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国学发微

余嘉锡:国学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嘉锡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余嘉锡
  • 传统文化
  • 学术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1614
商品编码:2990627351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余嘉锡:国学发微

定价:42.00元

作者:余嘉锡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余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录学家,对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余嘉锡:国学发微》收入其《太史公书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库提要辩证序》等论文。《版本通义》是继叶著后,版本学的又一部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余嘉锡:国学发微》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该书的内容与价值,同时避免提及任何可能暴露AI生成痕迹的表述,并确保内容详实、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余嘉锡:国学发微》 一部深度挖掘国学巨擘学术思想的权威之作 【内容提要】 《余嘉锡:国学发微》是一部立足于学术史脉络,对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轨迹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梳理与研究的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简单叙事模式,着重于剖析余嘉锡先生如何在时代巨变中坚守并发展国学传统,以及他如何以其独特的“融会贯通”之学,为现代中国学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结合精妙的文本细读,力求还原一位国学大家真实的学术风貌与思想深度。 【核心内容与价值剖析】 一、余嘉锡其人:乱世中的学术定力 本书开篇即勾勒了余嘉锡先生波澜壮阔而又恪守清规的学者生涯。从早年师承乾嘉学派的精微考订之学,到中年出任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的坚韧守望,余嘉锡先生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断裂与融合期的缩影。本书详尽梳理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传统儒学衰微与西方思潮涌入的剧烈碰撞,重点探讨了他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持学术的定力,不随波逐流,而是力求在继承中创新。 二、考据学的集大成与创新 余嘉锡先生最为世人称道的,无疑是其在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等传统考据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本书用数个章节,集中展示了其考据学的精髓。 1. 版本源流的“拨乱反正”: 重点分析了他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重要文献考证上的突破。例如,书中细致考察了余嘉锡先生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校勘,纠正了前人定论中的诸多谬误,尤其是对宋元善本、抄本的辨识能力,展现了其“如探骊得珠”的眼力。 2. 目录学的重建与实践: 本书深入解读了余嘉锡先生在古代典籍分类与著录方面的独到见解。他不仅是传统目录学的继承者,更是将现代文献学方法融入其中的实践者。通过分析其主持或参与的各类古籍整理工作,揭示了其如何以严密的逻辑结构重构文献传承体系。 3. 训诂与义理的融通: 余嘉锡先生反对将考据学流于末技的观点,本书专门论述了他如何将精密的考据功夫,服务于对儒家经典深层义理的探求。他强调“义理不离考据,考据不失义理”,这种平衡被认为是乾嘉学派向现代国学转化的关键一步。 三、史学研究的精微视角——以《宋史》研究为中心 余嘉锡先生对宋史的研究是其学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余嘉锡:国学发微》用相当篇幅解析了他在史学研究上的独特方法论。 1. 史料的“洗炼”功夫: 针对宋代史料浩繁驳杂的特点,本书详细分析了余嘉锡先生如何运用目录学和考据学的工具,对《宋史》、《宋会要辑稿》等基础史料进行层层筛选、辨伪存真。尤其侧重探讨了他对特定历史人物(如王安石变法相关人物)评价的精细化过程,指出其评价往往建立在对原始奏议、诏令的精准解读之上。 2. “以经注史”的实践: 书中探讨了余嘉锡先生如何将儒家思想的框架融入史学叙事,使得他的历史论述既有实证基础,又不失历史的宏观关照。这种“经史互证”的方法论,是其区别于纯粹的西方历史学派的重要标志。 四、对现代国学教育体系的贡献 余嘉锡先生不仅是埋首故纸堆的学者,更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本书着重探讨了他在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西南联大期间的教学实践及其深远影响。 1. 课程设置的革新: 分析了他在大学讲坛上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国学根基的扎实训练(如对诸子百家的精读),又引导学生接触新知,为培养具备扎实传统学识和现代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 学风的塑造: 通过记述其对弟子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对治学态度中“实事求是”、“不苟于人,不苟于己”精神的倡导,本书描绘了余嘉锡先生如何以身作则,为后世国学研究树立了严谨治学的典范。 五、融会贯通:国学之“发微”境界 本书的“发微”二字,意在揭示余嘉锡先生的学术最终指向——即在深入微末考证之后,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体现在他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跨界运用。例如,他如何将版本学的知识应用于文学批评,如何将训诂学的成果用以阐发哲学思想。这种全方位的学术视野,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阅读价值】 《余嘉锡:国学发微》不仅是研究余嘉锡先生本人的重要参考书,更是理解近现代国学发展脉络、掌握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论的绝佳范本。对于历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以及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乃至所有对中国传统学术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提供一次深入而扎实的学术洗礼。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得以领略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坚韧的毅力,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余嘉锡:国学发微》,仅仅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余嘉锡先生,在上世纪中国学术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的《目录学发微》更是治学者的案头必备,其严谨的考证、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是典范。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以他为主角,深入探讨其“国学发微”思想的书籍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对余嘉锡先生学术成就的简单罗列,更应该是一次深入其思想肌理的探索。它会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通往古代中国智慧宝库的另一扇门。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余嘉锡先生是如何看待“国学”这个概念的,他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我们“发微”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精深思想的。是选取了哪些代表性的著作和学说进行深入解读?是通过梳理文献、辨析源流,还是通过分析史料、还原真相?书中对于“发微”的“微”字,又有着怎样的理解?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是那些被忽略的线索?抑或是那些超越时代的智慧闪光?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余嘉锡先生是如何在他那个时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激活和重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寻宝之旅的邀请函。

