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菊与刀(精装典藏插图版)-“慢读”系列
定价:39.80元
作者: 鲁斯·本尼迪克特,张弛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9300180
字数:
页码:27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现代日本学鼻祖,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指导书,历任美国总统必读之书!
2.出版后被翻译成30余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当代日本学专家《零年》作者伊恩·布鲁马做序,阐述本书对当代世界的意义!
4.真正插图版!本书配以60余幅图片,并有详细图解,图文并茂,更好体会书中之意!
5.中国人必须知日,知日必读《菊与刀》。
内容提要
1944年,作者受美国所托,完成一项旨在认清日本民族的课题,并以之为二战后改造日本国家的指导。此书即该项目成果。在本书中,作者在简单叙述日本近代史的基础上,挖掘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并详细阐释日本人的“恩债”“人情”“义理”“忠孝”等理念,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本书不愧为文化人类学模范。
目录
序言 n
章 任务——研究日本 n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n
第三章 各安其分 n
第四章 明治维新 n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n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n
第七章 义理“难承受” n
第八章 洗刷污名 n
第九章 人之常情 n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n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n
第十二章 孩童启蒙 n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n
n
作者介绍
鲁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
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合作,在研究中结合心理学方法论,创立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 即文化心理学派或称种族心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分析文化形态的《文化的类型》和分析日本国民性的《菊与刀》为。
1944年,作者受美国之托研究日本民族,《菊与刀》即为此一成果。《菊与刀》奠定了作者在人类学、民族学的不朽地位。此书影响至今不衰,不仅在于此书对日本人深刻而细微的分析,指导了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管理和改造;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仅仅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的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即完成如此的研究,值得当代人学习。
文摘
日本的孝道和中国的不一样,其范围不包括几百年前的祖先世系,也不包括所衍生的庞大宗族。日本人的祖先崇拜只限于近祖。祖坟墓碑上的文字,每年都要见新,但如果是现存后代已无记忆的祖先,其墓碑也就无人过问了,家里佛龛上也没有他们的灵位了。日本所重视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他们注重的是现时现地。许多专著都论述到,日本人缺乏抽象思辨和构想非现实形象的兴趣。与中国对比,日本人的孝道观恰好印证了这种论点。他们这种观点的大、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孝道义务限于现存者之间。
不论在中国或日本,孝道不仅是对双亲和祖先的尊敬与服从。对子女的照顾,西方人的说法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和父亲的责任感;东方人则认为出自对祖先的孝道。日本人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回报祖先之恩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受到的照顾转移给儿女。日语中没有特指“父亲对子女的义务”的专门词汇,所有这类义务全都包括在对父母及祖父母的孝道之内。孝道包括了落在一家之长头上的不计其数的义务:扶养子女、教育儿子和自己的弟弟、管理财产、保护那些需要保护的亲戚以及其他无数类似的日常义务。日本制度化家庭严格限制了承担这种义务的人数。按照孝道的义务,若儿子死亡,父母有义务抚养儿子的遗孀和儿女。同样,若女婿死亡,也要收养女儿及其子女。但对丧偶的外甥女、侄女的收养与否,就不在“义务”之列了。如果收养,那也完全是履行另一种义务。抚养、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义务”,如果抚养、教育侄甥辈,习俗认为就是在法律意义上把侄子收作自己的养子。如他们仍然保持侄甥的身份,那么让他们接受教育就不是叔伯辈的“义务”了。
对于贫穷的直系亲属的援助,孝道也不要求必须出于敬意和慈爱。被收养在某一家庭中的年轻寡妇,被称为“冷饭亲属”,因为她们吃的只是冷饭剩菜。她处在家庭的边缘,任何人谁都可以指使她,而且对于有关她自己的一切决定,只有唯唯诺诺地服从。她们是穷亲属,她们的子女也是一样。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会受到较好的待遇,但这并不是那家的家长有“义务”必须善待她们。兄弟之间也没有义务要互相“友爱地”履行义务,即使彼此都承认势如水火,但只要哥哥履行了对弟弟的义务,就仍能得到赞扬。
野原,《日本的真相》(Nohara, K., The True Face of Japan),第45页。——原注。
为激烈的冲突存在于婆媳间。媳妇是作为外人进入这个家庭的。她有责任必须熟悉婆婆的喜好,并学着去做。在许多情况下,婆婆会毫不客气地宣称这个年轻的媳妇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我们也可以推测,婆婆心怀相当的妒忌。但正像日本的谚语所说:“可恨的媳妇照样生出可爱的孙子”,因而婆媳之间也总有孝道存在。媳妇在表面上总是低眉顺眼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温柔的媳妇都会变成苛刻、唠叨、吹毛求疵的婆婆,与自己以前的婆婆一样。她们年轻时做媳妇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并未因此就真的成为温顺的人。到了晚年,她们就仿佛把多年积压的怨气发泄到媳妇头上。现在的日本姑娘们公开谈论,好嫁给一个不继承家业的男子,这样就不必与霸道的婆婆一起生活了。
