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满28包邮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玛利亚,郝红尉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摄影批评
  • 文化史
  • 19世纪
  • 艺术史
  • 视觉文化
  • 欧洲艺术
  • 法国艺术
  • 历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1656
商品编码:299611635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定价:28.00元

作者:(美)玛利亚 ,郝红尉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剑桥摄影纵览系列丛书提出并论述了有关摄影史的种种问题。该丛书特别将文化史、科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政治学和人类学联系起来。*为突出的特点是,该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摄影既是一种变化着的技术,又是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方面有益和有害的变革的一种方便的隐喻;摄影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间不断地勾画其明显的分界线。本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摄影即当今世界
章 摄影话语的起源
后来,达盖尔来了
随心所动的复制:用摄影所阐释的自然和自然性
制造图片的机器
汤姆斯·威基伍德与摄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环节
知识政治:摄影话语
长久的持续
副本、摹本、幻影
现代成批制作的影像
结论
第二章 19世纪思潮中的摄影和现代性
作为现代主义神话的摄影史
摄影与技术的变革
科学之进步/艺术之进步
摄影与进步
摄影,支持与反对
民主的艺术
普通照片
总结
第三章 艺术、摄影与社会
导论
高雅艺术摄影
天才与牺牲的科学
像绘画的照片
与艺术的关系
后摄影与前提斐尔派运动
艺术、摄影与社会:艰难的休战
总结
第四章 被迫获得自由:摄影、扫盲与大众文化
导论
扫盲:概述
有教育意义的革命
大型图片画廊
人们将从事各种收藏
事实,事实,事实
知识界精英
严格的黑白特征
心灵世界
结论
第五章 现代性的诱惑
导论
爱默生:概论
科学与艺术
形而上学之后的摄影
实证主义、进化、文化与摄影
颓废
英国人对印象派的印象
我们是新人类
挽歌式的现代主义:一些总结
结束语 幽灵——摄影与现代人
注释
参考书目概述

