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9787502367923 科技文献出版社

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9787502367923 科技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先明 著
图书标签:
  • 皮肤病
  • 性病
  • 并发症
  • 鉴别诊断
  • 治疗
  • 医学
  • 临床
  • 皮肤性病学
  • 科技文献出版社
  • 医学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2367923
商品编码:299055565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定价:43.00元

作者:皮先明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2367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各类皮肤病、性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各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全书内容全面,包含了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皮肤科临床医师提高临床实际工作水平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前沿研究进展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最新突破性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免疫学、风湿病学、皮肤病学以及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免疫系统复杂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剖析了当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方向、诊断策略的革新以及新型靶向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潜力。 第一部分:免疫系统基础重构与分子调控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代免疫学研究的基石——免疫细胞亚群的精细分类与功能解析。详细阐述了树突状细胞(DCs)的异质性及其在抗原提呈与免疫耐受建立中的双重角色。特别关注了调节性T细胞(Tregs)和效应性T细胞(Teffs)之间微妙的平衡失调如何驱动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 内容涵盖了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交叉对话机制。着重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Toll样受体(TLRs)和NOD样受体(NLRs)家族的最新发现,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通过激活这些通路诱发非感染性炎症。此外,对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Immunometabolism)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详尽的综述,解释了不同代谢路径(如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如何决定T细胞的活化状态和功能表型,为理解慢性炎症的持续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与新型生物标志物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度剖析,超越了传统抗体或细胞介导的单一理论,构建了遗传、环境与免疫失调协同作用的复杂模型。 详细分析了多个重要自身免疫疾病的分子病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深入讨论了IFN信号通路异常、凋亡细胞清除障碍以及自身抗体谱的演变,探讨了B细胞活化、浆细胞分化与不良免疫记忆的形成过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重点阐述了滑膜成纤维细胞的侵袭性表型、成纤维样树突状细胞(FDCs)在免疫复合物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网络(如IL-6, TNF-α, IL-17)的级联放大效应。 炎症性肠病(IBD): 剖析了肠道微生物组失调(Dysbiosis)如何影响宿主粘膜免疫屏障的完整性,特别是对Th17/Treg轴的扰动,以及固有淋巴细胞(ILCs)在肠道炎症中的调控作用。 本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新一代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循环游离DNA(cfDNA)、外泌体(Exosomes)携带的miRNA和蛋白质,以及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识别的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克隆型,以期实现更早期、更精准的疾病风险预测和疗效监测。 第三部分:精准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与未来方向 本部分是本书的临床核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及未来可能改变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格局的精准干预手段。 一、生物制剂的迭代与优化: 系统回顾了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如IL-1, IL-6, IL-17, IL-23)和关键细胞表面分子(如TNF-α, CD20, CD80/86)的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证据、适应症、疗效评估和耐药机制。强调了联合用药(如双靶点或三靶点抑制)在难治性病例中的应用策略。 二、激酶抑制剂与小分子靶向药物: 深入解析了JAK激酶抑制剂(JAKinibs)在不同自身免疫疾病(如RA, PsA, UC)中的疗效差异化。讨论了BTK抑制剂、Syk抑制剂等新兴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安全性数据及未来在血液系统相关自身免疫病中的潜力。 三、细胞疗法的突破: 重点阐述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概念验证性研究,特别是针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CAR-T在SLE和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中清除自身抗体产生细胞的初步临床尝试与挑战。同时,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适应症选择、风险管理和长期疗效进行了客观评估。 四、免疫耐受性重建的探索: 本节展望了下一代免疫治疗,包括:工程化Treg细胞的开发以恢复免疫耐受;使用特异性抗原肽段或DNA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以及利用靶向清除致病性B细胞或浆细胞的下一代抗体工程技术。 第五部分:跨学科视角下的并发症管理挑战 尽管本书重点在于免疫学本身,但为了应对复杂病情的临床需求,本部分探讨了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特有的并发症管理挑战,特别关注了药物相关的感染风险、恶性肿瘤的监测与预防,以及对心血管、肺部和肾脏等靶器官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案。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了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机制验证模型以及专家共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集基础研究深度、诊断学精确性与治疗策略前沿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不仅是免疫学家的案头参考,更是风湿科、肾内科、皮肤科及临床药理学工作者应对复杂免疫相关疾病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实用了!作为一名初入皮肤科领域的住院医师,面对那些千变万化的皮疹和复杂的鉴别诊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而是真正聚焦于“并发症”这个关键点。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急性感染的患者,书中会非常系统地梳理可能由原发皮肤病引发的全身性并发症,从感染扩散到器官受累的路径分析得非常透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重症药疹(如SJS/TEN)的章节,它不仅细致描述了皮肤损害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对呼吸道、消化道、肝肾功能受损这些致命性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原则给出了极其明确的指导。我记得有一次接诊一个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的剥脱性皮炎患者,我正是参考了书里关于发热鉴别诊断的流程图,才迅速锁定了败血症的可能,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书中的配图清晰度也很高,不同阶段的皮损和并发症的病理改变都有涉及,这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临床值班时的“急救手册”,随时翻阅,都能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

