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占有还是存在 |
| 作者: | (美)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 著;李穆 等 译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58 | 页数: | 200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ISBN号: | 9787510084003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们孜孜以求的是财产和利润,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关“存在”这一生存方式的任何迹象,jue大多数人认为“占有”乃是很自然的生存方式,甚至是专享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使人们特别难以理解存在方式的本质,而只知道占有是专享可能的倾向。尽管如此,这两种概念都植根于人的经验中。我们既不应该,也不能用一种抽象的、纯理智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两种生存方式都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下述例子证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也许,这能帮助读者理解这两种可供选择的生存方式。
学习
在“占有”这种生存方式中,学生们只会用心地听课、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从而理解它们的逻辑结构和意义,并尽量一字不漏地把它们记在活页笔记本上,以便日后记住这些笔记,顺利地通过考试。但是,所学的内容不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不可能丰富和扩大他们的思想体系。相反,他们只会把听到的语词变为一连串固定的思想或完整的理论储存起来。学生们除了将老师陈述的东西(老师自己所创造的或从别处转引来的)占为己有,对讲课的内容可以说一无所知。
学生们在“占有”这种生存方式中所要达到的专享目的是,抓住自己所“学到的”*,或者牢牢地将之记在脑海里,或者仔细地保存好自己的笔记本。他们不需要产生或创造任何新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占有型的个人往往会因某一课题的新思想或新观念而感到不安,因为新思想或观念动摇了他们所获得的固定知识。的确,对于这种人来说,占有是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任何不能被固定(或写下)的思想是可怕的――就像*发展和变化的事物一样,它们是不可控制的。对那些以“存在”的方式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学生们来说,学习的过程则全然不同。一开始,他们并不急于去听课,即便是一门课程的靠前讲,即所谓的开场白。上课之前,他们会先考虑一下这堂课将要论及的问题,在脑子里准备一些问题或列出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他们总是在考虑某个题目,为之心驰神往。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讲课的内容和思想,而是带着耳朵听,全神贯注地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领悟这一思想并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反应。他们学到的知识促进了自己的思考,于是他们的脑子里出现了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听课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领悟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对此做出有意识的反应――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占有知识,即把知识带回家、装进自己的记忆中去,而往往受这些知识的影响,自己发生了变化。每个学生在听课以后已经接近不同于听课前的他了。不过,只有在讲课内容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方式才可行。在“存在”这一方式中,学生们不可能对空洞的说教做出反应,他们发现优选的学习方式不是听课,而是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记忆
人可以采取重“占有”的方式或重“存在”的方式来记忆。这两种记忆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所采取的联结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的记忆是重占有的,那他的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结接近是机械化的,比如,通过多次的同时运用而使两句话联系起来。或者这种联结是建立在纯粹的逻辑关系上的,比如相对的两个词、近似的概念;或者根据时间、空间、规模、颜色;或者按照*思想体系的属性来建立这种联系。
重“存在”的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借此来唤起对话语、思想、外貌、图像和音乐的回忆。在想要记忆的单一事实和与此相关联的许多其他事实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结。这样建立起来的联结不是机械的,也不是纯逻辑上的,而是生动的。通过思维(或感觉)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将概念互相联系起来。当一个人想找一个正确的词时,这种创造性活动便开始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把“疼痛”一词或“阿司匹林”一词与“头痛”联系起来,那我还没有脱离逻辑和习俗的轨道。相反,如果我把“紧张”和“生气”与“头痛”联系起来,那么也就将有关的事实与可能的原因联系起来了,我之所以想起这些原因是因为我研究过这些现象。对于这种生动的记忆来说,一个很发人深思的例子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自由联想”。
