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定价:43.00元
作者:皮先明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2367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各类皮肤病、性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各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全书内容全面,包含了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皮肤科临床医师提高临床实际工作水平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太实用了!作为一名初入皮肤科领域的住院医师,面对那些千变万化的皮疹和复杂的鉴别诊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而是真正聚焦于“并发症”这个关键点。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急性感染的患者,书中会非常系统地梳理可能由原发皮肤病引发的全身性并发症,从感染扩散到器官受累的路径分析得非常透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重症药疹(如SJS/TEN)的章节,它不仅细致描述了皮肤损害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对呼吸道、消化道、肝肾功能受损这些致命性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原则给出了极其明确的指导。我记得有一次接诊一个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的剥脱性皮炎患者,我正是参考了书里关于发热鉴别诊断的流程图,才迅速锁定了败血症的可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书中的配图清晰度也很高,不同阶段的皮损和并发症的病理改变都有涉及,这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临床值班时的“急救手册”,随时翻阅,都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
评分我是一名在皮肤科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医生,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皮肤病的教科书汗牛充栋,但大多侧重于疾病的病因和典型表现。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对“鉴别诊断”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一个不典型的皮疹,往往是某种少见病,或者更重要的是,是某种严重并发症的先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强迫你跳出“这是什么病”的思维定式,转而思考“这个表现可能是什么更坏情况的后果”。比如,单纯的荨麻疹和血管炎性荨麻疹的鉴别,书中就通过分析伴随的疼痛感、淤斑、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关节炎、肾脏损害等线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鉴别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陷阱与对策”小栏目,专门讨论那些最容易混淆、最容易漏诊的临床情景。这对于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是最好的“反思镜”,提醒我们别被熟悉的表象所迷惑,时刻保持对潜在严重性的警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非典型”的皮肤病学案例,多了一层更审慎、更全面的考量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治疗策略上体现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如今的皮肤科治疗日新月异,新的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层出不穷,而并发症的管理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书中对于特定并发症(例如,与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并发症)的治疗推荐,大量引用了近几年国际顶级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它并没有简单地推荐“一刀切”的方案,而是根据患者的基础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了多层次的治疗梯度选择。比如在处理严重感染并发症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抗生素的敏感谱、副作用以及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非常细致的用药建议,这在其他综合性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深度。我个人觉得,对于想紧跟学术前沿、希望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转化为日常临床实践的同道们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它让我对那些以往觉得棘手的、需要多科会诊的复杂病例,有了更自信、更有章法的应对能力。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构建简直是艺术品。我经常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很多专业书籍的索引和章节划分往往让人抓狂。这本书却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它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来解释复杂的鉴别诊断路径。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一个全身泛发的红皮病时,如何快速区分药物超敏综合征、T细胞淋巴瘤相关的红皮病以及严重的特应性皮炎,书中的表格清晰地列出了关键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差异点,甚至连病理活检中最具区分度的特征都标注了出来。这种可视化、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提取速度。对于需要高强度阅读和快速决策的临床医生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救星。它不是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文学作品”,而是“工具书”中的佼佼者,每一部分都直击痛点,直奔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去。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罕见并发症”时的态度。很多临床指南或教材往往会略过那些发生率极低的并发症,因为它们对大多数常见病案例帮助不大。然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们深知,一旦罕见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危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一些看似罕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致命的关联病变,例如某些皮肤肿瘤晚期可能出现的Paraneoplastic综合征,或者由某种罕见自身免疫病引发的内脏损害。作者不仅描述了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应该在哪些常规治疗中保持警惕,哪些异常指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挖。这种“居安思危”的写作风格,让我对疾病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皮疹,而是深入到了全身系统的相互作用层面。这本工具书,真正培养了一种“整体观”的临床思维,让我觉得自己在面对复杂病人时,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