作者介绍


玛丽·沃纳·玛利亚是美国锡拉库扎大学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史教授。教授的课程包括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与摄影史。发表过众多关于所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论文和评论。该书英文版于1997年出版,被誉为当年出版的两种*的摄影史图书之一。近期又出版了《摄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摄影的先声与时代的剪影:1839-1900年间的视觉文化探索 本书并非聚焦于摄影艺术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摄影术诞生与初期发展阶段(1839年至1900年),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图像生产、传播、接受以及批评话语的复杂文化生态。我们旨在描绘一幅超越镜头本身的宏大图景,揭示技术革命如何与既有的视觉传统、社会结构和知识体系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部分:光影技术的登场与早期媒介的张力 摄影术的出现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事件,而是一系列社会需求、光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交织的结果。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回溯至1839年之前,探讨“图像的渴望”在欧洲的孕育过程。 一、前摄影时代的视觉景观:油画、版画与自然科学的交汇 在达盖尔(Daguerre)和塔尔博特(Talbot)的成果问世之前,视觉再现的主导权掌握在绘画和雕版艺术手中。我们考察当时版画作坊的运作模式,它们如何满足大众对异域风光、历史事件的渴求,以及铜版画、石版画在信息传播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对“真实描摹”的推崇,为摄影的出现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预设。 二、技术的竞赛与知识产权的萌芽(1839-1850) 达盖尔法的银版工艺(Daguerreotype)与塔尔博特的负片-正片工艺(Calotype)的差异,不仅是技术路线的不同,更是哲学立场的分野。本书详尽分析了两种技术在清晰度、复制性、材料成本上的对比,以及它们如何迅速被应用于肖像、建筑记录等领域。更重要的是,我们审视了早期政府和发明家之间围绕“发现权”的博弈,这些早期的法律和商业斗争,奠定了后世视觉知识产权的基础。 三、从“奇观”到“日常”:早期摄影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定位 早期的银版照片是昂贵的、独一无二的物件,通常被放置于精美的盒中,成为私密家庭的珍藏。本书探讨了这种“物性”如何影响了早期摄影的社会功能。同时,湿版火棉胶工艺(Collodion Process)的普及,降低了单张照片的成本,使其开始向中产阶级渗透。立体摄影(Stereoscopy)作为一种廉价且具有沉浸感的娱乐形式,如何满足维多利亚时代对“观察世界”的集体想象,并催生了最早的“家庭影院”。 第二部分:摄影术对既有文化权威的冲击与重塑 摄影术并非简单地替代了旧媒介,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挑战了绘画、地图学乃至法律体系的权威性。 一、绘画的困境与自我的救赎:艺术史的转向 面对摄影对现实的“无情”捕捉,学院派绘画遭遇了深刻的危机。本书分析了印象派画家如何利用摄影的瞬间性、非传统构图来革新绘画语言,将焦点从对客观细节的忠实记录转向对光影、主观感受的表达。我们考察了那些试图将摄影纳入“艺术”范畴的早期理论家,他们如何构建“艺术摄影”的概念,以对抗其作为机械复制品的身份标签。 二、档案的构建与官方叙事:国家影像的生成 从克里米亚战争到美国内战,摄影首次作为一种“实时”的战争记录进入公众视野。本书细致梳理了政府、军队和地理勘探队如何利用中画幅相机进行军事布防、资源调查和殖民地测绘。这些官方影像如何被精心筛选和编辑,服务于建构统一的国家历史和帝国扩张的合理性,成为一种强大的、看似客观的意识形态工具。 三、科学的眼睛与分类的冲动 在这一时期,摄影成为理解和管理世界的首要工具。我们研究了在生理学、犯罪学(如阿尔丰斯·贝蒂隆的肖像分类法)和精神病学中,摄影是如何被用来“测量人”和“分类异常”。这些将人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图像标本的做法,反映了19世纪末科学理性对人性的深刻介入。 第三部分:批评的诞生与公众的阅读习惯 摄影术的普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图像泛滥,这直接催生了专门针对视觉媒介的批评话语和审美标准。 一、早期评论家的角色与争论焦点 谁有资格评论一幅由机器生成的图像?早期的艺术评论家、作家和科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书分析了诸如波德莱尔(Baudelaire)等批评家对摄影“庸俗化”的尖锐批判,以及他们坚持的“艺术性必须源自人类的内在精神而非外部观察”的立场。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积极拥抱摄影潜力的作家和评论家,他们如何论述摄影在记录人类经验方面的独特价值。 二、图像的流动性:期刊、画册与流行文化 随着铜版印刷和后来的照相凹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摄影图像开始大规模、低成本地出现在大众期刊、讽刺杂志和旅行文学中。本书探讨了这些媒介如何塑造了公众对遥远他者(如东方、未开化部落)的刻板印象。这些批量生产的图像,往往比昂贵的原作照片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它们是流行文化和偏见传播的最有效载体。 三、相馆文化与中产阶级的自我构建 摄影沙龙(Photographic Studios)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进行社会展示的重要场所。个体通过定制肖像,精心挑选服装、背景和姿态,来“表演”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道德修养。我们考察了相馆内指导顾客姿势的“导演手册”,以及家庭相册的仪式性意义,这些都揭示了摄影如何成为个体身份建构的隐秘剧场。 结语:走向现代的视觉文化基石 1839年至1900年是摄影术从实验室奇观蜕变为全球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关键过渡期。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摄影作品或发明,而是致力于阐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关于“真实”、“再现”、“艺术”与“技术”的文化共识,如何为20世纪电影、广告以及后来的数字媒体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知识与审美基础。我们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转型的视觉世界,其中,批评的眼睛与快门的瞬间共同塑造了现代人的认知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满28包邮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光是“摄影批评家”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很多人看来,摄影就是按下快门,记录瞬间,但这本书显然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者——那些用文字来评价、分析、甚至引领公众审美的批评家们。1839年到1900年,这段时期是摄影技术从无到有,从实验走向普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惊叹摄影的“真实性”,将其奉为记录事实的圣经;有人则开始质疑其“主观性”,认为摄影同样可以被操控和艺术化。而那些批评家,很可能就是在这场关于摄影本质的争论中最活跃的声音。他们是时代的观察者,用他们的笔触,为摄影的艺术地位和社会价值做出了重要的界定。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尚未有互联网、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批评家是如何形成他们的观点,又是如何将这些观点传播开来的?他们是否有着固定的评论阵地,比如报纸、杂志?他们的评论,对于当时的摄影师来说,是指导还是束缚?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批评家的思想,剖析他们的文章,甚至揭示他们之间的观点碰撞,那无疑会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它将让我看到,摄影不仅仅是相机里的影像,更是围绕着这些影像所产生的思想、讨论和评价,共同构筑了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文化史”的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摄影,可能更侧重于技术的发展、艺术风格的演变,但这本书显然走得更远,它试图将摄影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1839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世界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工业革命的深入、民族国家的兴起、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如何与这些时代洪流互动?它是否被用来巩固权力,或者挑战既有秩序?书中对“文化史”的解读,必然会涉及到摄影与社会阶层、性别观念、身份认同、甚至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联系。例如,早期摄影在贵族肖像中的应用,与后来平民阶层摄影馆的兴起,本身就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摄影作品中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又可能与殖民地的想象和控制息息相关。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时代,摄影批评家们是如何理解和论述这些社会层面的意义的?他们的评论,是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还是已经触及到了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的探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摄影与当时社会思潮、政治变迁、以及大众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那将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艺术,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甚至是推动者。

