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研究(第十卷)
定价:60.00元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301058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墨子大小取章句释义概说
中晚明的现成良知之辨
王阳明史迹论考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
一分为二 二合为三——浅介刘咸的哲学方法论
《管子.轻重》篇成书年代新论
论《周官新义》与宋代学术之演进
魏晋之赋首成公绥考论
唐宋诗歌转折中被遗忘的一环——对唐末江南诗人群及其诗风的考察
试论宋代文学对高丽文学之影响
秦汉时期的法医检验
《数书》初探
《攻愧集》宋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之比较
西夏书籍的编纂和出版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2年(7-12月)大事记
征稿启事
来稿书写格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国学研究(第十卷)》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篇章标题,每一个都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关注到几篇关于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的论述,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一直对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内涵以及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主张感到好奇,它们之间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理解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深入、更系统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红楼梦》的文学评论也充满了期待,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妙的语言艺术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我期待作者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解读,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深意,例如对书中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地位的再审视,或者对小说中某些隐喻的创新解读。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严谨,考据扎实,同时又富有洞见,相信它能够成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学的宝贵参考。
评分初读《国学研究(第十卷)》,我感受到的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又不失趣味性,仿佛是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而细致地为我讲解他深爱的领域。书中关于唐诗研究的部分,尤其是对李白诗歌的解读,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李白“诗仙”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这些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李白诗歌的字面解读,更能深入挖掘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分析他诗歌中对神仙道教的想象,如何影响其豪放飘逸的风格,又或者,解读他诗歌中隐约透露出的对政治失意的愤懑,以及如何通过壮丽的意象来宣泄。此外,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探讨也颇为期待。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与文学、哲学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古籍文献出发,考证古代乐器的形制、音律的理论,以及不同时期音乐的审美取向,甚至尝试去复原那些已经失传的古代乐曲的韵味,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第一眼看到《国学研究(第十卷)》这个书名,我的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国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和神秘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无数先哲思想的沉淀。而“研究”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国学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深入的探索和剖析。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那些古籍的字里行间,隐藏着能够解答当下许多困惑的钥匙。这本书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静下心来,去触摸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脉络。我很好奇,第十卷的内容会聚焦在哪些具体的领域?是会深入探讨某个朝代的文学流派,还是会解析某个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亦或是会重新审视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我期盼着它能带来一些前人未曾触及的视角,或者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更具说服力的新见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却又不失雅致,封面上古朴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它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曾经沉睡的智慧,再次在我眼前鲜活起来。
评分《国学研究(第十卷)》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漫游,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沉浸其中时,仿佛能够听到先贤们在耳畔低语,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激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汉赋的分析,赋这种文体,以其铺陈辞藻、汪洋恣肆的特点,展现了汉代宏大的社会气象和士人的家国情怀。我曾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中的瑰丽想象和磅礴气势所折服,而这本书的评论,是否能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寓意和社会批判,抑或是对赋体在文学史上的演变轨迹进行更细致的梳理?我充满好奇。同时,书中对魏晋玄学中“清谈”现象的探讨,也让我深感兴趣。这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潮,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但也可能流于空泛。我期待作者能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去审视和评价“清谈”的价值和局限性,揭示它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论述风格,似乎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将文学、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正是研究国学所需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评分《国学研究(第十卷)》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智慧的盛宴,每一页都散发着诱人的光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论语》的解读所吸引。这部儒家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蕴含的智慧却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数千年的思想文化。我一直认为,对《论语》的理解,并非仅仅是背诵几段名言警句,而在于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治国安邦的方略,以及对人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例如,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孔子关于“礼”和“仁”的论述,探讨其在当下的适用性;抑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诲,揭示其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研究,也让我充满了好奇。神话是民族文化最古老、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宇宙、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和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神话故事,更能深入剖析这些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变迁的痕迹,例如,探讨女娲补天神话中蕴含的生命观和创造精神,抑或是,分析山海经中奇珍异兽的描写,如何反映古代先民的地理认知和想象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