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学报(第7辑)
定价:60.00元
作者:云南民族大学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05104291
字数:
页码:3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学报》是涵盖民族研究各个领域(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学、民族艺术……)的大型集刊。凡是研究外民族的论文、调查报告、新发现之文献和文物资料、国外论著的译文等质量达到要求且未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者,字数不限,均受欢迎。本集刊强调作品的学术性和资料性,侧重于基础研究,但对深人实际、确有创见、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也予发表。投稿可邮寄,也可用电子信箱。邮寄请附光盘。年老学者的手写稿件,亦为本刊所接受。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电话、通信地址。
目录
东瓯、瓯越考辨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东瓯、瓯越二条质疑
历朝治边与云南交通的变迁
元明清时期云南与东南亚关系的中文史料辑要
孙中山与傣族志士刀安仁
--孙中山研究中不应有的缺失
女字在湘桂瑶区的新发现
港台和国外学者对女书的研究
南诏骠信与清平官赵叔达星回节唱和诗考释
20世纪云南的人类语言学研究
抗战时期云南的人类学研究
高山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渊源试析
纳西族“东巴”和“本补”称谓考辨
西盟佤族巫师“魔巴”现状调查
四川木里“纳日”人的石卦
广西铜鼓的发现、收藏与研究
铜鼓的本名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岩洞葬人骨研究
寻甸安氏族谱碑及有关问题
记蜚声中外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田汝康教授
情有独钟社会学
--追思费孝通先生
书评
谈《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汉译中存在的问题(一)
作者介绍
文摘
两个土官辖境范围又
回复到元朝初年的状况,但不久即合并为一个土司,即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的辖境范围,据明代景泰年间编写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说:“东至老挝,南至波勒,西至木邦,北至孟艮”,相当于今泰国北部的南奔府以北地区。南部的“波勒”(当即今彭世洛)则属于暹罗国大城王朝。大城王朝曾于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前后,派兵经由彭世洛等地进入八百土司境,八百土司向明朝廷报告说:“波勒土酋常纠土雅(即犹地亚,亦即大城)之兵入境杀掠,乞发兵讨之”。但明朝廷“止降敕抚谕”而已。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前后,越南黎氏王朝发兵进入老挝和八百土司境,八百土司刀揽那抵制了黎朝的侵扰并救援了老挝,明朝廷“命云南布政司给银百两、丝币四表里以奖之”。16世纪中叶,缅甸东吁王朝势力崛起,于嘉
靖中年占领了八百大甸土司之地,并派莽应龙据守景迈城,八百土司避居景线(昌盛)与缅甸相对抗。这时明朝也没有力量再顾及八百。
17世纪中叶,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此前,暹罗大城王朝仍统治其原来的辖境范围。八百大甸土司区被缅甸东吁王朝占领之后,时间内曾反抗缅甸而依附于暹罗。
缅甸雍籍牙王朝虽然占领了八百,但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雍籍牙王朝纵容八百北部的孟艮土司侵扰中国车里,清朝从云南派兵进行反击。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军进入孟艮,艮一带的掸族土司投向清朝,八百大甸一带的泰族土司也主动归附,清朝于其地设置了整迈(清迈)宣抚司、景线(昌盛)宣抚司、景海(清莱)土守备,六本(南奔)土守备四个土司。中、缅战争时,缅甸雍籍牙王朝又控制了孟艮,遮断了整迈等土司与清王朝的联系。同时,雍籍牙王朝出兵攻打暹罗大城王朝,1767年攻陷大城,覆灭了大城王朝。郑昭起来驱逐缅兵,建立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
1773年,吞武里王朝出兵平服清迈,八百土司之地自此属于暹罗。吞武里王朝之后的曼谷王朝继续统治清迈等地。
19世纪中叶以前,暹罗的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都经由南方的海路与清朝一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暹罗的北方则经由清迈等地进入云南车里土司区进行交往,但不如南方海路那样频繁。关于北方的这条陆路交通线,根据道光《云南通志》卷一。七记载,由今西双版纳的勐腊和景洪两县的南部边境,有两条陆路交通线在暹罗北部汇合,然后经景迈、南奔等地,再沿湄南河南下,直抵暹罗国都曼谷。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前后,暹罗占领了今缅甸掸邦景栋地区东北和老挝西北一带地方,把边境向北推移而与云南的车里土司地区直接相连,即通过上述陆路交通路线与云南车里傣族地区交往。
老挝北境琅勃拉邦等地,与中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山水相连,居民往来密切。
序言
这本《正版国民族学报(第7辑)》所涵盖的内容,有些部分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在艺术和民俗研究方面。书中对某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其欢腾的节日庆典之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乐器、不同舞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比如,某些舞蹈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在特定社会场景下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载体。文中对服饰、建筑、以及节日习俗的描绘也同样精彩,那些精美的图案、独特的造型,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如何代代相传,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它们。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民俗,是其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是其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评分这本《正版国民族学报(第7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民族学的,但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开篇的几篇文章,围绕着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展开,其考证的严谨和论述的细致令人叹服。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和二手文献的交叉印证,勾勒出了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轨迹,包括他们的迁徙、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尤其让我感到触动的是,文中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生活习俗的记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珍视,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现代化进程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脉络的窗口,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正版国民族学报(第7辑)》这本书,某些篇章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略显挑战,但一旦进入状态,其蕴含的知识量和启发性是巨大的。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融合过程的探讨所吸引。作者详细梳理了外来宗教如何在这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体系中扎根、演变,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口头传说,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包括信徒们的日常实践、节庆活动,以及宗教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宗教简单地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审美情趣。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人类思想在不同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奇妙火花。
评分读完《正版国民族学报(第7辑)》的这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关于西南地区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分析,简直像一幅精密的社会地图,将家庭、氏族、村落、甚至更宏观的权力层级一一呈现。作者深入剖析了其独特的婚姻习俗、继承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某种服饰或歌舞,而是活生生的社会肌理。尤其是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内部的权力分配、纠纷解决机制的论述,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些机制如何适应或抵制外部影响,都让我看到了民族社会内部的复杂性和能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客观态度,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没有回避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民族的背后,都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生存智慧和价值体系,而这些智慧和体系,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评分《正版国民族学报(第7辑)》的某些章节,以一种非常学术化的语言,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仔细阅读了其中关于某个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作者分析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该地区如何试图平衡经济增长与保护民族文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书中对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例如,对旅游业开发对当地传统社区文化冲击的研究,或者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民族聚居区的空间布局和社区自治的问题。这些论述让我看到了现代化并非单一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与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结构的碰撞中,不断调整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学术上的严谨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如何在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