评分

我对《满28包邮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它将“文化史”作为核心视角,这预示着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史或艺术史。1839年至1900年,这短短六十余年,恰恰是摄影从一个令人惊叹的新奇事物,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开始被认真地纳入艺术和文化讨论范畴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书中会生动地描绘出,在那个维多利亚时代及前后,摄影是如何被用来塑造公众形象(如肖像摄影的流行),如何被用于科学研究和地理发现(如探险摄影),又如何开始挑战传统的绘画艺术地位。而“摄影批评家”的角色,在我看来,更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对摄影的解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评价,更可能是对摄影在社会、文化、甚至伦理层面影响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重要的批评家,他们的理论和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当时的公众对摄影的认知和接受度的。尤其是在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和影像的泛滥,批评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必然更加复杂。他们是在捍卫传统的艺术观念,还是在拥抱新兴的视觉媒介?他们的评论,是引导摄影走向更深远的艺术探索,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美或贬低?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批评家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声音,并展现他们与摄影艺术共同成长的轨迹,那将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我注意到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细致的时间界定——“1839年至1900年”。这是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时期,意味着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摄影发展的关键 formative period。1839年,达盖尔银版法和塔尔伯特的纸基摄影术的诞生,标志着摄影时代的真正开启。而1900年,则意味着进入了20世纪,胶片摄影的成熟,以及电影的萌芽,摄影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之间,摄影经历了从实验室里的奇迹,到街头巷尾的寻常,其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早期的摄影先驱,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用非凡的毅力去捕捉光影。同时,我也很期待看到摄影批评家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摄影技术不断演进的同时,为它寻找艺术的定位?是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的记录工具,还是赋予它更多的艺术价值?他们面对新的摄影技术和风格,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评价标准?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那些著名的摄影评论文章,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当时的公众认知和摄影师创作的。特别是19世纪末,当摄影变得越来越普及,批评的声音也必然会更加多元和激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在那个从“拍照”到“摄影艺术”的转变过程中,批评家的声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摄影的理解。

评分

这本《满28包邮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涵盖了一个如此广阔的时间跨度和如此具体又重要的主题,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1839年,那可是摄影术诞生的年份,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而1900年,也恰好是19世纪的终结,20世纪的曙光初现。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里,摄影从一个新奇的科学发明,逐渐演变成了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甚至构建社会认知的重要媒介。想想看,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项“魔术”的?他们是惊叹于影像的逼真,还是担忧它对现实的颠覆?书中一定会详细阐述从早期的沙龙艺术、科学记录,到后来逐渐发展出的肖像摄影、风景摄影,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纪实,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必然伴随着不同的评论声音。而“摄影批评家”这个角色,更是引人遐想。他们是引领潮流的鉴赏家,还是试图为这新兴艺术定位的理论家?他们之间的争论,对摄影艺术本身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19世纪末,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摄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开始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摄影批评也必然随之复杂化、多元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摄影在19世纪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身影,以及那些为之鼓与呼、或为之辩护的评论家的智慧与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