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味的初相
定價:42.0元
作者:李曙韻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9902914
字數:100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知名茶文化學者,颱灣人澹如菊茶書院、北京茶傢十職創辦人李曙韻女士首部茶事專著,帶您以茶人的第三隻眼探究我們置身的世界,洗去心靈的疲憊與浮躁。
2.茶事美學首部麯,開啓大陸茶文化研究新領域。
3.CCTV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重磅推薦!
內容提要
茶味的初相是作者茶事美學首部麯,以茶人的第三隻眼嚮讀者展示瞭一個茶香濃鬱、寜靜祥和的世界。
作者將茶席、茶藝、花藝融閤在一起,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學殿堂。
詩意的語言,精美的配圖,讓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種寜靜的喜悅,雖不灼燙,但持久恒溫;雖不濃艷,但清爽宜人……
目錄
作者介紹
李曙韻,人澹如菊茶書院創辦者,第十屆颱北文化奬得主,同時也是一個事茶人,一個苦行者,以文字書寫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體悟茶之味、茶之髓。
文摘
茶之花
屬於茶人對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
颱灣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來茶席隻用一枝人造的姬百閤,概因老人傢悲天憫人,不忍為每一次的茶事而摺騰花草。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多處反對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鐵絲矯正花枝形態,或用燭油滴點牡丹花心,或用熱水花枝,罔顧花的尊嚴。
對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獨立欣賞的作品,以花枝少、花頭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為準則。
對茶人來說,技術隻為輔佐花型,更嚴格來說,掌握技法後應學習放下,重新將眼光放迴自然界的秩序上。傳統插花為固定花型而用的劍山,在茶席上應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與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創造層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將摺枝花自然投入,很符閤茶花情趣。
日本茶室結構中有床龕一角,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掛軸、香閤陳設之用。平日茶人多親執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語,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請客人代為發揮。唯客人離去前需將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紙中置於床龕的一角。也就是茶花僅屬茶席間的花,茶事畢瞭,花亦非花瞭。
茶花所追求的是將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間把握,很像禪宗活在當下的生命觀。故茶席的花隻要在茶事進行時三兩小時間,維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狀態即可。是以像春日盛開的山茶、夏日的蓮、鞦日的楓、鼕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錶。
近年來颱灣茶人為響應環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擺在茶席上,成瞭案頭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盤餘事》中寫道:“春之芳蘭,夏之夜閤黃香萱,鞦之黃密矮菊,鼕之短葉水仙、美人蕉,佑以靈芝,盛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塊,架以珠幾,清標雅質,疏朗不繁,玉立亭亭,儼若隱人君子,清素逼人”
盆栽的意趣在於將自然的山水濃縮在咫尺的盆器中,藉景入室,寓情於天地山川之間。民初文人周瘦鵑熱愛梅花,園有梅屋、梅丘,也培育瞭不少盆梅,尤其偏愛古乾虯枝的綠梅。而文人審美趣味奇的當屬《影梅庵憶語》的作者冒闢疆,他主張隔著屏障點著翠燭欣賞花影,為後進入劇場為茶會做造景時,提供瞭很好的靈感。
我習花多年也曾從事教學數載,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創新。我以為花器與花本應視為創作的一體,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應與茶器具同調。多年前嘗選用燒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將花插入蘭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縫,以炭作為茶花器。齣國布置茶席時,常攜帶自然造型的枯木塊,可隨時隨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
我平日選用的花類不多,除瞭梅蘭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為主調。曾在夏天的劇場茶會用瞭五十盆白荷,鼕日的茶會用瞭七株老白梅,春日茶會在劇場裏植瞭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後以一樹八米高的枯木為華山茶會劃下句點。
這兩年來因考量水資源的匱乏,鮮少從事大型花木布場活動,愈發能體會小盆山水的靈性。茶書院的小植栽多來自於黃淑女和餘舜德兩位綠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書院的同學也開始嘗試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養些花草,像對待無聲的寵物,得定時定量給予修剪照顧,很符閤茶人的修行。
偶爾途經茶區在郊野中得到靈感,迴到茶室不妨找隻古拙的容器,用幾枝草花來個寫意插,添增茶室的季節感。
我想,草木在天地間自然蘊藉,能提醒茶人隨時保有謙衝的姿態,畢竟人生寄世,轉眼攸忽而過,有時還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就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溫潤的氣息,仿佛真的能聞到一絲茶香。我拿到它的時候,恰好是鼕日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我泡瞭一杯清茶,翻開書頁,那種氛圍感瞬間就包裹住瞭我。書裏那些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的畫麵感,就像是慢鏡頭一樣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世界時的那種剋製和留白,沒有大張旗鼓的情感宣泄,卻能讓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人物情緒的暗流湧動。那種欲說還休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每一個場景的轉換,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能聽到細雨滴落在窗欞的聲音。有時候,我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個句子,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邀請,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溫柔迴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會如何繼續,這些人物的命運又將走嚮何方。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慢書”。它的美,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也不在於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沉靜、內斂的氣質。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著那些發生在平凡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將普普通通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章有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季節變化的描繪,對自然景物的刻畫,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能聽到鳥兒的歌唱。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整個故事充滿瞭生命力。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好茶,需要慢慢地啜飲,纔能體會到它醇厚的滋味。它教會我,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最不經意的地方,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感受。
評分讀到這本書,我仿佛闖入瞭一個精心構建的迷宮,裏麵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轉摺和引人深思的謎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常常在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中埋下伏筆,等到某個時刻突然爆發,讓你恍然大悟,拍案叫絕。這種“啊,原來如此!”的瞬間,是閱讀最大的樂趣之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思情節時的嚴謹和巧思,每一個人物的齣場,每一次對話的展開,似乎都經過瞭深思熟慮,環環相扣。讀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在腦海裏梳理人物關係和故事綫索,試圖預測接下來的發展,但往往會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摺服,它總是能跳齣我的預期。那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讓我欲罷不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故事的精彩之處,不在於有多麼戲劇化的衝突,而在於細節的打磨和邏輯的構建。
評分我真的被這本書的情感深度所震撼瞭。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察,對於情感的理解,簡直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書中的人物,無論主角配角,都立體而鮮活,他們身上有著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成長,都讓我們感同身受。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遭遇而黯然神傷,也會因為他們的一個小小的進步而感到由衷的高興。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殘酷和不如意,但她總能在最深的絕望中,找到一絲微光,展現生命的頑強。這種真實而飽滿的情感描寫,讓我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開始模仿書中人物的語氣,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會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和力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轟炸,被焦慮感所裹挾,而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避風港,讓我可以暫時停下腳步,迴歸內心。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無論是對人物情感的描摹,還是對生活瑣事的描繪,都帶著一種淡淡的溫暖和善意。我從中看到瞭生命的韌性,看到瞭即使在睏境中,也依然存在的希望。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書中的一些對話,一些場景,在我腦海裏反復迴響,給瞭我很多啓發。它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卻引導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陪伴感,這種精神上的滋養,是很難得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