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10堂幸福课 9787802136298 海潮出版社

不可不知的10堂幸福课 9787802136298 海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小河著 著
图书标签:
  • 幸福学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生活智慧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规划
  • 海潮出版社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ISBN:9787802136298
商品编码:299019154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可不知的10堂幸福课

定价:24.50元

作者:马小河著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21362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需要学习,技能需要学习,赚钱需要学习……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学习,学习如何爱,学习了解世界,但是你学过如何让自己幸福起来吗? 别再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比你幸福了,打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并没有走远,它就存我们身边。 阅读这本书吧!

内容提要


你好!我就是这本叫做《不可不知的10堂幸福课》的小书,咳咳,有几句话要说,希望没吓到你!
我不适合所有人看,我只和相信幸福、追求幸福的人做朋友。满身铜臭、锱铢必较的人,请你放下我;成天只知道抱怨的人,请你远离我;醉心于虚荣的人,你不会喜欢我;麻醉自己、没有梦想的人,请你千万别碰我!

目录


一、心灵课:发现未知的自己
1.一个你必须认识的人
2.你的生命就是你的幸福画布
3.青鸟就站在你的肩上
4.全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5.缺了一角的圆
6.假设幸福,假设快乐
7.给自己列一张人生清单
二、享受课:越简单越快乐
1.“幸”与“福”的见面
2.简单生活三法则
3.生命基本的渴求
4.简单的才是正确答案
5.房前种菜,屋后栽花
6.学会以等待为乐
7.让生活慢下来
三、工作课:别让它绑架了你的生活
1.工作是一件值得疯狂的事情吗?
2.忙碌的人只是在逃避自我
3.土拨鼠到哪里去了
4.人生不是一桩紧急事故
5.OFF学:会玩,才会成功
四、静心课:内在世界的味道
1.静坐,让心放低位置
2.深呼吸,全世界有清新氧气
3.主动进攻深呼吸
4.世界正在冥想
5.用冥想感知幸福
五、感恩课:一生要说多少次“谢谢”
1.一个“残忍”的游戏
2.为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恩
3.感恩的人心里住着天使
4.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5.不懂感恩是大的不幸
6.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7.所有幸福的人都心怀感恩
8.感恩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智慧
六、情绪课:绊倒你的也许是金块
1.那头粉红色的大象
2.逃避负面情绪是一种灾难
3.清除忧虑的“公式”
4.恐惧是一条蛇
5.你要柠檬还是要柠檬汁
6.自卑:和自己对话
7.嫉妒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七、选择课:为什么幸运的人总是幸运
1.一头的驴的困惑
2.“享受”焦虑还是喝杯咖啡
3.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4.我必须是一个强者吗
5.心无杂念方能举重若轻
6.人生的左栏和右栏
7.学会放弃——该具备的幸福智慧
八、女性课:女人的幸福与什么有关
1.爱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
2.幸福婚姻是一辈子经营出来的
3.好老公是培养出来的
4.如何建设你的家庭
5.母亲是天使
6.别让“别墅”毁了你的生活
7.有梦想的女人永远不会变老
8.女人,请掌握你自己的命运
九、健康课:身体是1,其他都是0
1.有多少人在拿健康开玩笑
2.对你的身体心存感激
3.身体是好的医生
4.食物是好的医药
5.职业生涯中的养生指南
6.运动是神奇的幸福妙方
7.让运动拯救幸福
十、成功课:不想跟任何人交换的人生
1.幸福的盈利和萧条
2.成功只是幸福的假象
3.你必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
4.钱越多越幸福吗
5.接受自己的失败
6.一切皆在你心中
后记 后的课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寻心灵的深度与生活的智慧:《未曾提及的旅程》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讲述如何快速获取幸福的指南,亦不涉及任何关于“十大课程”的系统论述。相反,它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哲学散文集,旨在引导读者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个体在宏大存在中的位置,以及日常经验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未曾提及的旅程》聚焦于那些在主流“自助”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领域:存在的偶然性、沉默的力量、以及对“完成”的超越。 作者以其独特的内省笔触,带领读者穿越经验的迷雾,探索那些不易被量化、却对生命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在景观。 第一部分:时间的褶皱与永恒的日常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观念的重塑。我们习惯将生活视为一系列待办事项的线性累积,而本书则尝试揭示“当下”这一瞬间的内在密度。 一、钟摆之外的静默: 探讨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进度的过度崇拜如何异化了我们的生命体验。书中通过对历史哲学中“永恒回归”概念的个人化解读,引导读者关注那些“无用”的时刻——白日梦、长时间的凝视、以及无目的的漫步。这些时刻并非浪费,而是意识自我修复和重新校准的必要空间。作者引用了多位早期存在主义思想家关于“虚无”与“自由”的论述,指出只有直面时间的无意义感,才能赋予行动以真正的重量。 二、记忆的建筑学: 区别于将记忆视为硬盘存储的观点,本书将记忆描绘为一种持续重构的艺术品。每一段回忆都在被当下的情境重新塑造。我们并非简单地“回忆过去”,而是在不断地“创造过去”以服务于“现在的自我”。书中对“怀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指出怀旧既是慰藉,也是一种逃避未完成的现实的风险。如何区分有益的参照与消极的沉溺,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第二部分:关系的边界与孤独的疆域 本书避免了对“完美伴侣”或“社群归属”的教条式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人际互动中最微妙、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层面:边界的设立与高质量的孤独。 三、透明的陷阱: 现代社会推崇极端的透明化,认为完全的坦诚即是信任的基石。然而,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不可言说之物”与适度的私人领域,是维持个体完整性的必要屏障。过度的透明化常常导致情感的泛滥和界限的模糊,使关系陷入相互消耗的泥潭。本书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讨论“自我”与“他者”之间健康的张力如何促进双方的独立成长,而非一味的融合。 四、被建构的孤独: 孤独并非简单的“无人陪伴”,而是一种可以主动选择和培养的精神状态。本书将“独处”与“被遗弃”区分开来,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独处转化为一种生产性的力量。通过对隐修传统和内向型天才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深刻的洞察力往往诞生于对外界噪音的主动隔离之中。关键在于,这种孤独不是逃避社会,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在个体心灵中的回响。 第三部分:行动的伦理与意义的生成 这一部分将焦点从内在体验转向外部行动,探讨了在不确定性中如何确立行动的价值。 五、技艺与心流的偏离: 许多书籍强调“沉浸于工作”(心流)是幸福的路径。本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如果这种心流完全服务于外在的、可替代的目标(如纯粹的利润最大化或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其带来的满足感是短暂且肤浅的。作者引入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技艺”(Techne)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区分,强调真正的满足感来源于对“恰当性”的追求,即行动是否符合更高层次的原则和对世界福祉的贡献,即便这个过程充满挫折。 六、接受未完成的叙事: 人生最深刻的焦虑之一,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有一个清晰、圆满的“故事结局”。本书坚定地指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永恒的草稿,没有一个终极的审稿人来盖棺定论。对“完美结局”的执念,阻碍了我们欣赏过程中的美。如何学会在不确定、不完结的状态下,依然能以严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当下的每一步,是本书对读者的终极邀请。这是一种拥抱“正在进行时”的勇气。 总结 《未曾提及的旅程》是一面反光的镜子,它不提供快捷的解决方案,而是要求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基石问题:我们如何感知时间?我们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自我?我们的行动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它适合那些对既有的人生范式感到厌倦,渴望进行更深层次、更少被定义的内在探索的读者。它邀请你进入一个更安静、更诚实、也更具挑战性的思维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行文的节奏感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咄咄逼人,用一连串的口号式语言试图将你拉入某种狂热的情绪中,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非常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洞察到现代人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焦虑和迷惘。比如,在探讨“自我接纳”的章节里,他没有直接批判读者的不足,而是先用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将人带入情境,然后才慢慢引出核心观点,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原本可能让人感到抗拒的“反思”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我疗愈的体验。语言的运用上,作者的词汇选择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支撑,又不失文学上的美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平静而有力的力量。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夜长谈,温暖而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烫金的书名,一拿到手里就感觉蕴含着某种不凡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封面的插画风格,它不是那种俗套的、过于直白的“幸福”符号,而是用了一种更抽象、更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合理,章节的划分和标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内容比较深刻的部分,也能保持清晰的逻辑脉络,让读者能够轻松跟进作者的思路,不会在复杂的理论中迷失方向。可以说,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光是看着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预示着里面藏着值得细细品味的智慧结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和品味。

