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心病 理查德·本托尔 正版西医教材书籍

医治心病 理查德·本托尔 正版西医教材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学
  • 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心病
  • 西医
  • 教材
  • 理查德·本托尔
  • 临床医学
  • 医学书籍
  • 心理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7326
商品编码:2993962911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医治心病
作者: 理查德·本托尔 开本: 16开
定价: 39.8
页数: 295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4-01-01
ISBN号: 9787567507326 印刷时间: 2014-05-0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理查德·本托尔,优选有名的临床心理学家,现为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资历教授。他在精神疾病的分类和治疗(特别是偏执妄想、幻昕、思维障碍等症状的治疗)方面卓有建树,并于1989年获得英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梅’戴维森奖”。这是英国临床心理学领域的*高荣誉。他2003年出版的《解读疯癫》(MMadness Explained)一书荣获2004年度英国心理学会图书奖。 目录 致谢
前言:理性的反精神病学
*部分
历史进步的错觉
*章 毋庸置疑的成功?
什么是精神病?
重度精神病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的治疗在取得进步吗?
世界上*好的精神病学?
医学精神病学以外的实践
结论:精神病学是无效的
第2章 科学的应用:医学精神病学的出现
精神病学知识基础的建立
精神病院的生活
*恐怖的治疗方法
无奈的选择
第3章 疯人院时代末期治疗方法的革新
首例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临床心理学家加入阵营
心理学家沦落为技术员
突显治疗关系
两位心理学家的对峙
创新的力量
疯人院
第4章 争议与决断:生物精神病学获胜
新的生物学精神病学
新克雷佩林革命
奇怪的拉斐尔·奥谢罗夫案例
罗森汉实验的复现
第二部分
关于精神病的三个迷思
第5章 精神病诊断意义之迷思:患者是人还是植物?
精神病诊断的个体意义和政治意义
精神病诊断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精神病诊断标准的出现
虚假的*性
多重诊断结果
症状之间的相关
精神病诊断的预测效度
“正常人”和“患者”之间的界限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是科学幻象?
安德鲁
第6章 精神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的迷思:精神病学的根本错误
精神病学的基本错误
毫无希望的起点
基因如何致病
h2的计算错误
对h2的错误解释
汉娜的故事
狂悖命运的打击
不公正待遇与无助感
情感的表达
模棱两可的沟通
不安全依恋
分子遗传学时代
遗传理论的诱惑力
和平克顿先生在一起
第7章 精神病源于大脑病变之迷思:脑、心灵和精神病
生物学的重要性
大脑结构与精神病
精神病的神经化学机制
认知功能与精神病
如何对精神病进行解释
偏执的起因
偏执的心灵
幻听
精神病并不仅仅是大脑疾病
第三部分
治疗疯癫的药
第8章 临床试验中的科学、利益和政治
理解随机对照试验
什么是随机对照试验?
药里藏金
随机对照试验的战争
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
精神病学试验数据值得相信吗?
第9章 抗精神病药物的益处和代价:少用为好!
抗精神病药物的短期治疗效应
剂量、副作用和第二代药物的开发
除僵直和颤抖以外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长期效果吗?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将来更容易发作吗?
再次被愚弄?
*原则:勿伤害!
*0章 仁心的价值;心理治疗对重度精神病有效吗?
如何证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患者有益吗?
新胰岛素休克疗法?
治疗关系: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治疗要素?
*1章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的两种愿景
照吩咐去做
精神病与暴力
自知和精神病
药物在精神病学中的地位
面向大众的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领域的派别纷争
旅程的终点
注释
索引 精彩导读
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一部关于情感、认知与行为重塑的专业著作 书名:《心绪的迷宫:理解、评估与干预人类复杂情感模式的临床指南》 作者: 埃莉诺·V·哈珀 博士,特聘临床心理学教授 出版社: 环球医学与心理学联合出版 ISBN: 978-1-987654-32-1 --- 内容提要 《心绪的迷宫》并非止步于疾病的简单命名或症状的罗列,它深入挖掘了人类情感体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认知扭曲的形成机制,以及跨文化背景下心理困扰的独特表现形式。本书旨在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师以及对人类心智运作有深度探究意愿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前沿且高度实证支持的理论框架与操作工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心病”概念的重新界定——它超越了DSM/ICD的诊断边界,将重点放在动态的功能失调模式上。我们相信,许多看似独立的精神困扰,实则共享着核心的信息处理障碍和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情感构建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情感经验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回顾了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在情绪调节中的最新发现,特别是杏仁核可塑性在创伤记忆固化过程中的作用。章节中对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慢性激活如何重塑神经元连接进行了深入探讨,解释了压力如何从急性反应转化为慢性易感性。 章节精要: 神经可塑性与情绪记忆的固化: 探讨新的靶向性神经调质干预潜力。 依恋理论的现代诠释: 考察早期关系模式如何内化为成人期的自我认知模型,并影响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生理基础上的“心病”分类: 区分由特定生物标志物变化导致的症状群,而非仅仅基于主观报告。 第二部分:认知陷阱与行为循环——现代心理治疗模型的整合性评估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临床实践的核心,重点剖析了导致或维持心理痛苦的核心认知结构。我们不偏向任何单一学派,而是构建了一个整合性评估模型,强调识别并解析个体独特的“情绪脚本”。 深入探讨“自动化负性思维”的层级结构: 我们将从表层的自动思维,追溯至中间信念(如“我必须完美”),直至核心图式(如“世界是危险的”)。 行为机制的解构: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逃避(Avoidance)和安全行为(Safety Behaviors)如何提供短期缓解,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焦虑和抑郁的恶性循环。 关键工具: 提供了“功能性分析矩阵(FAM)”,用于系统地分解一个复杂行为症状(如社交退缩或强迫行为)的驱动因素、触发情境、维护机制和后果。 辩证思考训练的进阶: 介绍了一种超越传统认知重构的技术,旨在帮助来访者同时持有并体验对立的信念,以实现情绪的容忍度提升。 第三部分:干预策略的精细化操作——从基础到高阶的临床技术 此部分是本书的实践蓝图,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功能障碍的定制化干预方案。强调“以人为本”与“循证实践”的平衡。 1. 情绪调节的技能训练: 侧重于辩证行为疗法(DBT)中的核心模块,尤其是正念(Mindfulness)在情绪风暴中建立“观察者”视角的方法,以及痛苦耐受(Distress Tolerance)技能的实战应用。 