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余嘉锡:国学发微
定价:42.00元
作者:余嘉锡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余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录学家,对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余嘉锡:国学发微》收入其《太史公书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库提要辩证序》等论文。《版本通义》是继叶著后,版本学的又一部力作。
目录
作者介绍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名《余嘉锡:国学发微》,仅仅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余嘉锡先生,在上世纪中国学术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的《目录学发微》更是治学者的案头必备,其严谨的考证、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是典范。因此,当得知有这样一本以他为主角,深入探讨其“国学发微”思想的书籍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对余嘉锡先生学术成就的简单罗列,更应该是一次深入其思想肌理的探索。它会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通往古代中国智慧宝库的另一扇门。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余嘉锡先生是如何看待“国学”这个概念的,他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我们“发微”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精深思想的。是选取了哪些代表性的著作和学说进行深入解读?是通过梳理文献、辨析源流,还是通过分析史料、还原真相?书中对于“发微”的“微”字,又有着怎样的理解?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是那些被忽略的线索?抑或是那些超越时代的智慧闪光?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余嘉锡先生是如何在他那个时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激活和重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寻宝之旅的邀请函。
评分拿到《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不只是纸张和装帧,更是内容上承载的学术分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却又常常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引导而感到无从下手。余嘉锡先生的名字,我早有耳闻,知道他是目录学大家,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国学发微”这个题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野。这本书是否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指引我辨析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精华?我希望书中能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余嘉锡先生是如何构建他的“国学”观的。他是否强调了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学派的重要性?或者,他是否提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学术史的普遍性原则?“发微”二字,对我来说,意味着揭示隐藏的、阐明不为人知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选取余嘉锡先生在某些学术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比如他对某个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或者他对某个被忽视的学术流派的重新发现。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剥茧抽丝,最终揭示出深藏的学术奥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余嘉锡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能从中学习到他的治学方法和思想方法,从而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中,也能有所“发微”。
评分《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度。我对余嘉锡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他的《目录学发微》以及他对古代文献的精深研究上。他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中国学术的沃土中,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他治学的一个核心面向——“国学发微”。这让我联想到,他并非只是简单地整理和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考,能够发现别人所未曾发现的学术价值,揭示那些被时代所遮蔽的真知灼见。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以怎样的角度去“发微”?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如经学、史学、子学,还是会采取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国学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提炼出余嘉锡先生的核心思想?“发微”也意味着需要深入探究,而非浮光掠影。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文献分析,有严谨的考证过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去发掘那些“微”处的奥秘的。这可能涉及到他对古代文献真伪的辨别,对学术流派源流的梳理,对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等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位学术巨匠的致敬,更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深度学习和探索的契机。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余嘉锡:国学发微》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余嘉锡,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学术贡献,尤其是对古典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是后辈治学者的重要基石。而“国学发微”这个题目,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而应是深入挖掘余嘉锡先生学术思想的精髓,揭示其在国学研究领域独到的贡献。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余嘉锡先生是如何看待“国学”的整体面貌的,他是否为其划分了清晰的领域,或者提出了某种整合性的框架?“发微”二字,暗示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发现那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学术亮点,或者揭示某些被忽略的学术传统。书中是否会选取余嘉锡先生在特定问题上的研究实例,比如他对某部经典著作的价值重估,或者他对某个被低估的学派的重新评价?我会关注书中是如何呈现余嘉锡先生的治学方法论的,他又是如何运用考据、辨析、比较等手段,来达到“发微”的目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学术的深邃内涵,同时也能学习到一位大家是如何进行学术探索的,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评分《余嘉锡:国学发微》这个书名,简洁而有力,立刻勾起了我对余嘉锡先生的敬意和对国学研究的兴趣。我了解余嘉锡先生是近现代国学大师,他在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成就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国学发微”这个概念,让我看到了这本书更深层次的探索方向。它不仅仅是对余嘉锡先生学术成就的总结,更可能是在解读他如何理解和发展“国学”这一概念,以及他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发掘和阐释那些“微”而重要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余嘉锡先生独特的学术视野,他是否对某些被低估的史料、被忽略的观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发微”的过程,必然需要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因此,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学术案例,展示余嘉锡先生是如何通过细致的研究,揭示出隐藏在文献背后的真知灼见。比如,他是否对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有过全新的阐释?或者,他是否通过对某个文献版本的细致辨析,纠正了长久以来的学术误解?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对国学宝库的深度探险,而余嘉锡先生,则是那位最了解宝藏位置和价值的向导。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余嘉锡先生的学术贡献,更能从中汲取治学的方法和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