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味的初相
定价:42.0元
作者:李曙韵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9902914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知名茶文化学者,台湾人澹如菊茶书院、北京茶家十职创办人李曙韵女士首部茶事专著,带您以茶人的第三只眼探究我们置身的世界,洗去心灵的疲惫与浮躁。
2.茶事美学首部曲,开启大陆茶文化研究新领域。
3.CCTV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重磅推荐!
内容提要
茶味的初相是作者茶事美学首部曲,以茶人的第三只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茶香浓郁、宁静祥和的世界。
作者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
诗意的语言,精美的配图,让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种宁静的喜悦,虽不灼烫,但持久恒温;虽不浓艳,但清爽宜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同时也是一个事茶人,一个苦行者,以文字书写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体悟茶之味、茶之髓。
文摘
茶之花
属于茶人对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
台湾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来茶席只用一枝人造的姬百合,概因老人家悲天悯人,不忍为每一次的茶事而折腾花草。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多处反对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铁丝矫正花枝形态,或用烛油滴点牡丹花心,或用热水花枝,罔顾花的尊严。
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
对茶人来说,技术只为辅佐花型,更严格来说,掌握技法后应学习放下,重新将眼光放回自然界的秩序上。传统插花为固定花型而用的剑山,在茶席上应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与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创造层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将折枝花自然投入,很符合茶花情趣。
日本茶室结构中有床龛一角,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挂轴、香合陈设之用。平日茶人多亲执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语,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请客人代为发挥。唯客人离去前需将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纸中置于床龛的一角。也就是茶花仅属茶席间的花,茶事毕了,花亦非花了。
茶花所追求的是将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间把握,很像禅宗活在当下的生命观。故茶席的花只要在茶事进行时三两小时间,维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状态即可。是以像春日盛开的山茶、夏日的莲、秋日的枫、冬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表。
近年来台湾茶人为响应环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摆在茶席上,成了案头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春之芳兰,夏之夜合黄香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美人蕉,佑以灵芝,盛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块,架以珠几,清标雅质,疏朗不繁,玉立亭亭,俨若隐人君子,清素逼人”
盆栽的意趣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的盆器中,借景入室,寓情于天地山川之间。民初文人周瘦鹃热爱梅花,园有梅屋、梅丘,也培育了不少盆梅,尤其偏爱古干虯枝的绿梅。而文人审美趣味奇的当属《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辟疆,他主张隔着屏障点着翠烛欣赏花影,为后进入剧场为茶会做造景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
我习花多年也曾从事教学数载,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创新。我以为花器与花本应视为创作的一体,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应与茶器具同调。多年前尝选用烧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将花插入兰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缝,以炭作为茶花器。出国布置茶席时,常携带自然造型的枯木块,可随时随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
我平日选用的花类不多,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为主调。曾在夏天的剧场茶会用了五十盆白荷,冬日的茶会用了七株老白梅,春日茶会在剧场里植了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后以一树八米高的枯木为华山茶会划下句点。
这两年来因考量水资源的匮乏,鲜少从事大型花木布场活动,愈发能体会小盆山水的灵性。茶书院的小植栽多来自于黄淑女和余舜德两位绿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书院的同学也开始尝试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养些花草,像对待无声的宠物,得定时定量给予修剪照顾,很符合茶人的修行。
偶尔途经茶区在郊野中得到灵感,回到茶室不妨找只古拙的容器,用几枝草花来个写意插,添增茶室的季节感。
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就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温润的气息,仿佛真的能闻到一丝茶香。我拿到它的时候,恰好是冬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我泡了一杯清茶,翻开书页,那种氛围感瞬间就包裹住了我。书里那些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画面感,就像是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的那种克制和留白,没有大张旗鼓的情感宣泄,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情绪的暗流涌动。那种欲说还休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能听到细雨滴落在窗棂的声音。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邀请,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温柔回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会如何继续,这些人物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读到这本书,我仿佛闯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引人深思的谜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常常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埋下伏笔,等到某个时刻突然爆发,让你恍然大悟,拍案叫绝。这种“啊,原来如此!”的瞬间,是阅读最大的乐趣之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思情节时的严谨和巧思,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一次对话的展开,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环环相扣。读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在脑海里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试图预测接下来的发展,但往往会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折服,它总是能跳出我的预期。那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故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有多么戏剧化的冲突,而在于细节的打磨和逻辑的构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焦虑感所裹挟,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避风港,让我可以暂时停下脚步,回归内心。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的描摹,还是对生活琐事的描绘,都带着一种淡淡的温暖和善意。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即使在困境中,也依然存在的希望。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书中的一些对话,一些场景,在我脑海里反复回响,给了我很多启发。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却引导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陪伴感,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很难得的。
评分我真的被这本书的情感深度所震撼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情感的理解,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中的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立体而鲜活,他们身上有着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影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都让我们感同身受。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黯然神伤,也会因为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残酷和不如意,但她总能在最深的绝望中,找到一丝微光,展现生命的顽强。这种真实而饱满的情感描写,让我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开始模仿书中人物的语气,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会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慢书”。它的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着那些发生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普普通通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章有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能听到鸟儿的歌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好茶,需要慢慢地啜饮,才能体会到它醇厚的滋味。它教会我,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