评分

我是一名在皮肤科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医生,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皮肤病的教科书汗牛充栋,但大多侧重于疾病的病因和典型表现。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对“鉴别诊断”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一个不典型的皮疹,往往是某种少见病,或者更重要的是,是某种严重并发症的先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强迫你跳出“这是什么病”的思维定式,转而思考“这个表现可能是什么更坏情况的后果”。比如,单纯的荨麻疹和血管炎性荨麻疹的鉴别,书中就通过分析伴随的疼痛感、淤斑、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关节炎、肾脏损害等线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鉴别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陷阱与对策”小栏目,专门讨论那些最容易混淆、最容易漏诊的临床情景。这对于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是最好的“反思镜”,提醒我们别被熟悉的表象所迷惑,时刻保持对潜在严重性的警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非典型”的皮肤病学案例,多了一层更审慎、更全面的考量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治疗策略上体现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如今的皮肤科治疗日新月异,新的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层出不穷,而并发症的管理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书中对于特定并发症(例如,与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并发症)的治疗推荐,大量引用了近几年国际顶级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它并没有简单地推荐“一刀切”的方案,而是根据患者的基础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了多层次的治疗梯度选择。比如在处理严重感染并发症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抗生素的敏感谱、副作用以及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非常细致的用药建议,这在其他综合性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深度。我个人觉得,对于想紧跟学术前沿、希望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转化为日常临床实践的同道们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它让我对那些以往觉得棘手的、需要多科会诊的复杂病例,有了更自信、更有章法的应对能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构建简直是艺术品。我经常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很多专业书籍的索引和章节划分往往让人抓狂。这本书却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它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来解释复杂的鉴别诊断路径。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一个全身泛发的红皮病时,如何快速区分药物超敏综合征、T细胞淋巴瘤相关的红皮病以及严重的特应性皮炎,书中的表格清晰地列出了关键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差异点,甚至连病理活检中最具区分度的特征都标注了出来。这种可视化、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提取速度。对于需要高强度阅读和快速决策的临床医生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救星。它不是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文学作品”,而是“工具书”中的佼佼者,每一部分都直击痛点,直奔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去。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罕见并发症”时的态度。很多临床指南或教材往往会略过那些发生率极低的并发症,因为它们对大多数常见病案例帮助不大。然而,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们深知,一旦罕见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危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一些看似罕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致命的关联病变,例如某些皮肤肿瘤晚期可能出现的Paraneoplastic综合征,或者由某种罕见自身免疫病引发的内脏损害。作者不仅描述了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应该在哪些常规治疗中保持警惕,哪些异常指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挖。这种“居安思危”的写作风格,让我对疾病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皮疹,而是深入到了全身系统的相互作用层面。这本工具书,真正培养了一种“整体观”的临床思维,让我觉得自己在面对复杂病人时,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