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

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斌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戏剧
  • 跨文化改编
  • 戏剧研究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文学翻译
  • 舞台艺术
  • 文化传播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6019
商品编码:299048423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胡斌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101560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稿立足于戏剧研究,以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与交融为主题,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的分析,特别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深入分析了中西文化彼此交融互促互进的发展历程。本书稿约27万字,首先对跨文化戏剧的兴起、现代跨文化改编的现状及历史进程等进行了概述。接着又从异域情境的“中国化”、历时故事的“时代化”、经典文本的“大众化”、世界文学的“民族化”、跨文化改编与现代戏剧进程五个部分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论述。而在每一个部分的论述中,作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戏剧具体语言、情境的分析,又有细致入微的阐释与评述,既有实证研究,又有典型事例,使得本书稿既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书稿有三大亮点:一是研究领域新,二是材料丰富,三是研究方法新。作者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戏剧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一直体现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一主题思想。

目录


绪论/1
一、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戏剧”的兴起/1
二、现代跨文化改编的研究现状/5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其历史进程的描述/10
四、研究设想与价值预估/17
章异域情境的“中国化”/24
节“中国化”:戏剧移植的观演需求/24
一、“中国化”与“归化”翻译/24
二、“中国化”与戏剧的剧场性/27
第二节人、地、场景的转换/31
一、人名的“中国化”/31
二、地名的“中国化”/36
三、场景的“中国化”/43
第三节文化风习的更置/50
一、“移”风“易”俗/50
二、西洋日常礼节的“中国化”/60
三、男女伦理关系的变异/63
第四节宗教文化的处理/68
一、从“基督上帝”到“阿弥陀佛”/68
二、宗教文化的涤净与过滤/73
三、基督教文化的遗留与传播/76
第二章历时故事的“时代化”/82
节“时代化”:戏剧改编的功利意识/82
一、进化论与文学的时代性/82
二、“易卜生主义”即写实主义/84
三、“时代化”与戏剧的功利意识/86
第二节封建的批判/88
一、女性的解放/88
二、封建制度的抨击/94
第三节黑暗社会的揭露/98
一、底层苦难生活的描摹/98
二、官场现形记:《钦差大臣》的改编/102
三、金钱社会的批判:《窦巴兹》《吝啬人》等的改编/104
第四节民族解放的呼号/109
一、早期改编剧的民族情节/110
二、左翼改编剧的民族情节/112
三、抗日语境中的戏剧改编/116
第三章经典文本的“大众化”/134
节“大众化”:改编剧接受场阈的拓展/134
一、剧场决定了戏剧面向大众/134
二、不同时期对大众的界定/136
三、政治运动对戏剧“大众化”的要求/138
第二节“大众化”改编的惯常途径/140
一、情节:故事性、趣味性的选择/140
二、主题:由抽象到具体/144
三、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148
第三节面向农民:陈治策在定县的改编实验/152
一、陈治策及其改编剧简介/152
二、陈治策改编剧的“大众化”色彩/155
三、陈治策改编剧的意义/157
第四节走向广场:街头剧“好一计鞭子”/160
一、“好一计鞭子”的源与流/161
二、打破“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的互动/165
三、口号、歌曲与抗日主题/169
第四章世界文学的“民族化”/175
节“民族化”:中西文化在改编中融会/175
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175
二、“民族化”的不懈探索/178
第二节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资源/181
一、传统文化的传达/182
二、古典诗词的挪用/186
三、与中国戏曲的遇合/190
第三节互文与拼贴:“中西合璧”式改编/199
一、《不如归》:中日民族文化的融会/200
二、《三千金》:中西文本的“里应外合”/202
三、《思凡》:实验性的拼贴与反叛/205
第四节从“欧化”语言到民族语言/207
一、改编与戏剧语言的“欧化”/207
二、汉语魅力在改编中的散发/212
三、民族诗性语言在改编中的成熟/217
第五章跨文化改编与现代戏剧进程/225
节改编推动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与成熟/225
一、改编催生了中国现代戏剧/225
二、改编促进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成熟/228
第二节改编对现代剧作家的培养/230
一、现代戏剧家的改编风潮/230
二、改编对剧作家创作的影响/233
第三节改编促进现代剧运繁荣/238
一、弥补“剧本荒”/238
二、改编的双重性/241
结语/245
主要参考文献/251
附录中国现代跨文化改编主要剧目一览表/259
后记’/27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 引言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学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尤其能够敏锐地捕捉并反映时代精神的变迁。中国现代戏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同时也经历了与西方戏剧思潮的广泛对话和深刻互动。本书《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便是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汲取、融合、转化西方戏剧艺术元素,并进行跨文化“改编”这一核心现象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入的学术探讨。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中西戏剧的异同,而是聚焦于“改编”这一动态、创造性的过程。改编,在这里不仅指文本的移植或转译,更包含了在观念、形式、叙事、表演乃至舞台呈现等多个层面上,中国现代戏剧如何以自身文化语境为基石,吸纳、借鉴、重塑西方戏剧的经典范式与创新理念,从而催生出既有现代意义,又具中国特色的戏剧作品。这种改编,既是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影响,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体现。 第一章:现代戏剧的起源与早期跨文化思潮 本章将追溯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阶段。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体系。然而,随着晚清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之道,而文化领域,特别是戏剧,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戏剧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载体被介绍到中国。翻译运动应运而生,易卜生、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西方戏剧大师的作品被译介,为中国戏剧界带来了全新的戏剧观念,如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自由表达等。这些作品的引进,不仅为中国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也激发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深刻反思。 早期改良戏剧的探索,如“文明戏”的兴起,便是对西方戏剧形式和内容的一次初步尝试。尽管这些尝试带有一定的模仿色彩,且在艺术上可能尚显稚嫩,但它们标志着中国戏剧迈向现代化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跨文化互动,已经开始在观念层面播下种子,预示着未来更为复杂的改编与融合。本章将着重分析这些早期译介活动、戏剧思潮的涌入,以及它们在中国戏剧界激起的涟漪,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塑形 现实主义戏剧是西方戏剧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对真实生活、社会批判以及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最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本章将聚焦于现实主义思潮如何成为塑造中国现代戏剧主体面貌的关键力量。 从曹禺的《雷雨》、《日出》到老舍的《茶馆》,这些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经典的作家和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深刻理解与中国化实践。