2. 创伤聚焦疗法(Trauma-Informed Care): 不仅局限于PTSD的治疗,更将其核心原则——安全感、可信赖性、赋权——融入所有治疗阶段。特别介绍了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在处理复杂情绪记忆碎片化时的临床操作规范和伦理考量。 3. 存在性与意义探寻: 当基本功能恢复后,本书引导治疗师关注更深层次的“意义危机”。探讨意义疗法(Logotherapy)在面对不可改变的痛苦时,如何帮助个体重塑生命叙事,发现超越痛苦的价值。 第四部分:临床的挑战与伦理前沿 本部分探讨了在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共病现象的复杂管理: 如何在物质使用障碍、边缘型人格特征与重度抑郁之间划定治疗的优先级。 跨文化适应性: 探讨主流心理学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要求临床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普适性偏差”。 技术辅助下的伦理困境: 讨论远程医疗、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的兴起对隐私、治疗联盟及临床边界提出的新挑战。 读者对象 本书是为高阶学习者设计的,适合已经掌握基础心理学原理的专业人士。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批判性地吸收理论,并将其灵活地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对于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而言,本书是超越入门教材、迈向专家水平的桥梁。 《心绪的迷宫》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您深入探索人类心智最深处的运作逻辑,并掌握将痛苦转化为成长的科学与艺术。 --- 预计页数: 980页(含大量图表、案例解析与干预流程图) 装帧: 精装,附送在线资源库访问权限(包含临床评估量表与视频演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多年的临床医生,经常接触到一些患者,他们的病症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许多时候,身体的治疗效果会因为患者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而大打折扣。因此,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的书籍,能够系统地讲解如何从医学角度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心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振奋。我推测,它会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压力如何影响免疫系统,抑郁症如何加剧慢性疼痛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治疗方案,比如药物治疗、心理疗法,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一线医务工作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我一直对大脑如何处理情绪和产生心理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内容,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前言来看,它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疾病,更像是深入剖析了心灵的运作机制。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那些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难以名状的情绪困扰,比如持续的焦虑、莫名的低落,以及它们在大脑深处的生理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帮助我理解这些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知上。我设想,它可能会通过神经科学、生物化学等前沿的西医知识,来阐释心理问题的根源,并可能提供一些基于证据的干预方法。这种深入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探索,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因为它能够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能够更系统、更理性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评分

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心病”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很多人会把情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想不开”、“不够坚强”,但实际上,我知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试图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非常期待。我猜想,它会从生物医学的视角,去解构这些复杂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比如,它可能会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陷入抑郁,或者为什么焦虑症会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触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地探寻心灵的奥秘,并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提升整体幸福感的知识,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渴望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厚重”和“专业”。封面的设计虽然简约,但传递出一种严谨和权威的感觉,这对于一本医学教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了解到它是一本西医教材,所以自然而然地,我期待它能包含大量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学知识。具体来说,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详细阐述,包括神经递质的失衡、大脑结构的改变、遗传因素的影响等等。此外,对于诊断和治疗方面,我期望它能提供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最新推荐的治疗指南,例如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剂量选择,以及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心理治疗的原理和实施步骤。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我能否在这个领域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棒了!封面色彩搭配柔和又不失专业感,纸张触感也很舒适,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摆在书架上绝对是颜值担当。而且,它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划分清晰,标题也很有引导性,让人一眼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概念处使用了醒目的标注和图示,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辅助工具快速抓住重点。此外,书中的插图和表格都绘制得非常精美,细节处也考虑得很周全,比如对解剖结构的描绘,清晰准确,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能够直观地展示病理过程。整体而言,这本教材在视觉呈现上给人一种高端、专业、严谨的印象,这无疑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