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东线文库009: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二(上下册 终局 ) |
| 作者 |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
| 定价 | 149.80元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4970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这套*著作*三部卷二,戴维?格兰茨继续并完成了他这份*具*性的历史大作。*三卷*二部阐述了红军顺利实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动。 借助过去难以获得或被认为已缺失的资料,格兰茨对德军命运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十周做出详尽描述。简言之,红军阻挡、随后击败了德军解救*6集团军的两场尝试,粉碎意大利*8、匈牙利*2集团军,重创德国*4装甲集团军和*2集团军,*终将德国*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随着50多万名将士消失于东线作战序列,希特勒的轴心国军队惊恐地发现,他们从胜利方陡然沦为失败者。本书对轴心国这场深具决定性的失败做出生动、详细的描述。 对于这场战役的*后阶段,相关事件的神话远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别是“天王星”行动为何能取得胜利、德军解围行动为何失败、德国*6集团军能否逃出包围圈或*救援、谁应为*终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这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格兰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终较量所做的完整叙述,使本书成为这场史诗性战役的盖棺之作。 |
| 作者简介 | |
|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很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
| 目录 | |
| 章 苏德双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军沿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之战,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抗击“冬季风暴”行动,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战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动和托尔莫辛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风暴”“霹雳”行动的告终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团军的态势、初步战斗和顿河方面军的计划,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灭:阶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灭:第二阶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灭:*终之战,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总结和简评 参考资料 |
| 编辑推荐 | |
|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常常会思考,如何评价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观点集合,更应该是对现有史料进行审慎筛选和批判性吸收的成果。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以往接触过的中文资料的独特视角,或许是侧重于后勤补给链条的韧性,又或是对某些关键人物动机的重新解读。如果它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新近解密的档案信息,或者对既有论断进行有力的修正或补充,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重述历史,而是参与到历史的再构建之中。这种知识上的“增益感”,是衡量一本历史书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的重要标准。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优秀的纪实作品也必须具备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即使是记录冰冷的史实,也需要高超的笔力来编织结构,把握节奏。我希望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压抑和惨烈的片段时,能够做到情感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避免过度煽情,而是通过精准的细节刻画自然引发读者的共情。故事的张力来自于对“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冷静呈现,而不是廉价的泪水。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近乎电影镜头语言的方式,将那些重大的转折点描绘得既宏大又个体化,让读者在为人类的坚韧而动容的同时,也为战争的荒谬而警醒,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具备了文学经典的力量。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排版和字体选择是决定性的。如果一行字塞得太满,或者字体过于纤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会非常吃力,尤其面对这种篇幅宏大的著作,舒适度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持续性。我非常在意字体的衬线和行间距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沉浸其中,不被阅读的物理障碍所打断。如果这本书的内文排版足够讲究,能够让人完全忘记“我在看一本书”这件事,心神完全被故事和史实所牵引,那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好的版本,会让读者感到作者的文字是自然地流淌在纸面上,而非被生硬地压制上去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油墨的质感和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子“正统”的味道。尤其是那个标题字体,苍劲有力,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历史的硝烟。装帧上,能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作为文库系列的第九部,它的独立性也保持得非常好,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我对手头的这套书的整体工艺非常满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那种对经典重现的敬意,从每一个装帧的细节都能体会到,对于像我这样对那个时代历史文献有特殊情感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是无价的。它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评分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围绕着那场决定性的战役的各种叙事角度。这本书的体量和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它绝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叙述。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近乎残酷的细节描摹,那种对前线士兵日常生存状态的忠实记录,以及更高层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博弈。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战报堆砌,而是真正挖掘出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命运的复杂性。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让人闻到泥土和血腥味,感受到寒冷和恐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箭头推移。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它在还原历史氛围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上的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