本章将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作品,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作家如何借鉴西方现实主义的技巧,如精炼的人物塑造、严谨的结构安排、生动的对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境遇。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的现实主义并非简单的照搬。本土的社会结构、历史语境、民族心理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呈现出独特的品格。例如,在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中国现代戏剧往往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道德的追问;在人物塑造上,虽然力求真实,但也常融入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考量。本章将深入剖析这种“中国式现实主义”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在借鉴与创新中,如何实现对西方现实主义的有效改编与本土转化,从而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表达。 第三章:现代主义的挑战与戏剧形式的实验 当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时,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浪潮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现代主义,以其对传统戏剧模式的颠覆、对非理性、潜意识的探索,以及对语言、形式的实验性运用,为中国现代戏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本章将探讨以荒诞派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戏剧领域所引发的改编与融合现象。这包括对传统戏剧结构的打破,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对人物塑造的重新定义,如模糊的主体性、人物的符号化;以及对舞台呈现的革新,如运用象征、隐喻、非写实的表现手法。 一些中国当代戏剧家,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时,并非简单地复制其形式,而是将其中的某些理念和技巧,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以及当代现实相结合,创造出既具现代意识,又不失中国气韵的作品。例如,对戏曲元素在现代戏剧中的融入,对中国传统意象和叙事模式在现代戏剧中的再激活,都体现了跨文化改编的智慧。本章将选取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国现代戏剧如何通过对现代主义形式的吸收与改造,拓展戏剧的表现力,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探索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戏剧语言。 第四章: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改编与文化对话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后现代思潮的蔓延,使得文化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戏剧的改编与创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融合性。后现代语境下的跨文化改编,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特定西方戏剧流派的模仿或借鉴,而是呈现出更为开放、包容和解构的特点。 本章将考察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戏剧改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这包括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对个体经验的强调;对文本权威的解构,对挪用、拼贴、戏仿等手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对不同文化符号、艺术形式的混杂与重组。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更加注重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解构,对东西方文化符号的再语境化,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一些戏剧作品,可能直接取材于西方经典,但通过中国式的解读和重构,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另一些作品,则可能在形式上大胆融合东西方戏剧元素,打破艺术边界,形成独特的风格。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现代戏剧“走出去”的现象。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中国戏剧如何通过跨文化改编,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创新,同时又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这种双向的跨文化互动,是后现代语境下戏剧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五章:跨文化改编的理论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前面章节所探讨的跨文化改编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发展进行展望。 本章将回顾和梳理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如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相关理论,分析它们在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将探讨改编的本质,理解它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包含着文化权力、身份认同、价值判断等多重维度的复杂过程。 同时,本章也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进行价值评估。这种评估既包括其在艺术创新、思想解放、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可能涉及其在文化身份模糊、传统价值失落等方面的潜在挑战。 最后,本章将展望中国现代戏剧在未来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在技术革命、全球互联的新时代,戏剧的改编与创新将呈现何种新的形态?中国现代戏剧将如何继续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并贡献出更多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作品?本书将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见解。 结论 《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跨文化改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中国现代戏剧如何在与西方戏剧的深刻互动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和思想深度。本书相信,跨文化改编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对话中,实现自我认知、文化自觉与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过去与现在,也能为未来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以及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真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戏剧,作为一种高度依赖文本、表演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在跨越文化界限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极其复杂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跨文化改编”这个概念的,是仅仅指将外国戏剧作品搬演到中国舞台,还是包括中国戏剧作品走向海外,亦或是中国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外来影响的内在转化?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研究范畴。此外,我对改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非常感兴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价值体系、审美习惯发生碰撞时,改编者是如何取舍、调和,最终实现有效的沟通和意义的传递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失败的改编案例,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我希望作者能不回避这些争议,而是能进行坦诚的探讨。更进一步,我期待书中能对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文化改编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比如,早期引入西方戏剧的“五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编,以及改革开放后更加多元化的探索。如果能通过这些案例,看到中国现代戏剧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表达方式,那就太棒了。