如果一个人对存储本身没有兴趣的话,那他就会发现,为了让记忆功能正常运转,他需要有一个强烈的、直接的兴趣。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会突然想起一些一直以为忘了的语句。我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经验:虽然我的记忆从来就不是特别好,但是,只要我眼前浮现出我所分析过的病人和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个性上,我马上就能回忆起他向我讲述的梦,不管我是在四周前还是在五年前看过这位病人。而五分钟之前让我一下子想起他的梦还是不可能的。
以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进行记忆,即唤起对曾经看到和听到过的东西的回想,使其浮现在脑海里。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记忆,只要他努力去回想自己所见到过的面孔和景物的外貌。面孔和景物不会马上浮现在眼前,*须重新创造它和唤起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提是,我曾经以足够的注意力观察过这张脸和景物,这样的记忆才是清晰的。当一个人接近成功地进行这种记忆的时候,那么,我所回忆的那个人和他的脸就会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就好像真的一样。
采取一种重“占有”的方式来回忆一张脸或一种景物,其回忆的方式就像大多数人在观看照片时所采取的那种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重占有的回忆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照片是他们记忆的基础,为的是能够再认出一个人或一处景物。他们对照片的反应往往是:“对,这就是他”或“对,这就是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照片是一种异化的记忆。
异化的记忆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把我所想要记下来的*都写下来。只要把它写在纸上我就占有了这个信息,我从不尝试把它记在脑子里。我对我的占有很自信,除非我将这些记录丢失了,那也就将应该记忆的东西丢失了。我的记忆能力与我脱离,因为我的信息库(笔记)取而代之了,它成为我外化的一部分。
现代人所要记住的数据很好之多,没有参考书和不做笔记是不可能的。但是,记忆被取代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似乎已经超出了合理的界限。记录使我们记忆力降低,从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充分地看到这种情形。但我仍然要举几个例子,这或许是有益的。
比如,商店里的售货员,现在对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的加法运算几乎都不是用心算,而是借助计算器。学校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师发现,与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学生相比,把每句话都认真记下来的学生很可能对所学的东西理解得不够,记忆下来的也较少。而前者抓住了主要的东西并将其记了下来。音乐家们知道,有些乐师,如果让他们按照现成的乐谱去演奏再容易不过了,然而,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让他们记住音乐则比较困难。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个重“存在”的音乐家,他的记忆力也特别好。
在墨西哥我也曾观察到这种情况,即文盲和很少写字的人的记忆力,比工业*中精于阅读和书写的公民的记忆力要好得多。还有许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说明,阅读和书写的艺术可能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总是一件好事,如果用这种艺术去读那些会使人丧失其体验能力和想象力的东西的话,那保证不是一件好事。
P17-21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影响优选的有《爱的艺术》、《人类的破坏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导言伟大的允诺、允诺未能实现以及新的选择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什么没有实现
从经济上看改变人的*要性
除了灾难还有别的选择吗?
*部分 如何理解重占有和重存在两者的区别
*章概论
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为例
语言上的变化
占有和消费
第二章重占有和重存在——日常生活的体验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
知识
信仰
爱
第三章 《旧约》、《新约》与埃克哈特著作中关于占有和存在的论述《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方式之问本质差异的分析
第四章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基础
“占有”观念的实质
利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其他因素
重占有生存方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功能性占有
第五章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积极主动地存在
主动和被动
作为真实的存在
奉献、分享和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进一步探讨占有和存在
安全感一不安全感
团结一阻抗
快乐一享乐
罪恶一宽恕
对死的恐惧一对生的肯定
当下一过去和未来
第三部分
新人和新社会
第七章宗教、性格和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和对“宗教”的需求
西方世界符合基督教精神吗?