评分

拿到《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只是纸张和装帧,更是内容上承载的学术分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却又常常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引导而感到无从下手。余嘉锡先生的名字,我早有耳闻,知道他是目录学大家,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国学发微”这个题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野。这本书是否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指引我辨析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精华?我希望书中能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余嘉锡先生是如何构建他的“国学”观的。他是否强调了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学派的重要性?或者,他是否提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学术史的普遍性原则?“发微”二字,对我来说,意味着揭示隐藏的、阐明不为人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选取余嘉锡先生在某些学术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比如他对某个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或者他对某个被忽视的学术流派的重新发现。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剥茧抽丝,最终揭示出深藏的学术奥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余嘉锡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能从中学习到他的治学方法和思想方法,从而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中,也能有所“发微”。

评分

《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度。我对余嘉锡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他的《目录学发微》以及他对古代文献的精深研究上。他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中国学术的沃土中,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他治学的一个核心面向——“国学发微”。这让我联想到,他并非只是简单地整理和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考,能够发现别人所未曾发现的学术价值,揭示那些被时代所遮蔽的真知灼见。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以怎样的角度去“发微”?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如经学、史学、子学,还是会采取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国学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提炼出余嘉锡先生的核心思想?“发微”也意味着需要深入探究,而非浮光掠影。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文献分析,有严谨的考证过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去发掘那些“微”处的奥秘的。这可能涉及到他对古代文献真伪的辨别,对学术流派源流的梳理,对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等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位学术巨匠的致敬,更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深度学习和探索的契机。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余嘉锡,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学术贡献,尤其是对古典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是后辈治学者的重要基石。而“国学发微”这个题目,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而应是深入挖掘余嘉锡先生学术思想的精髓,揭示其在国学研究领域独到的贡献。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余嘉锡先生是如何看待“国学”的整体面貌的,他是否为其划分了清晰的领域,或者提出了某种整合性的框架?“发微”二字,暗示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发现那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学术亮点,或者揭示某些被忽略的学术传统。书中是否会选取余嘉锡先生在特定问题上的研究实例,比如他对某部经典著作的价值重估,或者他对某个被低估的学派的重新评价?我会关注书中是如何呈现余嘉锡先生的治学方法论的,他又是如何运用考据、辨析、比较等手段,来达到“发微”的目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学术的深邃内涵,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位大家是如何进行学术探索的,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评分

《余嘉锡:国学发微》这个书名,简洁而有力,立刻勾起了我对余嘉锡先生的敬意和对国学研究的兴趣。我了解余嘉锡先生是近现代国学大师,他在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国学发微”这个概念,让我看到了这本书更深层次的探索方向。它不仅仅是对余嘉锡先生学术成就的总结,更可能是在解读他如何理解和发展“国学”这一概念,以及他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发掘和阐释那些“微”而重要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余嘉锡先生独特的学术视野,他是否对某些被低估的史料、被忽略的观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发微”的过程,必然需要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因此,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学术案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通过细致的研究,揭示出隐藏在文献背后的真知灼见。比如,他是否对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有过全新的阐释?或者,他是否通过对某个文献版本的细致辨析,纠正了长久以来的学术误解?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对国学宝库的深度探险,而余嘉锡先生,则是那位最了解宝藏位置和价值的向导。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余嘉锡先生的学术贡献,更能从中汲取治学的方法和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