评分

拿到《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了无数个关于戏剧改编的画面。我一直认为,跨文化改编不仅仅是将一个故事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和意义再生产的过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跨文化”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跨越,还是文化基因上的差异?书中会不会探讨,在改编过程中,原著的“文化内核”是否可以被完全保留,或者说,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文化内核”本身是否会发生演变?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非常具体的改编策略,例如,如何处理人物的姓名、服尔,甚至肢体语言,使其既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又不失原著的精神?此外,我个人对那些尝试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现代戏剧改编的案例很感兴趣,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关注这类“反向”的跨文化改编,即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被用于改编西方戏剧,或者在构建中国现代戏剧时,如何有机地吸收和转化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这些复杂互动过程的细致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我当初是因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吸收、转化和创新外来文化元素特别感兴趣而购入的。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深入的洞见。我特别期待它能对一些经典的跨文化改编案例进行细致的解剖,比如,那些在舞台上闪耀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化版本,或者是那些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荒诞派等戏剧思潮的本土原创作品。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到改编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语境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策略。比如说,在将西方经典改编为中国语境时,是如何处理原著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又比如,在借鉴西方戏剧理论和手法时,中国戏剧家是如何保留民族特色的,又是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本书如果能解答这些疑问,那它一定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剧目的细致梳理,揭示出跨文化改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这种改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本身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讨论。我一直认为,戏剧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情境化的艺术形式,其跨文化改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迷人的议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当中国现代戏剧在吸收西方戏剧理论、美学范式、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同时,如何保持其本土的文化特质和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它是否会关注那些在借鉴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西化”,还是更注重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创新?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具体的改编案例,比如,一些经典外国剧本在中国舞台上的成功与否,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在改编过程中,中国戏剧家是如何回应西方戏剧的“他者”身份,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文化经验注入到对“他者”的解读中,从而形成新的意义生成?我希望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简单比较的方法,去审视中国现代戏剧在与世界戏剧进行对话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创造力和文化自觉。

评分

读到《中国现代戏剧跨文化改编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具体的戏剧作品的画面,同时对其中涉及的学术深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罗列一些改编的例子,更重要的是会探讨背后的学术逻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对“跨文化改编”进行定义和界定的,是仅仅指内容的引入,还是包括表演方式、舞台美术、叙事结构等各个层面的融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将西方戏剧的理论和实践引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在坚持本土文化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的转化和再创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剧目的详细解读,揭示出跨文化改编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最终形成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根基的优秀作品。此外,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展现出中国戏剧独特叙事方式和审美追求的改编案例尤为关注,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展现出中国现代戏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风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