工业时代的宗教
“市场性格”和“控制论崇拜”
人道主义的反抗
第八章人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和“新人”的主要特征“新人”
第九章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存在合理的机会?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导读
《从“物”的迷思到“人”的觉醒:深度解析现代社会的人性困境与出路》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群,是一批长期致力于人本主义哲学、社会心理学及批判理论研究的资深学者。他们深谙人类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异化与精神危机,力图在庞杂的社会现象与个体经验之间架设起一座深刻反思的桥梁。他们的文字风格严谨而不失温度,理论建树深厚却又贴近现实关怀,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层现象,直抵人性的核心议题。译者团队则以深厚的文本功底和对原著精神的精准把握,确保了思想的流畅传达与思想张力的完美再现。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特定文学作品或单一思想流派的解读之作,而是一部宏大、多维度的社会文化诊断书与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度扫描。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解剖刀般犀利的笔触,审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物质积累和技术飞跃的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个体主体性的消亡与生命活力的萎缩。 全书围绕一系列深刻的哲学与社会学命题展开,探讨了在高度结构化、消费至上的现代语境下,“成为什么”比“如何存在”更受推崇的社会病理学。 第一部分:异化的景观与主体性的迷失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人如何在无声无息中,将自身的价值体系完全依附于外部的评价标准与物质占有能力。我们审视了“效率至上”的意识形态如何侵蚀了人类沉思、体验生活本真的能力。 符号的俘虏: 探讨了广告、媒体和大众文化如何构建了一套虚假的“成功”蓝图,诱使个体不断追逐那些并不能带来持久满足感的符号性财富。这种追逐形成了一种永不餍足的循环,将人变成了欲望的奴隶,而非欲望的主人。 劳动的异化: 分析了现代分工体系如何将人的创造力肢解,使工作成为一种单纯的生存工具,而非自我实现和与世界建立积极连接的场域。工人(无论蓝领还是白领)在流水线或数据流中,感觉自己是被消耗的零件,而非完整的人。 “被安排的自由”: 批判了现代社会所提供的诸多“选择”的表象。表面上,人们拥有空前的自由去购买、去娱乐、去表达,但这些自由往往是被市场精心设计和预设好的框架内的自由,缺乏真正的、开创性的精神自由。 第二部分:关系的质变与人际的疏离 作者群转向对社会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原子化的个体如何建立起脆弱且功利化的人际网络。 “功能性关系”的泛滥: 探讨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倾向于基于互利或角色定位,而非基于真诚的共情与情感投入。友谊、爱情乃至家庭关系,都潜藏着一种隐性的“交换价值”。 孤独的悖论: 在一个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个体的内在孤独感却愈发强烈。这种孤独并非物理上的独处,而是精神层面的“无法被真正理解”的痛苦。技术媒介虽然提供了沟通的便捷,却常常阻碍了深度交流的发生。 “表演性”生存: 描述了现代人如何在社交媒体和公共场合中,扮演着被社会期待的角色,其自我形象(Persona)与真实内心产生巨大的鸿沟。这种持续的表演极大地消耗了个体的生命能量。 第三部分:精神的困境与存在的追问 本书的核心张力在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拷问。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下,人类精神如何保持其韧性与活力? 对“拥有”的执念: 详细辨析了将“自我价值”与“外部拥有物”划等号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阻碍了对非物质价值(如智慧、美德、创造力)的珍视,使得生命体验变得扁平化。 时间观念的扭曲: 现代人对时间的感知,是碎片化、被压缩且急躁的。我们似乎总在“赶时间”去达成下一个目标,却失去了对“当下”的品味和对“生命流程”的尊重。本书呼吁回归一种更具内在节奏感的时间观。 重塑生命的能动性: 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本书并未陷入彻底的虚无主义。它坚定地倡导个体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革命”,重新夺回对自我生活的主导权。这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区分真正的需求与被灌输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对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性改造中去。 本书特点: 本书的叙事路径清晰,论证逻辑严密,它融合了社会学观察、心理学洞察与人文哲学的深邃思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进行艰难而必要的自我审视的工具。它是一份对现代文明病症的详细诊断报告,也是一份唤醒个体生命潜能的行动指南。阅读本书,就是踏上一段直面现代社会深刻人性挑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