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教材:中国民俗学
定价:28.00元
作者:陈勤建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61755174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民俗学》是关于研究“中国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全书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
目录
绪论:现代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和民俗学科的兴起
章 何谓民俗
节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
第二节 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第三节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第二章 民俗的发生
节 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
第二节 种族繁衍及发展自身的要求
第三节 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
第四节 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
第三章 民俗的表层特征
节 不成文(法)的规矩
第二节 程式化的规矩
第三节 民众群体的规矩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层结构
节 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
第二节 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
节 法约性
第二节 软控性
第三节 本位偏移性
第六章 民俗的传播
节 超时空的传承
第二节 传承中的变异
第三节 传播的载体与方法
第七章 中国民俗的特点
节 稚拙古朴源远流长
第二节 神秘奇异巫术性强
第三节 礼俗混同封建味浓
第四节 丰富多彩注重实用
第八章 中国民俗的分类
节 中国有形物质民俗
第二节 中国人生社会民俗
第三节 中国心意信仰民俗
第四节 中国游乐技艺民俗
第九章 中国民俗学的现实应用
节 现代的经世济民之学
第二节 民俗与民族精神
第三节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民俗是国家统治管理的软件
第五节 民俗是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
第六节 中国民俗对文艺发展的影响
附录一:2006年周庄年俗活动策划
附录二:读《中国民俗》
原版后记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古越地民众心底深处,它是一个没有固定偶像的崇信对像,如浙江原有的“龙圣”信仰。中国越地农村遗存有以“龙圣”祈龙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龙圣”与学人一般的想像大为不同,往往只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还可以是昆虫。由这一事实而参之以上古文献,可知,在中国先民的心中,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这种无一定之形、无一定之性的龙,其实正是中国龙的原型所在。
所谓“龙圣”,即是越地农村求雨中被祈祀的一种活的龙体。现实中就是越地农村常见的以水生物为主的小动物,在祈雨意识中充当龙的角色,受人顶礼膜拜。
在中国,提起龙,似乎没有人不知道。对于它的尊容,又似乎无人不晓。自唐宋,特別是明清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思想的影响,帝王宫殿、服饰中,那种“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①的黄色金龙,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为人所熟识。但是从中国龙形像的历史角度看,这一形像其实是后起的,是唐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中间受到了印度龙王——那伽——实译为蛇王形像的渗透和影响。②而在越地民间稻农的心目中,这种龙形也仅仅是龙所表现出的一种形态。龙在他们神圣的求雨祭祀里,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黄鳝、水蛇、青蛙、蛤蟆、鱼、虾、龟、蟹等等。
这与自古以来,传统文献中所载的龙形,大相径庭。对习惯于故纸堆里探究龙的学者来说,恐怕对此也闻所未闻。
龙形像的原形的多样性,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并有过许多这方面的论述。而越地农民求雨的祈祀的对像龙圣各种形态,它不用说,名不见经传,而且,其状貌,更难于与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龙形像发生什么关联。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封面设计典雅大方,采用了沉稳的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非常学术化,也透着一股厚重的文化底蕴。纸张的触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有一定纹理的道林纸,书页的厚度也适中,翻阅起来不会有松散的感觉。印刷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章节标题和内文的区分也做得很好,使用不同的字号和粗细,使得信息层级一目了然。装订方面,线装的工艺非常扎实,书本能够平摊在桌面上,这一点对于需要经常查阅资料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避免了书脊过度弯折带来的损坏。整体而言,从图书的物理形态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和对品质的追求,这无疑为后续的学习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学术书籍应有的严谨和精致。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新手,我对于这本书在教学设计上的考量感到非常欣慰。章节的编排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的介绍到具体专题的深入探讨,层层递进,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对民俗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延伸阅读的建议,这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作者也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没有民俗学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较快地理解。同时,书中穿插了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这些鲜活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教学的实际需求,不仅内容扎实,而且形式上也充满了启发性,无疑是高校民俗学入门的优秀教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民俗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微妙但重要的改变。它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仅仅是陈旧的习俗和故事,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他/她能够将看似平凡的民俗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意义。书中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民俗现象的深入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发现了它们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让我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感到更加自豪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民俗史的梳理和评价上。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关键转折点和代表性学术思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民俗的演变规律和地域特色。在评价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时,作者也展现了批判性的眼光,既肯定了他们的贡献,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民俗学问题,作者也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解读,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照,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生命力,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民俗研究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理论构建上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他/她并没有停留在对民俗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而是尝试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出发,将零散的民俗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具解释力的体系。在论述某个民俗现象时,作者往往会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辨析和评介,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作者也善于将理论分析与具体的田野考察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使得学术讨论更加接地气,也更具说服力。对于一些新兴的民俗研究方法,作者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探索,并对其潜在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术前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显得尤为突出,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民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