“尽孝”并不意味着在家庭中必然获得爱。在有些文化中,这种爱是大家族中道德的基石,但在日本却不然。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日本非常重视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大重视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及成员相互间的家族纽带。”当然,实际情况不完全如此,但大致是这样。这里的关键在于义务的承担和报答,年长者责任重大,而责任之一就是监督年轻人,要求他们作出必要的牺牲。即使他们不愿意,也不得不遵照长辈的意思,否则就是没有履行“义务”。
日本的孝道中还有一个特点,即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看到明显的相互怨恨。这种现象在与孝道同等的“义务”——即对天皇尽忠这一重大义务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日本的政治家巧妙地将天皇奉为神圣,而使之与人间喧骚的生活完全隔离。只有这样,天皇才能起到统一全国国民,一致为国家效力的作用。说天皇是国民之父是不够的,因为父亲在家庭中虽然可以要求子女尽一切义务,但他的形象却是“虽然可以获得一切,但不会获得很高的尊重”。天皇必须是远离一切世俗杂虑的圣父。对天皇尽忠是一种高道德,它必须成为一种对幻想出来的、一尘不染的、“至善之父”的虔诚仰慕。明治初期政治家在考察西方各国之后写道:那些国家的历史都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冲突的历史,这不符合日本精神。回国后,他们在宪法中写道,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不会对国务大臣的任何行为负责。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高象征而不是承担责任的国家元首。约近七百年来,天皇从未作为实际统治者发挥作用,因此让天皇继续充当后台角色是不难的。明治政治家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全体日本人在思想上对天皇忠诚,确立这种高的道德。在封建时代,日本人的“忠”是对世俗首领,即将军的义务。这一漫长的历史警示明治政治家们:在新体制下,要实现他们的“日本精神统一”的目标,他们必须付出些什么。在以往几个世纪中,将军是大元帅和高执政的统一,尽管其下属对他也尽忠,但阴谋推翻其统治以至其生命者屡见不鲜。对将军的忠诚常常与对封建领主的忠诚相冲突,而且对领主的忠往往要比对将军的忠更有强制性。因为对主君的忠诚建立在直接的主从关系上,相形之下,对将军的忠诚就难免要淡薄些。在时期,侍从武士更是为逼迫将军退位、拥立自己的封建领主而作战。明治维新的先驱及其高呼“忠于天皇”的口号向德川幕府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斗争,而天皇则深居九重,每个人都可以按其意愿来塑造天皇的形象。明治维新正是尊王派的胜利,也正是由于把“忠”的对象从将军转移到象征性的“天皇”,1868年的事件才有理由称之为“王政复古”。天皇继续隐居幕后。他赋予“阁下”们以权力,而不亲自管理或军队,也不亲自决定政策。仍然是一些经过选拔的顾问执掌政务。真正的根本性变动是在精神领域,因为“忠”已变成每个日本人对神圣首领——高主祭者和日本统一与永恒的象征——的报恩。
“忠”的对象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转移到天皇,毫无疑问,得益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但这一靠传说来巩固天皇并不像西方人所想象的那么重要。实际上,那些完全否定这种神学观点的日本知识分子,并未因此而对效忠天皇提出质疑,甚至接受天皇神裔论的一般群众,其理解也不是西方人设想的那样。“神”(カミ),在英文中被译成“god”,其词义是“至上”,即等级制的顶点。在人与神之间,日本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巨大的鸿沟。每个日本人死后都将变成神。在封建时代,“忠”被献给等级制顶点的首领,即便他没有神性。在把“忠”的对象转移至“天皇”的过程中,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个日本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室,万世一系。尽管西方人会说这种万世一系的说法乃是欺人之谈,因为,皇位的继承规则与英国、德国均不一样,但这种指责是无用的。日本的规则就是日本的规则,根据这一规则,皇统就是“万世不坠”的。中国历史经历了三十六个朝代的更替,日本则没有。它虽然经历了各种变迁,但社会组织并未瓦解,其模式一直未变。明治维新以前一百年间,反德川势力利用的正是“万世一系”这个论据,而不是天皇神裔理论。他们声称,既然“忠”应当献给等级制的高者,那么就只能献给天皇。他们把天塑造成国民高主祭者的地位,这种角色并不必然意味着神性。但这比天皇神裔说更加重要。
近代日本做了种种努力来改造“忠”,使之对象转向具体的人并特指天皇。明治维新后的代天皇是一位杰出、威严的人,在漫长的统治期内,他很容易地成为全体臣民瞻仰的国体象征。他极少在公众面前出现,仅有的几次出现,都隆重布置仪式,极尽崇敬。国民匍匐在他身前,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于抬头看他一眼。二楼以上的窗户都禁止打开,以保证任何人都不得从高处俯窥天皇。他和高级顾问的接触也同样是等级制的。日本没有天皇召见执政官员的说法,而是少数有特权的“阁下”们,“受赐拜谒天皇”。他从不对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发布诏书。所发的诏敕内容都是有关道德、节俭或者是针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宣布某项事务的终结,并安抚民心。当他驾崩时,整个日本几乎成了一座大寺院,所有的老百姓都在为他虔诚祈祷。
经过种种方式,天皇成了超然于一切政治纠纷之上的象征。就像美国人对星条旗的忠诚一切政党政治一样,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对国旗安排了某种仪式,而且认为这种仪式对人是完全不适用的。而日本人却大限度地利用了他们的高象征者的价值。人民可以敬爱天皇,天皇也可作出反应。老百姓听说天皇“关心国民”时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奉献一生“为了使陛下放心”。在像日本文化这种完全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文化中,天皇作为忠诚的象征,其意义远远超过国旗。教师在教授时,如果说人的高义务就是爱国,他就会被指责不够,必须说是对天皇报恩。
……
序言
序言 n
章 任务——研究日本 n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n
第三章 各安其分 n
第四章 明治维新 n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n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n