评分

与其他心灵成长类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叙事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感”。作者没有过度渲染情绪,没有使用煽情的词汇来博取读者的同情或共鸣,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剖析人类情感的运作机制。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更强大的说服力,因为它让你相信,书中所呈现的“幸福之道”并非某种玄学的、转瞬即逝的灵感,而是基于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起来的有效方法论。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痛苦”与“成长”关系时的那种通透——它没有试图美化或否认痛苦的存在,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与痛苦共处,如何将其视为自我完善的催化剂。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智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心灵鸡汤”,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稳定内在世界的实操指南,读完之后让人感到脚踏实地,充满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解决思路”而非“标准答案”。很多关于幸福的书籍,往往会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然后告诉你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才能幸福,这无形中又给自己施加了新的压力。但这本书的理念却非常务实和人性化。它更侧重于教会你如何处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不完美”和“挫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过程大于结果”的强调,他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琐事中,发现细微的、可以被把握的“确定性”与“意义感”。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极大地减轻了我过去总想一步登天的浮躁心态。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幸福者,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实”的、带着瑕疵却依然能够前行的自己。这种真实感,让书中的智慧立刻落地生根,变得可以立即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指引。

评分

我习惯于在阅读时随时做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留白设计和段落长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的知识点组织结构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每一个小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思考单元,即使只抽出十分钟来阅读,也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性收获,不会因为中断而感到信息丢失。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这表明作者抛出的问题是足够有穿透力的,直接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而且,作者在引用其他理论或观点时,都非常清晰地标注了出处,这体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为我后续如果想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这种既易于吸收,又便于深挖的结构,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主动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也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