤其面对这种篇幅宏大的著作,舒适度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持续性。我非常在意字体的衬线和行间距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沉浸其中,不被阅读的物理障碍所打断。如果这本书的内文排版足够讲究,能够让人完全忘记“我在看一本书”这件事,心神完全被故事和史实所牵引,那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好的版本,会让读者感到作者的文字是自然地流淌在纸面上,而非被生硬地压制上去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油墨的质感和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子“正统”的味道。尤其是那个标题字体,苍劲有力,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历史的硝烟。装帧上,能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作为文库系列的第九部,它的独立性也保持得非常好,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我对手头的这套书的整体工艺非常满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那种对经典重现的敬意,从每一个装帧的细节都能体会到,对于像我这样对那个时代历史文献有特殊情感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是无价的。它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围绕着那场决定性的战役的各种叙事角度。这本书的体量和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它绝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叙述。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近乎残酷的细节描摹,那种对前线士兵日常生存状态的忠实记录,以及更高层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博弈。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战报堆砌,而是真正挖掘出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命运的复杂性。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让人闻到泥土和血腥味,感受到寒冷和恐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箭头推移。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它在还原历史氛围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上的表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