第七章 义理“难承受” n
第八章 洗刷污名 n
第九章 人之常情 n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n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n
第十二章 孩童启蒙 n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n
n
从包装拆开的那一刻起,我就被这本书的质感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精装的封面,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与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慢读”理念不谋而合——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寻一份宁静,细细品味每一页的文字和思想。我特别看重书籍的插图,我总觉得,精美的插图能够为文字注入灵魂,让抽象的意象变得触手可及,让阅读的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款“典藏插图版”,光是从名字上就充满了诱惑力,我已经能想象到,在阅读过程中,那些意境深远的画面将如何与文字相互辉映,共同编织出一段引人入胜的阅读之旅。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沉思和感悟。
评分这本“慢读”系列的书,光是看封面设计和精装的质感,就足够让人爱不释手了。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透露出一种沉淀下来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典藏”气质。我尤其钟情于这种带有插图的版本,因为我深信,好的插画能够成为解读文字的另一把钥匙,它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阅读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视觉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我喜欢这种“慢读”的定位,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真正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摆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然后找一个阳光充裕的午后,泡上一壶好茶,静静地翻开它,让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我一起,慢慢地探索它所承载的深邃世界。
评分这份“慢读”系列精装典藏插图版,在收到快递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外壳所吸引。那种用料考究、触感温润的感觉,是电子书或普通平装本无法比拟的。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纸质书的纯粹气息。我通常不会急于一头扎进内容,而是会先欣赏一下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排版设计是否舒适,字体大小是否适宜,纸张的厚度是否恰到好处,这些细节都能影响到我最终的阅读体验。从目前来看,这本书的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足以证明它“典藏”二字的份量。我尤其期待书中的插图,我相信它们会为我理解书中可能涉及的深奥主题提供重要的视觉线索,让阅读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帮助我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种用心打磨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和阅读的尊重,让我倍感珍惜。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美的外观。精装的质感,搭配“慢读”系列一贯的文艺范儿,立刻就俘获了我的心。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的实体感受的人,一本好书,从拿在手里的触感,到翻页时的阻尼感,再到书页的油墨气息,都像是与作者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这次的插图版更是让我期待万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插图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涵的延伸和解读。想象一下,在阅读那些精妙的文字时,能够同时看到与之相呼应的视觉元素,那是一种多么丰富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的包装也十分严实,保护得很好,足以见出版社对这本“典藏”级别的作品是何其重视。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然后沉浸在这本书带来的阅读盛宴中,让那些精美的插图伴随我一同探索文字的深处。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典藏插图版,光是拿在手里就很有分量,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封底的文字介绍也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阅读。我特别喜欢这种“慢读”系列的定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静下心来,去品味文字的力量,去感受思想的深度。拿到这本书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在书房里,泡上一杯茶,就着午后的阳光,慢慢地翻阅。书中的插图虽然我还没有仔细欣赏,但从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来看,就已经能感受到其精良的制作。我喜欢这种带有插图的版本,它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让文字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建出一个更为生动立体的世界。我已经可以想象,当我在阅读时,那些精美的插图会如何恰到好处地为我解读作者的意图,为那些抽象的意象增添具体的色彩。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如同艺术品,摆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次目光的触及都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