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定价:28.00元
作者:孔维民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1737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版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部可以与著作《性心理学》一起放在枕边的日常读物,讲演场场火爆,数万大学生持续热捧;见地犀利透彻,招招实用。
内容提要
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男女气质是什么?中国人情爱心理的文化制约点是什么?中国人情爱的集体无意识是什么……男人和女人的贵与贱、美与丑、好与坏的判断标准在哪里?“咱俩”谈恋爱与搞对象时做了哪些面子活又动用了哪些潜规则……
保留讲堂上的灵动风趣,摈弃一般心理学教材的呆板叙述,旁征博引古往今来中国式情爱的真实范例与精彩论调,深挖中国式情爱关键词,道破中国式情爱密码,中国人的情爱命穴一个不漏,一一点中。
吹糠见米,入木三分,中国本土特色,读来酣畅淋漓。
目录
浪漫、性与中国文化
什么是浪漫?
“发乎情,止乎礼”
潘绥铭的性爱观及“初级生活圈”理论
海边拾贝:拣个浪漫
池莉:缘与分的分离—不谈爱情
羞耻感性文化与性张力概念
“铲平习惯” “坏人推论”:专管他人床上事
女性法则
漂亮者生存
当代心理学家关于女性自我身体意象的研究
美女容貌:平均美与过分美的争论
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
女孩子是花蕾
女性的矜持心理
温柔:女人的天然味道
女人撒娇与“发嗲”
女人的“嗔责”
“痴”“傻”与受虐意识
新美女主义的新鲜与刺激
美女也有自己的阿喀里斯之踵
中国式情爱中的男人法则
身材高大、强壮的吸引力
至关重要的身体细节
权力、地位和性感的关系
男性硬汉气质的基础:强悍与积极
中国男子汉的亚类特点
中国男子常见“坏毛病”扫描
意淫:中国男性在爱情心理上的文化特征
美女投怀:中国男子的固执春梦
成熟男人的情爱哲学
中国式“谈恋爱”与“搞对象”
“生庚八字”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还是“异性相吸”
中国人的调情行为
调情:态度与行为方式
中西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对比与分析
王婆、马泊六与男女之间的风情流转
鲜花插在牛粪上与自古好汉无好妻
传统中国男人性放纵的三种形式:、妻妾成群、狎童
“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性爱中的“不分彼此的亲密”
谈恋爱的“谈”:中、西方亲密的语言形式比较
搞对象的“搞”:中、西方亲密的行为媒介比较
情感沟通及吵闹、打架的处理
男女情感需要以及沟通方式上的性别差异
中国式失恋、中国式离婚的心理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孔维民,1963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基础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出版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新论》《情感心理学新论》《东西方领导行为的对比》等多部著作,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多种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实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封面那种带着水墨晕染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既古典又带着点迷离的氛围里。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时,那种对“中国式”情感描摹的野心就已经跃然纸上。它似乎在试图解构一种根植于集体潜意识中的情爱观,那种含蓄、隐忍,却又在特定时刻爆发出强大力量的情感模式。从书名上来看,它似乎想剥去现代浮躁的表象,去探寻更深层、更“原初”的心理机制。我猜想,作者在行文上会大量运用文学典故和心理学概念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让那些看似抽象的情感体验,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心理分析相结合的尝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期待它能揭示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互动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颇为讲究,留白得当,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审美的享受,而不是信息轰炸。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的心情有些低落,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能对着镜子审视自身情感状态的书籍。手边的这本书,虽然我尚未完全读完,但仅仅是阅读了开篇的几个章节,我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抒情,而是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的解剖,但这种解剖背后又蕴含着深沉的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界限”这个概念的处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个人与他者、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界限总是模糊不清,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理自助书籍那样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反而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着你深入迷雾,让你自己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安却又真实存在的问题。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习惯性地“退让”或“过度投入”的原因,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必要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被集体沉默所掩盖的、关于爱与依恋的灰色地带。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现象比较敏感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出版机构和书名本身所吸引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有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视角的意味,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比较视角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情爱模式,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文化比较的框架下去审视。比如,它会不会探讨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对现代人情感表达的压抑作用?或者,现代都市生活中,快餐式的亲密关系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拉扯是如何在个体潜意识中体现的?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篇幅不薄,这通常意味着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构建,而不是泛泛而谈。我希望阅读体验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情感肌理之中。如果它能成功地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那这本书的贡献就非常大了。我特别关注它的引用文献部分,好的学术或半学术著作,其论据的扎实程度往往能从脚注中窥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排版让人感到非常舒服,这对于一本探讨复杂心理主题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阅读体验不佳,很容易让人在还没理解深层含义时就产生了阅读疲劳。这本书采用了适中的字号和合理的行距,即便在夜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从结构上看,我初步浏览了章节标题,感觉它似乎采取了一种从宏观文化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个体亲密关系模式的递进方式。这种结构上的逻辑性,应该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避免思维跳跃带来的理解障碍。我个人对“被拒绝的权力”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似乎暗示了一种在关系中看似处于弱势的一方,实则可能掌握着某种隐蔽的控制权。这种辩证性的视角,远比简单的“谁对谁错”的二元对立要有深度得多。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佐证这些略显深奥的心理学假设,让理论不再高悬于上,而是真正落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之中。
评分读完前言和第一章的开头部分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的作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学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绝非皮毛。他/她似乎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先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土壤,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的欲望和困惑,是如何从历史深处继承下来的。这种铺陈显得非常审慎和有耐心。我注意到书中多次使用了“情欲的节制”与“情感的饱和度”这对概念之间的张力,这似乎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矛盾。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两性关系,更是在探讨一个中国个体如何在集体主义的背景下,争取和定义自己的“情感主权”。我尤其期待后续章节对“愧疚感”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的探讨。在我们的文化中,愧疚往往扮演了比“爱”本身更强大的关系粘合剂,而这种粘合剂的代价是什么?这本书若能对此进行深入挖掘,无疑将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它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如同缓缓注入的温水,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被浸透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